棠下
广州市天河区棠下街
番禺县鹿步司棠下,古时水月宫前面有一株高大甘棠树,甘棠树前面为池塘,棠下人在水月宫庙堂前面一株高大甘棠树下开村起源了棠下人的历史文化由此开始简称棠下,棠下是当时较为兴盛风水结构的宝地,因北上火炉山中轴线正对水月宫,南下珠江。水月宫为棠下中心西部与东部交界处,西为丰乐大社、达善、北社、新墟。东为东北社、东南社、菱角社。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行政土改棠下村被一分为二,原属西部的丰乐大社和东部的东北社、东南社、菱角社共同组成棠东,西部的达善、北社、新墟共同组成棠西,后来上社村从一条独立小村划入棠西共同组成承袭了棠下的美名,西丰乐大社与东南、菱角、龙门联成一片世袭了水月宫庙堂建立棠东村新名共同联合冠名丰乐社、东南、广棠三大棠东的棠下人社区联社。
棠下春秋
鹿步司棠下乡南宋初年开村,“棠下”这个名古已有之(亦称棠溪)。“棠下”的得名,取自“甘棠树下”之意,其源自一美丽的传说《棠下开村的故事》。而“棠溪”的得名,则是源于它有三条小河叫棠下涌、棠下新涌、棠下东南涌(古时“涌”、“溪”都是小河的意思),这是棠下人赖以生存的珠江母亲河。广州东部面积最大的棠下街道,这片土地饱受古典乡村的浸润滋养,散发着勤劳世代相传的理性光芒,先辈的棠下人靠勤劳的双手,披荆斩棘,开辟出一块块良田。此后不懈努力,世代相传成了鸡鸣狗吠,炊烟袅袅的棠下村庄闻名于世,也曾经是以水月宫灵气协助国军平定军阀叛乱的策源地,以惊人的士气发起冲锋,一举击溃敌军。捍卫了民国时期政权,也成就了自己在旧社会时期著名的五虎村,而这一切都源于这个地方强大的集体力量,在近六十多年来,棠下美丽与曲折历程中这片一再让世人惊叹的土地上,曾经上演了怎样的各阶段历史剧。
棠下水月宫,棠下中心的灵魂风物,它见证了棠下人甘棠树下的经历和棠下跌宕起伏的命运,在水月宫的神灵,棠下人称她为水月观音菩萨,棠下东、西村以水月宫为界。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古代的棠下隶属番禺县鹿步司车陂堡,1952年棠下脱离车陂堡,独立设乡。1953年6月广州市设立黄埔区,由番禺县划归黄埔区管辖,棠下乡被划入黄埔区,成为广州市的一部分,1953年9月土改棠下乡被一分为二,被拆分为棠西乡、棠东乡。
棠下东南社
1957年棠西乡改回原名棠下,棠东乡建立了棠东,1958年4月30日毛泽东主席来到广州棠下,成为西村历史上最令人瞩目的一笔。1973年8月成立东圃人民公社,西村、东村随东圃公社划归郊区管辖。1984年2月广州郊区撤销全区15个公社,东圃公社改称东圃镇。1985年5月24日国务院批准广州市设立天河区为市辖区一级政权机构,棠下由广州郊区划归天河区管辖。西村脱离东圃镇,1997年12月获广州市文明单位称号棠下街成立,西村划入棠下街,2002年9月3日东圃镇撤销解散,东村划归棠下街,被拆分半个世纪的棠下东、西村范围再次统一,凭借的不再是铁与血,而与六十多年前相同的是在和平发展的环境中,棠下人兴建工业区,建大量标准厂房、仓库,搞生产队分红股份制造福村民,经过一代人的努力,这个历经分分离离合合的棠下,它也找到了通过振兴搞经济联社发展来壮大自己的富强之路。完整的棠下在哪里,也许近半个世纪执着的寻找,已经有了答案,在这一漫长的寻找中,所经历的大悲大喜,不仅成为棠下人的集体记忆,也书写了一段不可忘记的历史。
