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林古港,位于广东省
汕头市澄海区东里镇,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占地2平方千米。
历史沿革
樟林古港是历史上粤东第一大港,唐代是个海滨渔村,因樟树成林而得名,宋代盐业鼎盛,著名的小江盐场使司便设立于此,专管沿海各地渔盐业课税,明代是个海防重地,扼闽粤水陆交通要冲。
洪武三年(1370年),樟林港遭贼洗劫后,明军在此建石城,设水寨,练水军,守边防。那时,韩江支流已经深入其地,是个“河海交汇”之处,百业俱兴,港埠也逐渐形成。
樟林作为一个聚落,是明代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为了抵御倭寇、海盗而形成的。在此之前,樟林“先民”是一些散居在现在的樟林乡北面的莲花山麓的渔民或蛋户。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樟林成为了潮汕一带有名的滨海渔港。
因清初斥地,澄海被迫内迁25千米,樟林港埠一度毁于战火,几成废墟。
樟林港埠的兴旺起始于康熙七年(1668年),康熙八年(1669年)澄海复县之后,人民重返家园,重修石城,并移东陇河泊所置于石城内,又设海关税馆、右营守备署等机构,樟林的渔业、盐业、航运业迅速恢复。至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正式弛海禁,樟林港埠商人纷纷造船出海。到了康熙末年,又准与暹罗进行大米贸易,远洋航海事业应运而生,由渔港转商业港。
清咸丰十年(1860年),汕头港开埠,铁船取代木船,樟林古港才渐趋沉寂。
旅游信息
樟林古港位于古代的
澄海县东北部(现属于汕头市
澄海区东里镇辖区)。北与饶平、潮安接壤;与闽西南、赣东南为咫尺之邻;东北迳通南海,畅达五洲重洋;其港埠面积约两平方千米,古时因“遍地樟木,枞灌成林”而得名。
1,自驾线路:广东省广州市广河高速—汕湛高速—甬莞高速—汕昆高速—沈海高速—福昆线—樟林古港。
2,火车线路:前往广州南站,搭乘G6321/G6320/G6324/G6329等(广州南—潮阳)到达潮阳站——步行至潮南峡山汕尾站,乘坐汕头公交311路,在铜盂路口站下车—步行至铜盂路口站,乘坐汕头公交123路,在金海湾海酒店站下车—步行至金海湾大酒店站,乘坐汕头公交101路,在古港站下车—步行至终点站樟林古港。
建筑格局
樟林古港以“六社八街”为中心的商业规模,即港埠中心的仙桥、长发、古新、广盛、顺兴、洽兴、永兴、商园等8道大街,和围绕的外围一东、西、南、北社及塘西、新陇等6个村社,后又扩增三条街道共数百间铺屋。其中仙桥街和长发街最繁盛,仙桥街拥有商店和作坊60余家。
主要建筑
新兴街
新兴街是樟林古港继”六社八街”又增建三街之后,最终建设且保存下来的仅有一街。该街建于清嘉庆七年(1802年),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全街长达200米。
沿街商铺由54间两层楼的货栈组成。每间货栈宽5米,长10米。栈房巨楹厚板、精灰厚墙、坚固耐久、实用科学,可囤积大批货物。栈房前门向着街道,后门连接内港,临内港处,设石门、水闸各一个和小码头一处,便于制水和起卸货物。当停泊在外港红头船上的货物要运进内港时,改用小船载入,直达小码头,然后搬进栈房,省时省力,通畅无阻。
新兴街口东南面有一高大建筑物,建筑物的大门匾上书“永定楼”三个大字。这座建筑物占地约800平方米,是货仓和航标两用的实用建筑。据称,当年楼上挂着红色的航灯,红头船进入南澳海面即可见到。街的入口处,是一座小石牌坊,牌坊匾额书“新兴街”街名,临内街一面,又书狂草“紫气东来”四字。街中部转弯处有一大码头,设有石门、木闸制水,码头对岸为南社。码头东侧,有一小庙,俗称“阿娘祠”,供奉南海观世音。据口碑,原街南面出口处,还有石牌坊四座,其中一座系著名书法家吴殿邦手书“入门思敬”,现存出口一座。栈房中有两处富寓史考价值的建筑:一是“安平栈”,该栈一砖一瓦,一楹一柱,保留完好,门前匾额上“安平栈”三个大字清晰可见,栈内有一碑记,说明其兴建年代及资金等情况,其余结构布局,保留原状,古风犹存。二是“藏资楼”。相传是红头船主巨贾蔡彦(澄海程洋岗人)之寓所,也是栈房住屋两用的建筑。它记录了18世纪初叶樟林古港的经济、政治、人文和民俗风情等情况,是樟林古港的历史见证。
