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窦
硬脑膜窦
横窦(transverse sinus)为硬脑膜窦,位于枕骨内面的横窦沟内,起自窦汇,左侧横窦较右侧横窦细,接受直窦的血流,右侧横窦主要接受上矢状窦的大部分血流。在岩骨脊后方,横窦及岩上窦汇合处喝都离开小脑幕,变成乙状窦。
硬脑膜窦的解剖结构
硬脑膜窦(sinuses of dura mater)位于硬脑膜内外两层之间或内层的折叠部分之中,窦壁仅有一层内皮贴附,是颅内静脉回流的通道。循环于蛛网膜下腔中的脑脊液通过蛛网膜粒及绒毛也进入到静脉窦。颅骨骨折伤及硬脑膜窦时,由于硬脑膜主要由大量的成纤维细胞和不同方向排列的胶原纤维构成,致密坚韧,缺乏弹性,受损后不能收缩,窦内也无瓣膜,因而常导致致命性的出血,不易制止。成对的硬脑膜窦有海绵窦、蝶顶窦、脑膜中窦、岩上窦、岩下窦、枕窦、横窦及乙状窦(图9-4)。不成对的硬脑膜窦有上矢状窦、下矢状窦、直窦、海绵间窦及基底窦(基底静脉丛)。在颅中窝的硬脑膜窦有海绵窦、蝶顶窦、脑膜中窦和岩上窦。
蝶顶窦
蝶顶窦(sphenoparietal sinus)位于蝶骨小翼下方,并紧靠蝶骨小翼的后缘。收纳相应区域硬脑膜的血液。约有75.7%的标本,蝶顶窦与脑膜中静脉额支相连。在蝶顶窦的中部,常常接受大脑浅中静脉(superficial middle cerebral vein)、大脑颞极静脉、颞前板障静脉的交通支。当这些静脉粗大时,蝶顶窦可成为一个较大的静脉通道。蝶顶窦向内注入海绵窦的前部。
脑膜中窦
脑膜中窦(middle meningeal sinus)也有人称为脑膜中静脉(middle meningeal veins)。但有学者研究,认为称“脑膜中窦”较妥。因为:①它具有硬脑膜静脉窦的特点,解剖中见到,在其中上段有数个大小不等的蛛网膜颗粒,它们大部分(86.2%)对颅骨内板可产生压迹:②连接着上矢状窦与蝶顶窦;③并非与脑膜中动脉伴行。
据国人解剖资料,脑膜中窦的出现率为63.3%,平均宽度为2.4 mm(1.0~3.7 mm),上连上矢状窦,下接蝶顶窦,途中接受邻近的来自脑、脑膜、板障静脉的静脉支。向下可由静脉支通过棘孔和卵圆孔与颞下窝的翼丛相连。脑膜中窦与脑膜中动脉关系密切,但二者并不完全伴行,而是在脑膜中窦内有脑膜中动脉前支或/和其分支穿行。由于脑膜中窦与较多的板障静脉相通,当在此部位翻开颅骨时,会使这些连接支扯断,且脑膜中窦也会不同程度地被撕裂。提示脑外科手术经额顶入路开颅时,应注意此窦的存在与否,及时做好准备,以免在开颅翻骨瓣时撕裂脑膜中窦而致大出血。
脑膜中窦位于颞、顶骨内侧面的脑膜中窦沟内,这条沟位于冠状缝的后方、脑膜中动脉前支压迹的前方。在35.8%的X平片上,可以见到一条较宽的透亮带,即为脑膜中窦影,易被误认为是骨折线,为此应与额顶部的颅骨骨折线相鉴别:一般骨折线呈边缘锐利、较直的长线状透亮影,无一定走行方向,而脑膜中窦沟影则走行位置固定、较宽、边界多不清、透亮度较低,有的有分支。
头颅平片的脑膜中窦影除了要与额顶部的骨折线相鉴别外,尚应与脑膜瘤时扩张、迂曲的脑膜中动脉压迹影相鉴别。脑膜瘤除脑膜中动脉压迹影扭曲增宽外,还有颅内占位性体征、局部颅骨骨质破坏、骨质增生、颅骨骨板增厚及局部软组织肿块等改变。
岩上窦
岩上窦(superior petrosal sinus)位于颞骨岩部上缘的浅沟内,由蝶鞍侧面起自海绵窦,沿小脑幕的附着缘后行,汇入乙状窦的起始部或横窦的最前端。大部分情况下岩上窦行经三叉神经根的上方,少数情况可行经三叉神经根的下方或分两支分别通过三叉神经根的上、下方。岩上窦接受来自小脑和大脑下静脉以及鼓室的静脉支,同时与岩下窦和基底静脉丛相连。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09 13:47
目录
概述
硬脑膜窦的解剖结构
蝶顶窦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