甘棠树下
天河区原是广州市郊区的农村,百姓们都信神佛,天河区庙宇水月宫,除建筑价值外,皆因其灵气而著名,从而保留。为古代志书志所记载的是棠下村水月宫,天河区最有灵气的寺庙水月宫,说水月宫最有灵气,皆因其有两个传奇的故事。一是古代志书记载和举人题联。二是信赖水月宫的灵气,协助国军平定军阀叛乱。
故事一古代志书记载和举人题联
据民国20年(1931年)版《番禺县续志》记载:“观音庙,乾隆初棠下乡人建……乾隆庚子乡人李名奇有记。又相传每年棠下收租食物必先供奉然后才散食,耕丁欠租牵牲入庙内,牲即不育,故欠租者不畏佃主而观音之烜赫云。”其大意是:观音庙(水月宫)清乾隆初年由棠下乡人所建。李名奇是棠下乡举人,曾在庙内柱上题有对联:“乾隆,庙建戊辰,越廿五载重光,奇之生,同此岁、月、日、时,周甲始登科,承先祖经营,劳堪称慰;嘉庆讼成壬戌,历卅六载而再犯,树之大患在庚、申、坤、未,旁门能消煞,荷灵神点庇,泽普无疆。”其意为:水月宫在乾隆戊辰年间建成,经过25年再重修,李名奇是在建庙的那年那月那时出生的,晚年才中举人,这座庙和各项事业靠先辈经营而得,感觉满意安慰;而在嘉庆壬戌年间,曾经和龙眼洞人因水利而打过官司。门口的大榕树每当庚、申、坤、未之年会有事故发生。而在增开过旁门之后,得到神灵的庇护,棠下乡便安然无恙。李名奇将自己的身世与水月宫的灵异连在一起。县志记载,每年棠下乡人将收租得来的东西先供奉观音,然后才分发给各户。耕丁。如佃农欠租不交,佃主就将他的牲口牵入庙内,牲口就不能再生育。所以欠租者不怕佃主而怕观音的显灵。这段记载,显然有迷信色彩,但是否牲口因被牵入庙,受到惊吓或巧合等原因导致不能生育也有可能。在当时一些现象不能做出合理解释时,人们往往用神鬼显灵来补充。
故事二信赖水月宫的灵气协助国军平定军阀叛乱
民国时期天河的区深得民心的平叛战斗光辉事迹,强权可以逞能于一时,但时机一到乡民百姓则群起而攻之,旋即土崩瓦解。史论“得民心者得天下”,在此再次得到印证。民国13年(1924年)9月,孙中山在韶关誓师北伐。11月,孙中山离穗北上,次年3月病逝于北京。广州局势十分复杂。民国14年(1925年)6月,驻粤滇军将领杨希闵,桂军将领刘震寰发动叛乱,控制广州珠江北岸。大元帅府迁往河南(今海珠区)士敏土厂办公,下令罢免滇军将领杨希闵,桂军将领刘震寰的职务,并命令在韶关的粤军回师平叛。滇桂军驻扎在东圃的区、瘦狗岭和广九沿线一带。他们军帽上有着一条红色的辫带,因此当的老百姓多叫他们为“红头军”。该军纪律松弛,叛乱后设防至员村、石牌、沙河附近时违纪更严重,经常强买强卖,找大床当铺板。他们性好食辛辣味,路过菜的,刚出土的姜苗也被拔光,造成军民关系非常紧张。当的流传着“红头军,瞓(睡)大床,搵(找)姑娘,食子姜”的顺口溜。6月12~13日,粤军东征军回师,沿广九铁路(今广深铁路)向广州进发,并派人到各村联络,要求组成农民自卫军协助平叛为讨平滇桂军叛乱,广州国民革命政府命令东征军回师广州,并派人到棠下村联络,要求村民协助平叛。因信赖水月宫观音菩萨有灵,村中父老在水月宫商讨,经研究决定在庙里组织临时救护站,同时派出村民随部队支援。村民按福善社、丰乐社与上社、东北社、东南社共4段,每段派25人,共100人左右,任务是做向导、运送弹药、后勤煮粥送饭、组织担架运送伤病员等。初期国军还计划给支援人员发放枪支,后来因从黄埔军校发运的枪支弹药未及时运到,村仅有几支毛瑟单响步枪又留作治安联防之用,最后决定这些人员准备一些铁罐,到时在罐中放鞭炮,佯装机枪声,以补火力不足。