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尾绿鸠
鸟纲动物
楔尾绿鸠(学名:Treron sphenurus)鸠鸽科绿鸠属的一种鸟类,体长30-35厘米,体重约300-400克。头部和颈部为淡黄绿色,并染有橙棕色。颈后部为绿色,背上部转为灰色。背下部至尾上覆羽为橄榄绿色。飞羽和覆羽呈褐黑色,中央尾羽与腰部同色,外侧尾羽呈灰色。颏部及喉部为黄色,胸下部至腹部呈淡绿黄色,下腹部为淡黄色,两胁呈蓝灰色。
形态特征
楔尾绿鸠是中型鸟类,雄鸟的头部、颈部为亮黄绿色,头顶缀有橙棕色,背部、肩部为灰色,微沾栗红色,下背至尾上覆羽为暗绿色至橄榄绿色。尾羽也同其他绿鸠类明显不同,呈楔形,较长,中央尾羽为橄榄绿色,外侧尾羽为灰绿色至灰黑色,最外侧2对尾羽上具有宽阔的黑色次端斑以及形较窄狭的灰色端斑。翅膀上有大块的紫红栗色斑。下体的颏部、喉部为亮黄绿色,胸部为橙黄色,微沾绿色,羽基沾橙粉红色,其余下体均为亮橄榄色。体侧、尾下覆羽以及覆腿羽为绿黑色而具有黄色羽端或羽缘。尾下覆羽甚长,有宽的黄色或棕黄色羽缘,长的尾下覆羽几乎到达尾端。
雌鸟上体的绿色部分较雄鸟晦暗,没有栗色而代之以暗绿色,头顶和胸部为淡黄绿色而没有橙色,其余部分与雄鸟相似。
虹膜的内圈为蓝色,外圈为红色,眼周的裸皮为浅蓝色。嘴的基部为浅蓝色,端部灰色沾有橙色,脚红色。
大小量度:体重♂180-260克,♀160-240克;体长♂284-349毫米,♀285-330毫米;嘴峰♂18-22毫米,♀19-21毫米;翅♂169-190毫米,♀165-186毫米;尾♂122-157毫米,♀108-142毫米;跗蹠♂19-25毫米,♀19-22毫米。(注:♂雄性;♀雌性)
近种区别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3000米以下的山地阔叶林或混交林中。
生活习性
留鸟,常单个、成对或成小群活动。尤以早晨和傍晚活动较频繁,主要在树冠层活动和觅食。叫声非常悦耳动听,富有箫笛的音韵。主要以树木和其他植物的果实与种子为食。觅食主要在树上和灌木丛之间。常抓住悬垂的小树枝取食野果。
分布范围
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泰国、越南。
中国四川西南部和中部、西藏南部、云南西部和南部、广西北部、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湖北神农架等地。
繁殖方式
繁殖期为4-7月。雄鸟的求偶行为有点头、挺胸、张翅、展尾和围绕雌鸟跳来跳去,同时发出“咕咕”的叫声,并且不时地佯作在地面上啄食状,雌鸟则以同样的动作和叫声来应答。营巢于森林中高大的树上。巢呈平盘状,甚为简陋,仅用少量枯枝堆集而成。每窝产卵2枚,卵的颜色为白色。孵化期为13-14天。雏鸟为晚成性,经过亲鸟12天的抚育后即可离巢。
鸽鸠育雏期,在脑垂体后叶分泌的泌乳素(又称催乳素)作用下分泌鸽乳。鸽乳是由雌鸽和雄鸽的双侧侧囊淋巴区,即嗉囊床淋巴区增殖扁平上皮大量脱落分泌的充满脂肪颗粒、乳化脂肪糜液和淋巴液组成,初乳期后逐渐加入富含乳化脂肪颗粒的乳糜液。嗦囊床上皮淋巴乳头一般在开始进人孵化状态的第4-5天,雄雌鸽的嗉囊床开始萌动,嗉囊床血管充血、增粗,淋巴管增生,到第8-9天,嗉囊上皮增厚,进入育雏前状态。第13天其厚度和宽度已增加1倍,第14-16日巳能分泌透明略带黄色的鸽乳,第18天,嗉囊便可分泌嗓囊乳,然而乳鸽出壳后第7天,嗉囊乳分泌量开始减少,第10天分泌停止,持续呕雏到2周龄左右,嗉囊床开始萎缩,而鸽乳分泌也逐渐停止。食糜浆中逐渐掺入由腺胃返流而来的通过肌胃研磨的半成品糜浆,然后变成直接饲喂掺水的颗粒饲料。如若所孵蛋未能按时出壳,孵性好的鸽最长可继续孵化延迟到第22-24天(这些都和鸽的孵性、孵化季节和胚胎发育信息反馈、胎雏的破壳频率等有关,如遇寒冷的冬春季和育雏期往往会自动延长孵化期,而在酷暑闷热天往往难以坚持),此时育雏鸽就会伴随着嗉囊床的萎缩而自动停孵。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参考资料
Treron sphenurus.The IUCN Red List.2013-02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06 16:16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