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两个椿树胡同,都在原
宣武区。椿树胡同是老街,自明代就有。
历史沿革
一街的椿树到了夏日绿荫如盖,非常漂亮。有的椿树两人合抱粗,一条街上,有这样的老树,真的会跟着一起“老树成精”了。
北京人直爽实在,所以他们给胡同起名也是实实在在,直截了当。凡是抽象的、过于文雅的或者说带点典故的名称,一般都叫不开,不会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因为胡同的名称从元朝开始一直都是靠人们口头相传的,至于用文学写出标牌上挂在胡同口,那是到1934年和开始有的,要想叫响了,能够流传得开,必须通俗、好记、上口,能够被大多数所承认,让人一听就能明白。
有的小胡同附近没有特别显眼的标志,但胡同中种的树多,于是就有了柳树胡同、枣林胡同、椿树胡同等以树命名的胡同。
历史文化
自明清以来,特别是从清中期到民国时期,一直香火很旺,先是赴京城当官的人来此居住,后来当官的换上了好房子之后,文人艺人络绎不绝。雍正时的吏部尚书汪由敦曾在椿树三条住过,并把他的宅子命名为时晴斋。他走后,乾隆时期的诗人赵翼来此居住,从雍正到乾隆一百来年,说明那一阵子老宅子和这条胡同一直都很兴旺。
另一位乾隆时期的诗人钱大昕,那时住在椿树头条写他的《潜研堂集》。民国时期,辜鸿明住在东椿树胡同18号,一直住到终老而死。当时的京剧新星荀慧生和尚小云分别住在椿树上三条11号和椿树小二条1号。梨园宿将余叔岩住在椿树上二条,因为他有夜半三更吊嗓子的习惯,痴迷的戏迷们为听他这一嗓子,大半夜的披着棉猴跑到他家院门前候着,成为小胡同里热闹非凡的一景,再高雅的社区,也是断然无法相比,难以昔日重现。
可以想象,有戏听,有诗作,有一街的老椿树绿荫匝地,迎风摇曳,这条街成为那时的艺术街,够让人充满向往的了。
旅游信息
其一,在宣武门外大街东侧,长城大厦后面,沿长城大厦两侧的两个胡同(前草厂胡同,西草厂街)进去,都可以到。
其二,在珠市口西大街的北面,从丰泽园东面的胡同(煤市街)进去,进左手边第二个胡同(培智胡同)再走一点就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