军民出发前夕到观音庙内烧香以求神灵庇佑。在阵的战斗中,双方对峙,关键时候,有点痴呆的村民潘有顺突然站起来,大呼:“冇有怕(不要怕)!,冲啊!” 结果潘有顺被敌人子弹打中,负伤,但他仍然大呼大叫,发狂似的向敌军阵的冲去。敌军顿时一片慌乱,军民于是士气大振,一齐高呼“冇有怕!”发起冲锋,一举击溃敌军。战后评功时认为潘有顺虽违反纪律,但勇敢不怕死,振奋了士气,应当受到表扬。后来人们都叫他杀司令。但人们相信,这是观音菩萨显灵。讨平叛军后,广州国民革命政府派人到棠下乡感谢乡民的支持。国民革命军何彤旅长等几十人从城里乘搭广九车到车陂站,下车后浩浩荡荡,迈着整齐步伐,打着战鼓,奏乐进村,棠下村乡绅父老和村民也列队在水月宫前夹道欢迎,并在庙内设宴招待。为表彰平叛相助,密切军民关系,何彤旅长还送来烧猪一只,供奉神灵后分派各人。军民再三烧香叩拜,酬谢神恩。水月宫又称观音庙。据佛家经典所载,观音有33形态之说,其中民间流传较为广泛的是观音看水月的形态,因此观音又称水月观音。观音以救苦救难著称,是民间尤其是妇女最崇拜的菩萨。
水月宫位于棠下街棠东新庙前街13号。此庙属番禺鹿步司棠下棠西、棠东各自然村共有,俗称众村庙。始建于南宋,修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重修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1993年初,重修时填高地台。2004~2005年再次重建,大部分使用新材料。该建筑坐北朝南,两进三间一天井,通阔25米,通深30米,占地面积750平方米。前临街口,为两段街(棠东与棠西)交界处,左右均为6层楼房。该宫在清《番禺县志》和民国《番禺县续志》中均有记载,在天河区旧社会被人们称为‘十八乡总舵’,是当时较为兴盛的观音庙之一。
两进大厅的屋顶都是硬山顶,正脊为龙船脊,脊身有一些彩色灰塑,人字形封火山墙,瓦面铺作碌灰筒瓦。青砖砌墙,勒脚和门框部分用花岗岩。屋前有檐廊,较窄,没有檐柱。屋檐有文字瓦当,檐下有彩色雕花檐档。大门门额有石刻牌匾,上刻阴文“水月宫”,笔画流畅有力。传说是清末有“岭南第一才子”之称的宋湘(1757~1826年)所题。大门两旁有石刻对联,上联:“莲性闻香皆宝筏”,下联:“杨枝垂荫即甘棠”。门联为本乡举人李名奇所题,描述观音端坐莲花之上,手持杨柳枝的状态。门联上方有浮雕的蝙蝠像。门额上方有壁画,光鲜艳丽。头门面宽3间,进深3间。天井两边有走廊,卷棚顶,有两根四方石檐柱。后堂大厅前面有一廊,卷棚顶。靠天井处有两根八棱檐柱。厅内有四条圆木金柱,上有对联。神坛上供奉着观音菩萨。
丰乐棠下潘氏
钟、潘两姓世代友好
棠下的第一大姓是潘姓,棠下丰乐大社与上社和福善的南边大街、迎福里一带是他们的聚居地。相传他们的远祖是中原古潘国人,其地望可能在今河南固始县。西晋时,荥阳中牟潘氏已成名门望族,故棠下潘氏以荥阳为堂号。棠下丰乐大社建有兰溪潘公祠,与上社潘氏同宗同源。棠下潘氏与棠下钟氏都是中原人,本有姻亲关系。潘氏远祖潘美与钟氏南迁始祖钟轼是翁婿关系。宋太祖时候,潘美率兵抗辽,与大将杨业不和,导致兵败将亡,被朝廷追究,株连九族。其族人、亲眷南逃百越。钟轼隐居番禺慕德里司马腾堡村(今从化市屈洞村)。潘氏族人亦在广州和珠江三角洲一带隐居,钟、潘两姓世代友好,和睦相处。故民间有“凡有钟氏聚居地,必有潘氏毗邻”之说。这是古代传说,本村老人在整理族谱和寻根过程中,发现这个传说是受小说《杨家将》影响所致,潘美是宋朝开国大功臣,而且棠下潘氏是潘美后人。
