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匡王二年(公元前611年),楚庄王率军在秦、巴两国军队协助下攻灭庸国(今湖北竹山西南)的作战。
楚庄王于周顷王六年(公元前613)继位后,数年间专注于积蓄力量、巩固统治地位,无暇外顾。周匡王二年秋,楚国发生严重饥荒。戎人乘机先后侵扰其西南部之阜山(今湖北房县南)、大林(今湖北
荆门西北)及东南阳丘、訾枝(今湖北
钟祥境)四地;庸君统率附近地区蛮族各部叛楚;麇(今陕西白河东南)君亦联合附近地区濮族各部,集结兵力于选(今湖北枝江境内),伺机攻楚。面对内忧外患,楚庄王采纳司马蒍贾的建议,放弃迁都计划,决心先机制敌,以瓦解反楚集团,并首先选择距楚较近,实力较强的
甫国作为重点打击目标。
楚军出师半月,
濮族各部即慑于楚军之威,各自散归。楚军进至句澨(今湖北
丹江口市西北),为避免与庸军对峙僵持,以求一举破庸,乃将主力留驻原地待机,命大夫庐戢黎率一部兵力直趋庸都,执行佯攻的任务。庐戢黎军与庸军遭遇于庸方城(今竹山东),被庸军击败。楚将子扬窗深恐不能抵御兵力众多的庸军、建议与主力合而后进。大夫师叔(即潘盭)反对过早使用主力,坚持示弱骄敌的既定之策,以实现“彼骄我怒,而后可克”(《左传·文公十六年》)的目的。楚先遣军仍与庸军周旋、先后七次遭遇,均佯败而退。庸军错误判断楚军已无力进攻、“不足与战”,遂掉以轻心、不加防备。楚庄王得知庸军志骄备懈、即率主力进至临品(今丹江口市东南)、与先遣军会合。此时,秦、巴两国出兵助楚、群蛮亦与楚结盟。楚庄王自率少量兵力扼制临品,命子越、子贝二大夫各率一部分别自大溪、仞(均在今十堰东南)向庸都进发,乘其不备而攻之,大败庸军,灭庸。
楚灭庸之战,楚军因势利导,佯败骄敌,以骄兵之计攻敌不备,俟其麻痹再行攻击。楚攻灭在江、汉流域的劲敌,消除了北进争霸的后顾之忧。巩固了其在江汉流域地区的统治地位,为其争霸中原创造了必要条件。此战,成为中国军事史上分进合击的早期战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