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面指楼房楼上一层的面积。建筑专业术语,特指楼层的地上表面,位于屋顶层的楼面则称为屋面。楼面在建筑剖面图上看,只是一条楼层的分界线,因而不能用楼面指代一个楼层,楼层包含层高范围在内,楼面用于表示此处的材料装饰与构造做法的标高位置,如三层楼面是指第三层地面的相关信息,与第二层楼关联但不能包含第二层楼的构件。
影响主要原因
1) 材料方面:混凝土原材料不合格 ( 混凝土坍落度过大,砂石含泥量大) ;
2) 工艺方面:板筋保护层厚度不均,混凝土成型过程缺陷( 混凝土振捣不密实) ,操作方法不规范( 未按施工工序搓平、压光);
3) 管理方面:管理不到位( 检查验收不到位) ,操作人员技术差( 操作人员经验不足,缺少培训);
4) 机械方面:抹光机械性能差,模板质量差( 模板平整度、刚度差);
5) 环境方面:成品保护不好,养护方法不当( 养护不及时) ;
6) 测量方面:
标高有偏差( 水准仪精度误差) 。
楼面裂缝分析
在楼面产生裂缝的位置中,最多的就是楼房四周处在阳角处的房间附近,就是分离式
配筋的负弯矩筋和角部放射筋末端,这个问题出现裂缝的数量最多,而且在所有的现浇
钢筋混凝土的楼面中都有发生。造成裂缝出现的因素就是砼具有随着温度的变化进行收缩的特点,而且距离屋面越近的楼层,产生的裂缝数量和缝隙越大。楼面设计都是针对其强度进行充分分析和研究的,而没有对混凝土具有的收缩特点进行思考,而且其中的配备的钢筋数量也不符合相关规范,这样一来,就会造成混凝土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发生收缩,最终导致钢筋数量较少的楼面位置先产生裂缝。因此,想要有效的解决这种问题,就需要在对楼面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提高楼房四周阳角处的钢筋数量,并且不再对
负筋采用分离式的办法,对负筋进行加粗加长。这样就能够有效保证楼房四周阳角处不再出现裂缝问题。
造成放射筋末端出现裂缝的因素是在通常情况下,放射筋的长度都不会超过一米二,如果楼面采用分离式的方式进行配筋的话,就会导致楼房四周阳角处房间产生的裂缝逐渐延伸到放射筋的末端处,从而导致裂缝的大小和数量有所提高。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使用双层双向的配筋,并提高钢筋的数量和粗细程度,这样就能够使配筋形成一个良好的网络,对裂缝的延伸和扩大进行约束。另外,放射筋通常只在最上层进行铺设,而且其常常会在板面钢筋的上部进行架设,这种情况会造成钢筋产生重叠,进而导致板面负弯矩钢筋的高度有所下降,致使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时,钢筋的拐弯处会常常出现翘起,因此,采用双层双向钢筋,并进行加粗加密,有效避免这个问题发生。
预防措施
重点加强楼面上层钢筋网的有效保护措施
在实际施工中,楼面下层的钢筋网在受到砼垫块及模板的依托下保护层比较容易正确控制。但当垫块间距放大到1.5m时,钢筋网的合理
保护层厚度就无法保障,所以纵横向的垫块间距限制在1m左右。与此相反,楼面上层
钢筋网的有效保护,一直是施工中的一大较难问题。其原因为:钢筋离楼层模板的高度较大,无法受到模板的依托保护;各工种交叉作业,造成施工人员众多、行走十分频繁,无处落脚后难免被大量踩踏;上层钢筋网的钢筋小撑马设置间距过大,甚至不设。在上述原因中,后两个原因在施工中必须大大加以改进,对于最后一个原因,根据大量的施工实践,建议楼面双层双向钢筋必须设置钢筋小撑马,其纵横向间距不应大于700mm,特别是对
于Φ8一类细小钢筋,小撑马的间距应控制在600mm以内,才能取得较良好的效果。
预埋线管处的裂缝防治
预埋线管,特别是多根线管的集散处是截面砼受到较多削弱,从而引起应力集中,容易导致裂缝发生的薄弱部位。当预理线管的直径较小,并且房屋的开间宽度也较小,同时线管的敷设走向又不重于砼的收缩和受拉方向时,一般不会发生楼面裂缝。反之,当预埋线管的直径较大,开间宽度也较大,并且线管的敷设走向又重合于砼的收缩和受拉力向时,就很容易发生楼面裂缝。因此对于较粗的管线或多根线管的集散处,应增设垂直于线管的短钢筋网加强。
材料吊卸区域的楼面裂缝防治
在主体结构的施工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质量与工期之间的较大矛盾。一般主体结构的楼层施工速度平均为5~7天左右一层,最快时甚至不足5天一层。因此当楼层砼浇筑完毕后不足24小时的养护时间,就忙着进行钢筋绑扎、材料吊运等施工活动,这就给大开间部位的房间雪上加霜。除了大开间的砼总收缩值较小开间要大的不利因素外,更容易在强度不足的情况下受材料吊卸冲击振动荷载的作用而引起不规则的受力裂缝。并且这些裂缝一旦形成,就难于闭合,形成永久性裂缝,这种情况在高层住宅主体快速施工时较常见。对这类裂缝的综合防治措施如下:主体结构的施工速度不能强求过快,楼层砼浇筑完后的必要养护必须获得保证。科学安排楼层施工作业计划,在楼层砼浇筑完毕的24小时以前,可限于做测量、定位、
弹线等准备工作,不允许吊卸大宗标材料,避免冲击振动。在模板安装时,吊运上来的材料应做到尽量分散就位,不得过多地集中堆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