兰溪潘公祠
位于棠下街棠东村丰乐社大塘边街10号(棠下丰乐大社),始建于南宋,清末修建,民国13年(1924)曾做济美小学。建国后做过生产队队部,1999年重修时主要是首进改盖绿色琉璃瓦,室内改铺粉红地板砖,新绘壁画。坐北朝南。三间三进,总面阔13.6米,总进深42.4米,建筑占地面积576.6平方米,三进均为龙船脊,人字封火山墙,首进为绿色琉璃瓦。第二、第三进为碌灰筒瓦。青砖墙,红砂石勒脚。头门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前廊立有两根方身石檐柱,檐柱与山墙之间为木虾公梁,梁架上有雕花。封檐板雕有“回”字形纹饰,山墙墀头上有灰塑花纹。石门额阴刻“兰溪潘公祠”。石门联阴刻“凤毛欣济美,麟趾庆兰溪”。门联上有蝙蝠兽面浮雕,门额上方墙上端有壁画。大门口两边有石门枕。内有两根砂岩石八棱后檐柱。中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十一架。有两根砂岩石檐柱,4根坤甸木圆金柱。设有屏门,上悬木匾,书“济美堂”。后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有两根砂岩石八棱檐柱。眀间有一古神盒,上面有古朴的人物花卉。后墙有两根八棱檐柱。天井放有一块花岗石匾,上刻“启明”二字,上款“民国甲子”。下款“季秋吉旦”。为不忘祖荫,其玄孙尔政、尔昌、尔旺分支棠下丰乐社后,在丰乐大塘边建了兰溪祠堂,取名济美堂,供奉盘兰溪夫妇神位。潘兰溪,棠下村潘氏二世祖。
皆因皇帝牌匾逃过清兵烧毁而保留
棠下最早的潘氏太公祠堂皆因有皇帝赐的牌匾而逃过清兵烧毁而著名的棠下丰乐大社兰溪潘公祠按资料记载,潘达微生在鹿步司棠下乡棠西荣街,为安葬黄花岗烈士,潘曾经将祖屋典当,祖屋数易其主,近年在村委会和文博爱好者的努力下得以保全,并在2001年定为广州市内控文物。在祖屋不远,有潘达微的太公知祠堂——兰溪潘公祠,也是普通的岭南祠堂的格局,并不格外豪华。1913年,与潘有交往的同盟会会员、警察厅长陈景华被清兵缉捕,潘也受到牵连,清兵追到棠下丰乐大社,曾准备烧毁兰溪潘公祠,后来还是见到祠堂内皇帝赐的牌匾,士兵不敢烧,只好把祠堂封了(牌匾文革时期被烧毁)。潘的父亲是清朝的武官,祖上有皇帝赐匾,至少也应该是知名的乡绅——历史就是这样的耐人寻味,反清的革命者出身于官宦人家,宗祠又要靠自己所反对的皇帝的面子来保全,可见推动历史进程的艰难。潘达微的—生,着力建设一个人人平等的平民社会,棠下人,带着浓郁的平民气息,如果真如文物部门和学者所愿,在棠下东村建成纪念潘达微的纪念馆,也应该符合潘的精神。
梅溪潘公祠
又称慕隐潘公祠,位于棠下丰乐上街,是丰乐社梅溪房的祖祠,梅溪的来孙慕隐分支丰乐,居上街。在丰乐上街建有梅溪祠堂。因只有二进,规模较小。坐西向东,长22米,宽13米,面积286平方米。供奉梅溪夫妇和慕隐夫妇神位。建国后曾作过生产队队址。德珍潘公祠、尔政潘公祠、尔旺潘公祠、尔昌潘公祠,棠下村潘氏兰溪房在丰乐的祖祠。
棠下杰出人物
