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花
中药名
榆花,中药名。为榆科植物榆树Ulmus pumila L.的花。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及西藏等地,长江以南多系栽培。具有清热定惊,利尿疗疮之功效。常用于小儿惊痫,小便不利,头疮。
入药部位
花。
性味
味甘,性平。
归经
归脾、胃经。
功效
清热定惊,利尿疗疮。
主治
小儿惊痫,小便不利,头疮。
相关配伍
治小便不利:榆花18-35g,水煎服。(《新编中兽医学》)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9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采集加工
3-4月采花,鲜用或晒干。
形态特征
榆树,又名枌、白榆、白枌、零榆、枌榆、榆钱树、家榆、春榆、粘榔树、钻天榆、钱榆。落叶乔木,高达25米,胸径1米,在干瘠之地长成灌木状;幼树树皮平滑,灰褐色或浅灰色,大树之皮暗灰色,不规则深纵裂,粗糙;小枝无毛或有毛,淡黄灰色、淡褐灰色或灰色,稀淡褐黄色或黄色,有散生皮孔,无膨大的木栓层及凸起的木栓翅;冬芽近球形或卵圆形,芽鳞背面无毛,内层芽鳞的边缘具白色长柔毛。叶椭圆状卵形、长卵形、椭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8厘米,宽1.2-3.5厘米,先端渐尖或长渐尖,基部偏斜或近对称,一侧楔形至圆,另一侧圆至半心脏形,叶面平滑无毛,叶背幼时有短柔毛,后变无毛或部分脉腋有簇生毛,边缘具重锯齿或单锯齿,侧脉每边9-16条,叶柄长4-10毫米,通常仅上面有短柔毛。花先叶开放,在去年生枝的叶腋成簇生状。翅果近圆形,稀倒卵状圆形,长1.2-2厘米,除顶端缺口柱头面被毛外,余处无毛,果核部分位于翅果的中部,上端不接近或接近缺口,成熟前后其色与果翅相同,初淡绿色,后白黄色,宿存花被无毛,4浅裂,裂片边缘有毛,果梗较花被为短,长1-2毫米,被(或稀无)短柔毛。花果期3-6月(东北较晚)。
生长环境
生于河堤、田埂和路边,山麓、沙地上亦有生长。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及西藏等地,长江以南多系栽培。
性状鉴别
花略呈类球形或不规则团状,直径5-8mm,有短梗,暗紫色。花被钟形,4-5裂;雄蕊4-5,伸出于花被,或脱落,花药紫色;雌蕊1,子房扁平,花柱2,体轻,质柔韧。气微,味淡。
相关论述
1、《别录》:“主小儿痫,小便不利,伤热。”
2、《普济方》:“主小儿头疮。”
3、《本草蒙筌》:“利尿管闭涩。”
附注
榆花色白,形似小古钱串,故又名“榆钱花”“钱榆花”。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23 10:46
目录
概述
入药部位
性味
归经
功效
主治
相关配伍
用法用量
采集加工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