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雕(海南椰雕)
海南省海口市传统美术
椰雕(海南椰雕),海南省海口市的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在海南,无论街市或是乡村,到处都能望见椰树傲立的身影。2000多年的种植历史,激发了人们利用椰子的想象力,也留下了传统椰雕手工艺。
海南椰雕可追溯至唐宣宗李忱大中元年(847年),《粤东笔记》记载:李德裕谪居崖州时,将椰壳锯正制成瓢、勺、碗、杯作为吃喝用具。据唐代刘恂《岭表录异》记载:椰子树,亦类海……有圆如卵者,即截开一头,沙石磨之,去其皱皮,其斑斓锦文,以白金装之,以为水罐子,珍奇可爱。唐代诗人陆龟蒙还留有“酒满椰杯消毒雾,风随蕉叶下泷船”的诗句。可见椰壳消毒避瘴,制成日用品至少有1100多年历史。
宋代,雕刻后的椰碗、椰杯、椰壶已流行在士大夫的宴席上了。
据明代唐胄纂写的《正德琼台志》记载: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苏东坡谪居儋耳,曾拿椰子壳请当地艺人雕成椰雕帽,谓之“椰子冠”有“自漉疏中邀醉客,更将空壳付冠师”的诗句。可见当时的椰雕技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明清两代,海南椰雕常被官吏作为珍品进贡朝廷。在清宫大宴乳茶碗的资料中,也发现了有关椰雕的记载。
椰子银里碗古朴而轻巧,是清代宫廷中为数不多的乳茶碗,皇帝不仅在中小型宴席上用它,就是平素饮乳茶时它也是首选的饮具。
清雍正时期,椰壳雕器物的造型、纹饰及雕刻的技法已较精湛。至清末时期,用椰雕作为礼品、用品,已较平常了。
据海口市档案馆提供的资料:抗日战争前,海南椰雕已畅销南洋群岛和欧洲各国。当时,椰雕生产的艺人有百余人,年产量高达两万多件,其中一万多件出口外销。抗战爆发后,艺人流离,在海南岛内也只是惨淡经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椰雕才获得新生。
20世纪70年代,人们创新了椰雕工艺,生产了割棕工艺品。
改革开放后,海南椰雕逐渐进入一段较为辉煌时期。
文化特征
用椰壳精工制作的椰雕是海南特有的工艺品,因古代官吏常以它进贡朝廷,而得到“天南贡品”之誉。海南椰雕制作技艺精湛、风格古朴、造型优美、地方特色浓厚。
海南椰雕的雕制技艺,有线刻、浮雕、镶嵌、镂雕、割棕等。线刻、浮雕较为常见,多在椰器表面表现山水、人物、花鸟、书法等内容,漆贴以金彩,越显古朴素雅,独具海南乡土情趣。镂雕、镶嵌工艺,多用于较为精致的、艺术性较高的椰雕器物上,其工艺性、装饰性、艺术性强烈,这是海南椰雕工艺的较具特色的表现。有原件壳料镂通雕刻,有分块件镂雕,然后镶嵌。
制作工序
海南椰雕制作要经过选料、造模、雕刻、通花、嵌镶、刨光、修饰等几道工序。
椰雕的工艺,首先得从选料开始。要挑选颜色、硬度、厚度都相近的椰子,艺人们靠着经验和眼力,能透过包裹在外的椰棕判断出椰壳的形状、色泽、厚度、硬度等。
接下来,根据椰壳形状设计要雕刻的作品。如果是雕刻椰妹、猴子之类的,就需要保留外层厚厚的椰棕。这时,割棕就成了关键的一个环节。
然后是造模和拼接。造模就是将椰壳在车床上车出想要的形状。而拼接环节也有讲究,就是将椰壳切割成一片一片,随后黏合在一起。
有时会在拼接前先做一个模,有时就直接拼接,这当中要克服一个拼合产品易热胀冷缩的问题。
除了原汁原味的青壳雕外,椰雕也和其他雕刻材料和工艺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不同的另类之美,比较常见的有镶锡、镶银、贝雕镶嵌、石膏镶嵌、檀木嵌镶、陶瓷拼贴等。
最后一道工序是上油,在椰雕上涂上一层植物油等材料加以保护。一般上油三五年后,再加工一遍,椰雕作品才算基本定型,这样的作品才算完成。
题材作品
椰雕产品有小巧玲珑的果盘、饭碗、酒盏、饰盒、椰珠项链,还有富丽高雅的茶具、酒具、花瓶、台灯、奖杯,以及各类高档挂屏、坐屏、屏风等;但主体全都是圆形的。
各种造型的椰雕工艺品栩栩如生,用椰子壳做成的茶具、酒具上面一般都雕有龙的形状,特别是用带有椰棕细丝的椰壳雕刻成的农家妹子头像、椰林中猴子的形象。如《鲤鱼吐珠图》是以中国传统年画中表示吉祥如意的构思而创作。又如椰雕《双龙戏珠球瓶》,由四个不同大小球体组成,底座上托一个小球体,球面以线刻图案布饰,两边以镂通夔龙含环为耳。小球体上以莲瓣承托一扁壶形球体为主件,球面上以浮雕龙风布饰其间,两耳镶一条镂雕夔龙纹,夔首朝上,尾卷圆环。壶口沿边雕刻以回字纹饰,上盖顶托一浮雕云龙,两边镶嵌着夔龙戏珠,珠为一镂通雕花球体,玲珑剔透。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就业价值
在椰壳、椰木和椰棕上施刻,成本低廉,可以变废为宝,体现物尽其用的原则。海南椰雕相关技艺易于普及,较适合作为家庭手工劳动项目进行推广,以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解决社会就业问题。
工艺价值
海南椰雕技艺精湛、色调古朴优美、造型新颖,富有浓厚的海南特色。海南椰雕价值的高低主要由其制作工艺决定,制作工艺越复杂,价值越高,如使用浮雕、圆雕等复杂工艺的椰雕收藏价值较高。
经济价值
对海南椰雕的创新设计及开发,既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需要,又能满足旅游工艺产品的市场需求,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地方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