潘达微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革命家。他的功绩已镌刻在黄花岗上,彪炳千秋,潘达微出生于天河区棠下,他15岁就出外干革命,常受通缉追捕。由于怕连累乡亲,非必要他甚少回家乡,而且由于知道干革命的危险,一旦暴露身份,便会株连九族,所以遂谎称自己是南海人。但尽管如此,他的故乡仍受到连累。当清兵追到棠下乡棠西荣街丰乐大社找不到潘达微,就准备烧潘达微的太公祠堂——兰溪潘公祠,可是当时祠堂上挂着一个皇帝赐的牌匾,士兵不敢烧,只好把祠堂封了。(牌匾文革时期被烧毁),却烧了潘达微家族潘溢祖的花厅和尔昌祖的书房、花园。从此之后,潘达微再没回过故乡,他的子女也便和故乡的亲人失去了联系。2001年是潘达微诞辰120周年。为了纪念这一历史名人,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广东美术馆、广东中山图书馆主办了纪念潘达微诞辰120周年暨广东早期漫画史料展,并于8月14日举行开幕式。知道这个消息后,天河区棠下东村的乡亲父老奔走相告。开幕那天,天河区政协覃盛初、符勤兵、蔡国强3位副主席来了,棠下东村委会的乡亲父老开着车来了,潘派崧及十婶来了,潘晶及他去了美国定居的儿子也来了……在这个特殊的时刻,特殊的场合,潘家后人和乡亲欢聚一堂,参加了这个隆重的开幕式,以特殊的方式纪念潘达微诞辰120周年。2001年10月6日,潘达微健在的女儿潘剑波和潘达微的四儿媳刘玉琼及其一双儿女潘经纶、潘灵君专程从香港、澳大利亚赶回广州,参加10月9日广东省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暨省政协文史委、省美术馆编的《魂系黄花——纪念潘达微诞辰120周年》一书首发式活动前,表示要回父亲生活过的乡下看看。10月7日,村委会一早就派车到东方宾馆迎接潘氏一行,首先把他们送到黄花岗公园,拜祭七十二烈士和父亲的陵墓后,便驱车前往故乡棠下。潘剑波拄着拐杖,在乡亲的搀扶下,来到了棠下启明大街6巷8号——潘达微的祖居。他们面对着这残旧的父辈的祖居,潘氏一行感慨万千,先后在这祖屋前拍摄留念。随后,他们在乡亲的带领下,参观了正在重修的兰溪潘公祠,游览了故乡的街道。所到之处,乡亲们前簇后拥,欢声笑语,迎接历史名人的后代,海外的亲人。中午,村委会盛情的招待潘剑波一行。潘家的族人都来了,大家频频向潘剑波一行敬茶,倾诉着各自的思念,畅谈着潘达微的生活细节,缅怀着潘先生的革命事迹。在频频的举杯中,在絮絮私语中,在泪花与欢声笑语中,潘达微的后人圆了几十年的故乡梦,而故乡的亲人也尽情的表达了他们对潘达微无穷无尽的思念。棠下人民将永远怀念这位在本村出生的历史名人潘达微
达善棠下钟氏
维新钟公祠
钟姓也是棠下的第一大姓,始祖钟维新,其祖先为宋朝将军,钟维新的祖父钟永,有一子钟洪基,钟洪基有二子:钟维章、钟维新。南宋咸淳二年(1266年),钟维新迁居棠下。钟维新有三子:钟友儒(早逝)、钟云涧。钟云涧留居棠下。棠下钟姓今传31代。钟维新,棠下村钟氏始祖,北宋防御使钟轼的第五世孙。兴教钟公祠钟兴教,棠下村钟氏第二世祖。(棠下村菱角社钟氏始祖)一政钟公祠钟一政,棠下村钟氏第三世祖。南溪钟公祠钟南溪,棠下村钟氏第八世祖。
湛川钟公祠
龙葵钟公祠
世美钟公祠
