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横沥牛墟起源于明末清初,与三水西南、鹤山沙坪并称广东“三大牛墟”,有近400年的历史,是见证横沥商贸繁荣历史的“活化石”。2007年,横沥牛墟被评为东莞首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
横沥牛墟,颇具特色而且著名。在东莞,大朗、常平、桥头等地方也曾举办过牛墟,但都不长久,只有横沥的牛墟,以它独特的经营方式仍吸引着牛客,且越办越兴旺。 买卖牛只与买卖家禽最大的不同是:要靠经纪人的帮助,如果少了经纪人,那交易很难做成。牛经纪,主要是以行家的身份为买卖双方起一种媒介的作用帮助介绍耕牛,推销牛只,从中收取报酬,或者自己炒买炒卖。每逢横沥的墟日,这些牛经纪就手拿一根木棒四方汇集,或物色生意对象或交谈生意经验。
买卖耕牛的程序也较特别:首先,买方要了解清楚牛的年龄、性情如何。所有这些,都得靠牛经纪的帮助。为此,牛经纪会弄开牛的嘴巴看看它有多少只牙,从牙齿的多少来判断牛的年龄。接着,牛经纪或买方会用木棒敲打牛的脚、背、头等,看它是否有踢人、撞人等恶习。接下来,买方就把牛牵到指定的一块空地里,套上那里备有的犁、耙等,进行试驶。
如果成交,按照横沥的风俗,新买的耕牛,在它们的头上都会被缠上一根小小的红绳子,以图个吉利。
历史起源
翻开记载,中国传统农业的定期市场,华北称“集”,华南称“墟”。
横沥牛墟起源于明末清初,与三水西南、鹤山沙坪并称广东“三大牛墟”。横沥牛墟以耕牛交易量大,经营时间长而闻名远播。牛墟见证着横沥商贸的繁华。过去每逢农历以3、6、9为尾数的日子,广东各地客商、农民就云集横沥,参加设在这里的耕牛交易墟市。
发展历程
过去买牛,大都是用作农耕劳作用的,所以,一次牛的交易要经过摸寿、试步等考核,倘若要做耕牛用的还得过考车和试犁两项考核来判断牛的优劣,这种测牛的健康、性情及勤劳程度的工作全部由牛经纪来完成。现在,牛的用处已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耕牛”变成了“菜牛”,由过去牛的健康勤劳来判断牛的好坏,到现在用出肉率来作判断衡量牛的标准,尽管现在的科学测量方法已经很精确了,但牛墟里牛中的作用还是不能少,这是因为牛不同于猪羊,一头500公斤的大牛可能喝的水、吃的食物都有100公斤,如果过秤的话很难准确,所以几百年来,都是靠牛中来目测评估牛的重量。
传承现状
横沥牛墟繁华不息的背后与牛中息息相关,牛中是架起牛墟活牛买卖公平交易平台的重要纽带。横沥牛墟最旺盛时期,牛中有100多名,但由于牛中技艺都是父传子,子传孙的家族事业,并且传男不传女,因此,如果儿子不愿继承,可以传给女婿或家族中的其他男成员,但如果家族中无人可传,那么牛中的一身功夫就会失传。此外,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牛中”,至少得学三五年几年才有可能出师,因此目前的牛中越来越少。针对牛中面临技艺失传的状况,政府采取的措施是通过政府补贴和适当提高相牛酬金提高牛中收入,其次是给每位牛中颁发工作证书,肯定牛中职业,提升他们的的市场地位。另一方面鼓励牛中把技艺外传,另一方面鼓励年轻人投入相牛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