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上村
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国荣乡下辖行政村
楼上村,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国荣乡下辖行政村,中国传统村落,位于石阡县南部,距县城15千米,村域面积4.2平方千米。
村落历史
明弘治六年(1494年),楼上村周氏始祖周伯泉及其弟周伯为避难图存,贸易入黔。行至思南府蛮夷司属地山革泽时,周伯卉在此择业落户。周伯泉继续前行,行至思南府蛮夷属地寨纪(今名楼上),花一百七十两白银购买高攀田土一庄,包括亚秧寨、代家山、黄泥田等地。支世居塘头文昌阁右边。
楼上村古建筑群,始建于明万历年间,集梓潼宫(戏楼、正殿、南北两厢及院落、后殿、观音阁)、天福古井、明清古民居于一体。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部分毁于苗民反乱;清同治六年(1867年)重修正殿及两厢;清光绪八年(1882年)重建后殿。
民国五年(1916年),建戏楼;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村民集资建天福井。民居中大都为清晚期建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楼上村位于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南部,地理坐标约为东经108°08′29″、北纬27°26′56″,海拔724米,距县城15千米,村域面积4.2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楼上村所处地以岩溶地貌和侵蚀地貌为主,间杂多种地貌类型,北高南低,有山地,也有沟谷盆地、丘陵等。
气候
楼上村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年平均降水量为1095毫米,全年无霜期280—295天左右,全年日照较多,整体气候特征是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无霜期长。
水文
楼上村主要为乌江水系,发源于佛顶群山,地表河流发育完整,域内主要河流有廖贤河,村内还有0.3米—0.4米宽的一条水沟。
土壤
楼上村所在地土壤有地带性黄壤、石灰土、紫色土、潮土、山地黄棕壤。
村落格局
选址理念
楼上村位于廖贤河边,依地势而建,逐渐上升,依照村寨选址特点,方便村民生产特点和生活习性。
村寨的选址也与风水龙脉有关,在贵州山区的村寨,特别是在决定住宅、墓地、村子安排和方位时,风水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龙脉对于村子的选址非常关键,高出的大山,在侗族人眼里就是龙脉的象征。在楼上村的风水选址上,整个楼上村依靠山势而建,俯卧在上体上,周围山体成“太师椅”状,将楼上村怀抱入内,“背山”的格局显而易见,同时在村南面的廖贤河流水绵延数十千米,刚好呼应了“面水”这一风水格局,也就是说整个村子成“背山面水”的良好风水格局,寨坐东北朝西南,前俯廖贤河、背靠青龙山、右携大本印、左伴千年龟,整体村落偏南向,保证了大部分正房南向布局,对生活卫生需要非常满足,靠北部的山体又阻挡了寒风的侵略,使得这里成为了一块风水宝地。
楼上古村是坐落在山岭与河谷之间,但是它却位于河流北侧,这其中有着周氏族人从中原带来的汉族文化传统在选址里的因素。
空间布局
楼上村三面青山环抱,以“北斗七星”树为中心,以“北斗七星”的天枢至摇光交天权与天玑形成四个象限,划分为不同的四个分区,其东南象限为生产区,西南象限为居住区,西北象限为娱乐区,东北象限为墓葬区,功能分区明确。
楼上村居住区的道路结构为一“寿”字,“寿”字的起点为一三合院(马桑老木宅),结束点为村寨的水源(天福井),且起点位于北斗七星中天权一天现星的连线上。水井位于“寿”字形尽端,是全寨的另一处水源。
建村智慧
楼上村建立在廖贤河边,村内有一水沟,古时为防火。巷道也是楼上村的防火带,一旦发生火灾,人们只需借助巷道两边的石墙便可直上屋顶,把瓦掀开,就能使火苗上蹿,从而截断火路,阻止火势蔓延,楼上村的庭院两边,各修有一口用石条砌成的消防池。牢固的防火设施,使得500多年来楼上村都没有出现过大的火灾,得以完整地保存至今。四合院古民居均设有龙门,用于防盗。
经济社会
人口
据2020年5月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官网显示,楼上村以侗族为主,有户籍150户,常住人口547人。
经济
楼上村以旅游业、种植业为主,种植主要以水稻、玉米种植为主,全年种植玉米354亩,水稻368亩,粮食总产量78吨,人均产量65.1千克,种植有核桃200亩,软籽石榴种植500亩。
据2020年5月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官网显示,楼上村村集体年收入8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2300元。
主要景点
综述
楼上村景点有梓潼宫、古建筑群、楼上戏楼、屯上古遗址、楼上村山门、文林郎墓等。2006年6月,楼上村古建筑群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楼上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斗七星树