天后圣母庙
西塘园林
西塘庭园坐落于澄海樟林塘西乡,建于清嘉庆四年(1799年),比樟林港埠的新兴街要早三个年头,这是潮汕第一座典型的苏州庭园。汕头的中山公园是中国五大名园之一。澄海的“西塘”、潮阳的“西园”,都是清代的庭园。这三座名园均系苏州一祖几代名师所造。“西塘”全园占地一亩略余。初进庭园外门,迎客的是一堤翠竹,至正门阶前处,兀见门楼匾上刻着正楷“西塘”二字,落款为“嘉庆四年六月吉旦”,不署名。进了正门,地面上是“红与黑”的雨花石组成的“丹凤朝牡丹”的图案,庭院的远处,一座假山半露于月洞门之中,沿着逶迤山径,攀过琴台层塔,便可览“西塘”全景。俯首时,可见还有一岩洞,称为“鹤巢”。
“西塘”庭园也是樟林港埠经济繁荣的又一佐证。其原主为林泮。至光绪年间,被南社乡“红头船”主洪元记斥巨资购得。洪家购后,特地派人赴苏州寻觅原建筑师后代,精工修葺一新,沧桑变幻,今园址幸存,旧景仍依稀可辨。
历史文化
红头船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政府准许商民前往暹罗(今泰国)采购大米。潮州府便发展起一支远洋帆船队前往暹罗,这些帆船的船头都被刷成红色,因此被称为“红头船”。
樟林港处于江海交汇处,上行可与韩江中上游密如蛛网的淡水河道相连,直达平原腹地,下则外通汪洋大海。故开禁通商后,各地商船纷至沓来,常年在港口穿梭聚集,蔚为壮观。每年夏季,商船或北上苏州天津,贩回棉布、色布、干果、药材,或南下暹罗、印尼、马来西亚等南洋诸国,运回大米、木材等。
100多年前,潮州、澄海、饶平、南澳四县(市)在樟林交汇。樟林古港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为潮汕以致粤东和闽南地区出海的一个主要港口,繁荣兴盛达百年以上,当时国外的来信只要写有“中国樟林”即可送达。而随着商贸越来越频繁,它也自然而然的成为粤东乃至毗邻诸省移民出国的重要口岸,沿海各省商贾渔船,来往更加频繁,据不完全统计,明清两朝到海外谋生的先侨,60%以上是从樟林古港出发。
樟林古港作为红头船始发地,海内外潮人的先辈远渡重洋,往返于故乡与海外,成为了中国同世界各地经济和文化交流的纽带。
丝绸之路
樟林古港的历史成为汕头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源地之一的重要见证,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中起过重要作用。清代康、乾年间,樟林是广东较大港口之一,是潮汕地区红头船航泊的基地。当时,潮州活动贸易的兴起,使樟林迅速趋于繁荣,樟林的先辈,移居海外的也日益增多。上世纪初,樟林还被标入了英国出版的世界地图。鸦片战争之后,汕头港逐渐取代樟林港,樟林遂转为内地埠市。
“海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世界文明的海上大动脉,是沟通东西方商贸与文化往来的重要桥梁,汕头的樟林古港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源地之一,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保护措施
1984年,樟林古港被列为澄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1月,澄海区东里镇政府针对樟林古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编制了概念性规划。
2018年6月,汕头市澄海区人民政府加强樟林古港文物和历史风貌保护工作,整治樟林古港片区乱修乱搭乱建等违法行为。
2019年4月19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樟林古港”为第九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
.腾讯新闻.2011\u5e7404\u670820\u65e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