传承状况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随之改变,消费市场的减弱甚至消失直接威胁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生存,很多传承人放弃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椰雕技艺也因失去了实际效用而逐步走向衰落。其作为旅游工艺品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资金缺乏,“等订单”现象严重
资金缺乏是中国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主要困难,海南椰雕同样如此。海南仅几家企业和家庭作坊还在少量生产椰雕工艺品。“有订单就开工,没订单就停工”是普遍现象,遗产保护地区的海口富道村椰雕工厂就是“等订单”的例子,没有走向市场。政府保护单位一方面在旅游区设立销售点,拓展销售渠道;另一方面收购传承人的作品,以维持其生产创作热情。这种靠政府投入来维持的被动保护方式,不是长久之计。
生产规模过小,人才流失严重
海南生产椰雕旅游工艺品的企业较少,个别有影响的企业其生产规模普遍较小,基本上以家庭作坊形式为主,工艺水平相对较低。一方面,由于椰雕企业不景气,原有从业人员大量流失;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年轻人难以精心钻研手艺,投身于椰雕行业的人员较少。同时,由于椰雕技艺采用师父授艺、心传手授的形式,学艺须拜师、传男不传女,生产工艺参数没有记载。这些问题对于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大考验,没有传承则难求发展。
大众认同感低,缺乏群众根基
据市场调察发现,主要有生活装饰用品、贝雕镶嵌及透雕作品两种类型的椰雕旅游工艺品。前者以平面浮雕、椰棕雕和椰壳配饰等为主,加上麻绳子之类的配件,或者是打磨完成的椰壳碗、勺子等器皿。它们大都缺乏创新,缺乏与时代的联系,既没有生活用具的使用价值,也没有家居生活的装饰价值,从而缺乏对大众的吸引|力;后者手工制作工艺复杂、周期长、价格昂贵,具有较高收藏价值,只有个别技艺传承人能够完成,并仅为少数群体消费。这些原因都导致邮雕群众根基薄弱,使得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兴趣不高,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自觉性不强。
产品附加值不高,缺乏特色的设计衍生品
市场上作为旅游商品流通的海南椰雕存在工艺粗糙、质量低劣、设计品位不高、题材内容雷同等问题。附加值和科技含量高、差异化较大的椰雕旅游工艺品较少,缺乏有特色的设计衍生品。
传承人物
吴名驹,男,汉族,1975年9月出生,海南民间艺术大师,海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2014年11月,吴名驹入选海南省第三批生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椰雕(海南椰雕)”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单位为海口市龙华区。2019年11月,吴名驹入选2019“中国非遗年度人物”100人候选名单。
保护措施
传承人吴名驹一方面通过跟一些高校合作,设立了旅游工艺品专业雕刻课程;另一方面他着手筹备建设手工椰雕资料库,通过DV等形式把椰雕的制作工序记录下来,尝试编成教材,让海南椰雕这门技艺世代流传下去。
2009年11月10日,“海南椰雕”首个培训班在海南省海口市龙桥富道村开课。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海口市龙华区文化馆获得“椰雕(海南椰雕)”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椰雕(海南椰雕)项目保护单位海口市龙华区文化馆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重要展览
2018年10月,海南椰雕代表性传承人吴名驹等制作的十件椰雕作品亮相2018第三届三亚国际文博会。
2019年3月,海口市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海南椰雕第十八届冼夫人文化节。
文化交流
1999年,在澳门回归之际,海南椰雕《椰树传说》和《天涯欢歌》作为国礼由海南省政府赠送给澳门政府。
2018年,《椰风海韵》《三月三的赞歌》两件椰雕作品成为博鳌论坛国礼之一。
荣誉表彰
1978年,海南椰雕《鲤鱼吐珠》《椰雕古鼎》参展全国美术工艺品展览会,获广东“四新”优质产品称号。
1985年,海南椰雕《鲤鱼吐珠》《椰雕古鼎》参加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选,获广东“四新”优质产品称号。
2012年11月,非遗项目椰雕(海南椰雕)在安徽省黄山市参加“首届中国(黄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并获金奖。
2016年1月,海南椰雕《蛙鼓》《盼》作品获第二届海南文博会金奖。
参考资料
椰雕(海南椰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30 21:03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