北斗七星风水树位于村寨中,7棵,古寨是以“北斗七星”树为中心,以“北斗七星”的天枢、摇光、天权、天玑形成四个系象限。
楠桂石桥
楠桂古石桥为周国祯修建,始建于明末崇祯二年(1629年),桥身由一整块青石板组成,长约3米,厚约0.3米,重约20吨。因前面有一棵楠树和桂花树,因而取名“楠桂桥”。桥东侧立清道光二十一年庚子腊月(1854年)重建。2003年7月,维修。
梓潼宫
梓潼宫古建筑群位于楼上村头龟山的顶部,占地约3000平方米,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明永历八年(1654年)又建阁一座,圣像四尊,清康熙三年(1664年)重修,清嘉庆六年(1801年)修建左右配殿,圣像五尊。清同治二年(1863年),梓潼宫被烧尽,同治六年(1867年),一位住持禅师邀集民众又重修。
历史文化
历史人物
楼上村古代人物有周国照、周伯泉、周国帧;近代人物有周永庆、周正典。
节庆活动
楼上村在民间艺术方面自成一体,在民间广为流传和表演的有花灯歌舞、茶灯戏、溜秧歌、毛龙灯等群体歌技,在重要节庆时候便自发组织表演。
说春
“说春”是楼上侗族人民世代流传下来的一种综合性民俗活动,主要活跃于“立春”时节前后,“说春”之人被称为“春官”。
楼上说春起源唐朝,当时封氏兄弟封福兴、封福宪立下战功,于是天子封他俩为“春官”,每年向封地内百姓讲一讲农事季节、教大家不违农时,后兄弟俩到了黔地。
说春是有讲究的,既不能四平八稳地坐着说唱,又不能原地站着说唱,只能是脚踏碎步来回走动,边走唱。主家除要备香、纸迎接春官,还要备麻线或五色线用于春官为主家带“五瘟”(即五方瘟神),打发一定钱财和米粑给春官表示谢意。踩千家门见万家人,春官的活动场所随时都在变换,帮助主家象征性的牵牛耕地,可以赢得主家的尊重和换取一些回赠。
文物古迹
楼上古寨周围分布着大量的明清古墓,境内有四方碑古墓、九子十秀才古墓、文林郎古墓及和尚墓群等。
小屯寺位于楼上古寨境内青龙山,该寺具建于清初。原小屯寺,坐北向南,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建筑面积240平方米。
非遗项目
木偶戏是流传于楼上村民间的傀儡戏剧种,至今已有八代传人。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发展为鼎盛时期,拥有太平班、兴隆班、扬木家班、泰洪班等,被誉为“中国木偶戏之乡”。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石阡傩戏在元代石阡就有傩戏文化记载,据《石阡府志》记载:“所属梵尾,信鬼重巫,酷有湘,沅问风,秋尽冬秋,腊余春前,比户春傩鼓角,铙笳铃锣,歌唱之声,响彻昼夜”。民国时期,傩戏文化较为繁荣,解放后,傩戏演出被作为搞“封建活动”而禁止。1979年后,傩戏文化引起中国国内外专家重视,傩戏班子在城乡逐步恢复发展,如今傩戏被誉为戏文化中的“活化石”。傩戏班子的面具有梅香、开路将军、太婆、土地、秦童、干生、书生、灵官、金魁、和尚、判官、八郎。
楼上村长号唢呐,已有数百年历史,属自然形成、自由组合的民间民族乐队,全村有2个长号唢呐队,每逢婚丧嫁娶、乔迁进宅、拜寿之类必请长号唢呐队吹吹打打加以庆贺或代为致哀,是反映当地民众喜怒哀乐的真实写照。现可吹喜怒哀乐、生活情趣的曲子达80余曲。
《石阡县志》记载:“(龙)灯从唐代起”,仡佬族民间亦流传有“唐魏征梦斩金骨县长老龙之子”的故事,故可推测:“仡佬毛龙”可追随到盛唐时期。根据民国《石阡县志》记载:清末至解放前夕,“仡佬毛龙”盛行于全县各民族村寨之中。
龙神崇拜是“仡佬毛龙”的核心。其基本要素包括:“龙神”信仰:包括传统故事、敬龙神仪式、敬龙神场合和用品、敬龙神诵词;附属图腾、神灵信仰:包括“竹王”崇拜、盘瓠崇拜、民间佛、道崇拜、原始崇拜等;
扎艺:包括选材(竹篾、彩纸)、工艺等;玩技:包括“二龙抢宝”、“懒龙翻身”、“单龙戏珠”、“天鹅抱蛋”、“倒挂金钩”、“犀牛望月”、“螺丝旋顶”等;念诵:包括“开光”、“请水”、“烧龙”等仪式的念诵以及“开财门”、“敬财神”等表演时的诵唱。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荣誉称号
2008年12月,楼上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2012年12月,楼上村被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旅游信息
入村可选择飞机到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或者高铁至贵阳北站,然后高速1小时到达石阡县城,然后15分钟车程到楼上古寨。
入村可选择飞机到铜仁凤凰机场或者高铁至铜仁南站,然后高速1小时到达石阡县城,然后15分钟车程到楼上古寨。
楼上古寨,村内游览路线:寨门—梓潼宫古建筑群—通过古墓群—北斗七星树—寿字型村落巷道—天福古井—古绣房木雕房—观景台观全景夜景—古戏楼听戏—夜宿古寨民居。
参考资料
楼上村.中国传统村落博物馆.
民俗文化.中国传统村落博物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2 20:52
目录
概述
村落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