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木
杨柳科柞木属植物
柞木(Xylosma congesta (Lour.) Merr.),杨柳科柞木属常绿大灌木或小乔木植物。树干较高,树皮棕灰色,呈圆柱形,表面粗糙;叶子较大,深绿色,叶柄短,呈椭圆形;花较小,呈椭圆形,花梗极短,花萼卵形,花丝细长;果实较小,黑色,呈球形;花期5-7月;果期9-10月。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此木坚韧,可力凿柄,故俗名‘凿子木’,方书皆作‘柞木’。”
植物学史
名称由来
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此木坚韧,可力凿柄,故俗名‘凿子木’,方书皆作‘柞木’。”
植物研究
Xylosma congestum (Lour.) Merr. (1919). Basinym: Crotom congestum Loureiro (1790) p. p. excl. descr. fr .; China“pa tau”巴豆,“foeminei capsulae 3-coccae, pendulae”。显然是指“巴豆”而非本种。因模式标本不存,无法核实,Loureiro所指究系何物,故此基名不合法,不能用于Xylosma 。(主编吴征镒注)
故上述名字虽延用较久,有: Xylosma congestum (Lour.) Merr. in Philip. Journ.Sci. 15: 247. 1919; 中国森林植物学839,图236. 1935; 陈嵘,中国树木分类学857,图754. 1937; 广州植物志177,图81. 1956; 经济植物手册1045. 1957; Li ,Woody Fl. Taiwan 611,fig. 241. 1963;台湾树木志 407. 1988; 台湾高等植物彩色图志512,图889. 1988; G. S. Fan in Journ. Wuhan Bot. Res. 8 (2): 132. 1990; 广西植物志1: 664. 1991; Li et H. C. Lo in Fl. Taiwan ed. 2,3: 801. 1993. 但均属错误鉴定。
形态特征
常绿大灌木或小乔木植物。树干较高,高4-15米;树皮棕灰色,呈圆柱形,表面粗糙,不规则从下面向上反卷呈小片,裂片向上反卷;幼时有枝刺,结果株无刺;枝条近无毛或有疏短毛。叶子较大,叶薄革质,深绿色,叶柄短,呈椭圆形,雌雄株稍有区别,通常雌株的叶有变化,菱状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长4-8厘米,宽2.53.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圆形,边缘有锯齿,两面无毛或在近基部中脉有污毛;叶柄短,长约2毫米,有短毛。
花较小,呈椭圆形,总状花序腋生,长1-2厘米,花梗极短,长约3毫米;花萼4-6片,卵形,长2.5-3.5毫米,外面有短毛;花瓣缺;雄花有多数雄蕊,花丝细长,长约4.5毫米,花药椭圆形,底着药;花盘由多数腺体组成,包围着雄蕊;雌花的萼片与雄花同;子房椭圆形,无毛,长约4.5毫米,1室,有2侧膜胎座,花柱短,柱头2裂;花盘圆形,边缘稍波状。
浆果较小,黑色,球形,顶端有宿存花柱,直径4-5毫米;种子2-3粒,卵形,长2-3毫米,鲜时绿色,干后褐色,有黑色条纹。花期5-7月;果期9-10月。
产地生境
柞木原产于中国,产于秦岭以南和长江以南各省区,主要产于中国安徽、江苏、福建及台湾等地,广布于华中、华南及西南各地。朝鲜、日本、蒙古等国家也有分布。多生于林边、丘陵、平原、山地灌丛中或村落附近灌丛。垂直分布在大、小兴安岭为海拔200-800米,河北为800-2000米。柞木对环境有广泛的适应力,能适应南由华中地区直至东西伯利亚-56度,乃至-60度的低温,早中国的分布区约在年均温-3度以上,年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上,柞木的垂直分布随纬度的降低而升高。在大、小兴安岭的海拔250—400米范围内,分布于低山顶部和山脊以及坡度小的各个坡向上。海拔400~600米直至长白山800米以下,能在坡度3~35度的南坡形成纯林。甚至东北西部兴安岭以南地区,分布高度可上升至870~1600米。东部三江平原的残丘上也有生长。
