横结肠系膜,系
腹膜形成物之一。此系膜连于横结肠与腹后壁之间,对保持和固定横结肠的位置有重要作用。系膜内有结肠中动脉与静脉,施行胃切除手术分离胃结肠韧带时应注意。横结肠系膜由双层腹膜构成,其两层腹膜间潜在间隙为腹膜下间隙(subperitoneal space)的一部分。横结肠系膜可以为腹腔内某些器官病变扩散的桥梁。
横结肠系膜内包含中结肠动脉及其伴随静脉、淋巴管、淋巴结、神经组织和脂肪组织等,横结肠即通过该间隙与腹膜后间隙相通连。横结肠系膜包绕横结肠,其根部为一裸区, 横结肠系膜根部与小肠系膜根部、肾旁前间隙、肝十二指肠韧带、左侧十二指肠周围间隙相邻近,横结肠系膜和小肠系膜根部在胰腺钩突处融合,胃结肠干是二者结合处的标志。有研究表明,肾旁前间隙疾病可向前累及横结肠系膜和小肠系膜两层腹膜间的间隙。研究发现注入肾旁前间隙内的灌注剂可向前弥散至横结肠系膜腹膜下间隙内;灌注剂向右可达横结肠系膜腹膜下间隙的边缘部,均未超过右侧第一个弯曲的顶端,向左未到达横结肠系膜腹膜下间隙边缘部。这可能由于灌注点偏右侧的缘故,同时提示肾旁前间隙的积液更易于沿横结肠系膜腹膜下间隙呈纵向蔓延。游离横结肠系膜前层至根部,见胰腺位于横结肠系膜前后层之间。横结肠系膜血管附于横结肠系膜的后层,中结肠动脉起源于SMA的右前壁,中结肠静脉与之伴行,走行自然。
肠系膜内含有动脉及其伴随静脉血管,为CT上观察肠系膜的标志。一般情况下,结肠动、静脉和胃结肠干及其属支走行自然,边缘清晰,呈波浪状。临床工作中,当发现横结肠系膜血管边缘模糊时,需注意邻近脏器有无异常。胃结肠干是横结肠系膜和小肠系膜根部分界的标志,通过中结肠动脉和胃结肠干的显示,可有助于横结肠系膜位置的判定,并与胃结肠韧带和小肠系膜区分。中结肠动脉轴位上表现为胃结肠韧带下方与横结肠同层面内的血管影。结肠右上静脉和胃网膜右静脉为胃结肠干较大的属支,胃网膜右静脉最靠前,二者在横结肠系膜内走行,行径水平,CT表现为长条状血管影。肠系膜血管的显示率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造影剂给药方式,宜采用自动压力注射器;②CT机型及扫描方式方面,螺旋CT优于进床式CT,扫描时间较短的机型优于较长的机型;③肠系膜及胰腺周围脂肪越多,越有利于肠系膜血管的显示与观察;④医师对肠系膜血管及邻近区域解剖关系的熟悉程度也会对正确辨认肠系膜血管分支及测量产生影响。
横结肠系膜长度的变化,使横结肠位置不固定。文献指出,血管位置的变化取决于横结肠的位置。横结肠系膜中份呈水平位和下斜位两种形态,呈下斜位的病例中,均见横结肠中份上缘以上层面小肠肠管的显示,胃、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未见积液/扩张,系膜血管无增粗和移位。此种情况下,需注意:①横结肠系膜和小肠系膜的鉴别,以避免横结肠系膜和小肠系膜病变的定位错误;②肠道经横结肠系膜的缺损形成经肠系膜疝,此时可观察到肠系膜血管增粗扭曲,SMA/SMV移位,疝入小肠的肠腔扩张,扩张小肠与无扩张小肠之间可见移行段,疝入小肠与前腹壁相贴,可有肠扭转和肠绞窄的征象。
横结肠系膜和胃结肠韧带邻近,关系密切。横结肠系膜轴位上表现为胃结肠韧带下方与横结肠同层面内的血管网;冠状位上,若横结肠系膜呈下斜位,表现为胃结肠韧带的后方的血管网,若横结肠系膜呈水平位,则显示为点状血管影;矢状位,表现为胃结肠韧带后方横行条状血管影。明确二者的位置关系,对判断胃癌等病变侵犯胃结肠韧带或同时侵犯胃结肠韧带和横结肠系膜有意义。
横结肠系膜脂肪密度均匀,与小肠系膜脂肪组织密度一致。若其密度局限性或全部增高时,提示有局部和全身性病变,需注意寻找原因。横结肠系膜上发现增大增多的淋巴结时,需注意有无邻近肠管的病变。
轴位和冠状位可良好显示中结肠动脉及横结肠系膜血管。冠状位图像上,小肠出现于横结肠中份上缘上方层面的病例中,可见横结肠边缘血管弓,剩余病例中,由于横结肠系膜位置呈水平位,对横结肠系膜整体显示不理想;矢状位图像显示系膜血管的连续性,尤其是对小肠出现于横结肠中份上缘上方推压横结肠系膜的病例,但对横结肠系膜根部大血管显示不理想。提示,全面细致的观察横结肠系膜病变,需结合轴位、冠状位和矢状位图像进行观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