生长习性
柞木属于短日照作物,为喜光树种,喜光,但对光照的要求不太严格,最适宜中等强度的光照条件,生长良好。在每天12小时以内的短日照条件下有利于雌花提早形成及数目增加,并且节位降低。晚春和夏季过强的光照也不利于生长发育,容易引起植株萎蔫和发生病毒病。
柞木喜温暖、湿润气候,适应性强,稍耐阴,耐火,土壤适应强,耐干旱瘠薄。对土壤要求不严,酸性、中性或石灰岩的碱性土壤上都能生长,一般选择在酸性、中性的土壤生长较好。有较强的耐寒性,能耐-50℃的低温。喜欢温凉气候和中性至酸性土壤,通常生于向阳干燥山坡。根系发达,有很强的萌蘖性。柞木的根很深,主根发达,但不耐移植。但由于叶片较大,蒸腾作用旺盛,需要吸收大量的水分,可以在幼瓜膨大期间应及时浇水,以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柞木适应较广的土壤类型,多生长在酸性或微酸性较肥沃的暗棕色森林土和棕色森林土上。人为破坏严重的山地,能在干燥阳坡,土体发育不全的粗骨土上成林,但其地位甚低。
柞木种子发芽的适宜温度为25~30℃,15℃时发芽缓慢,30~35℃时发芽最快,但幼芽细弱。茎叶生长适宜的白天温度为23~30℃,夜间温度为15~18℃;温度高于35℃或低于15℃生长缓慢。幼瓜生长适宜温度白天为25~30℃,夜间为15℃左右。
主要变种
毛枝柞木(变种)
本变种和原变种的区别是:叶宽卵形,先端渐尖,基部圆形,上面脉上有毛,下面有疏短柔毛;枝条有密长柔毛;花序有密毛。花期8-9月,果期10月至次年春季。产秦岭以南和江南各省区。生于海拔500-1100米的山坡林缘。
尾叶柞木(变种)(植物研究)
本变种和原变种的区别是:幼枝弯曲,有短柔毛;叶椭圆形,近无毛,长4.5-12厘米,宽2-4厘米,两端渐尖,顶端尾状渐尖,基部楔形,干后红棕色;苞片披针形,长约5毫米,外面有毛,内面无毛,边缘有睫毛。花期6-7月,果期10-11月。产贵州(兴义)、云南(砚山)。生于海拔1050-1200米的山坡疏林中。
繁殖方法
柞木的繁殖方法用播种繁殖,也可扦插。春秋两季移植,需带土球。
病虫防治
栗实象鼻虫(CurculiodavidiFairm):成虫体长7-9毫米,赤褐色或黑色而有灰黄色鳞毛嘴细长,腿节棍棒壮下面有一齿突。幼虫在种子内蛀蚀,种子在外面看不到柱孔,仅有一小黑点,受害种子不成熟往往早落,如有三头以上幼虫为害,一般都失去芽力。特别在种子堆积期间,温度升高,幼虫蛀蚀严重。
防治方法
温水浸种将种子放进55度温水中浸泡10分钟,或在50度的温水种浸泡15分钟,无影响。也可用于溴化甲蒸熏,当气温在23度时每立方用药37.4克。熏蒸40小时,杀虫率可达100%。
二氧化碳熏蒸:将种子放秘室内或密封容器内,在温度25度以下每立方用二氧化碳30毫升处理20小时,杀虫率在95%以上,对种子发芽无影响。也可用于溴化甲蒸熏,当气温在23度时每立方用药37.4克,熏蒸40小时,杀虫率可达100%。
成虫盛发期可用90%敌百虫1000倍液喷杀。
幼虫未爬出栎实前,收集并清除早期脱落的栎实。杀虫率很高,且不影响种子发芽,浸种后2天阴干后才能贮藏。
主要价值
药用
叶、刺供药用,《漳州常用中草药图典》记载柞木有清热利湿、散瘀止血、消肿止痛的功效,主治黄疸、水肿、死胎不下、跌打肿痛、骨折、脱臼、外伤出血等病症。
工业
柞木材质坚实,纹理细密,材色棕红,供制作家具、农具等用;种子含油;又为蜜源植物。
园林
柞木是营造防风林水源涵养林及防火林的优良树种,孤植、丛植或与其它树木混交成林均甚适宜。不但需要保护,还可以进行人工培植。国内东北分布最多,是天然林中的优势树种,在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国防林中均占有显著位。
观赏
树形优美,可供庭院美化和观赏等用。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3 21:56
目录
概述
植物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