该祠位于棠下街棠东村正南大街24号。始建于明末清初约300余年,重修于2008年。坐北朝南,三进两天井四回廊,宽18米,深23米,占地面积414平方米。三进大厅的屋顶都是硬山顶,瓦面铺作碌灰筒瓦。正厅悬挂的木质牌匾,其上所书三个大字“荣昌堂”。祠堂的墙壁均用湖蓝色瓷砖镶就,室内地面则为砖红色地砖,两天井处的地面则为岩石铺就,可起到防滑作用。墙壁上有彩色壁画砖,所绘内容有花卉、琴棋书画、古代英雄等。
祠堂的外立面贴有湖蓝色的瓷砖,从地面往上一尺有余则是以岩石砌成。瓦当精美有花纹,屋檐上有彩色雕花,正中有一对金色龙凤。墙壁与屋顶相交之处绘有彩色壁画。头门面宽2间,进深1间,平面形状如凹字形,中间内凹的部分是大门,门口两边有门墩。门额挂有一块木牌匾,上书:世美钟公祠,下款:壬午年,无上款。室内改建较大,大部分柱子换成砖柱,梁托雕花精美。钟世美,棠下村钟氏祖先(棠下村菱角社钟氏始祖)
东北社棠下李氏
文翘李公祠
棠下东边苏氏
达孝苏公祠
棠下东边梁氏
振兴梁公祠
龙船历史
以前当下村一共有九条龙船,福善社、丰乐大社与上社、东北社、东南社、新墟社、每年从农历四月初八日开始,就将龙船从淤泥中挖出来,洗净、装修,然后采青、训练,从五月初一至初五当下西部和当下东部的龙船都会一起出去探亲,连续5日外出会友,有时还有政府或地方组织很竞赛活动。之后又埋回如泥土度保存。民国19年当下丰乐大社有一只船系新涌口翻沉,91人落水38人溺死。就是因为这样,当下丰乐大社的人就将龙船埋了,发誓不再参加这项活动,后来还把当下新涌填埋了,当下新涌现还保留一小段遗迹与当下涌横至骏景花园内垃圾站处,之后当下东南社也没再扒龙船,所以从此当下西中部与东部就没再扒龙船,后来上社也由于历史原因再没扒龙船,历史番禺县鹿步司当下只剩当下福善、当下北社、当下新墟继续发扬着这项传统龙舟活动。
棠下涌
是一条由珠江连接到棠下村的水乡涌,棠下村福善社、丰乐大社与上社、东北社、新墟、龙船外出探亲会友出珠江路线。从BRT棠下村站出来,就是棠下涌。平时的棠下涌行人并不多,显得十分安静。但每年的端午节,这里却热闹欢腾。棠下龙舟景也有着上百年的历史。如今,棠下村已有16条龙舟,平时都藏在棠下河涌里,每年龙船赛期间,活跃的有8条船。
棠下新涌(棠下大社丰乐)
原棠下村中心还有一条棠下新涌已填埋,棠下新涌现还保留一小段遗迹与棠下涌横至骏景花园内垃圾站处。
棠下东南涌
又称棠溪东南涌,是一条由珠江连接到棠下东南社的水乡涌,棠下东南社(棠溪)龙船外出探亲会友出珠江路线。从车陂南地铁站出来,车陂路向南直走右边就是棠下东南涌,平时行人并不多,显得十分安静,棠下东南涌同样有着上百年的历史,现还残留存一小段遗迹。
棠下陂头拦河坝
这是一个大型水利工程,至今仍在。270多年前的清朝乾隆时期,落后的乡民是怎样将它建起的?太不可思议了,于是将功劳归于法力无边的神仙,这样就产生郝公和尚半夜施法筑陂的神话。水利,是农田的命脉。天河地区的农村,历史上曾多次因为灌溉争水而发生大规模的械斗。为了保证灌溉,乡村都组织兴修水利设施,包括筑堤、修水库、河道裁弯取直。其中最大的,并延续至今的水利工程是棠东村陂头拦河坝。该水坝位于车陂涌上游的棠下街棠东村。建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1965年重修。坝宽50米,高8米,底座宽30米。坝下设有分水口,将水分别引向棠下东、西村、车陂3乡。清代的陂头拦河坝,经重修后依然发挥着抬高水位和分流的作用(2005年摄)当初这样一个巨大的工程是谁主持兴建的?为何选址在这里?筑坝石块来自何方?这都没有任何文字记录,但民间却有种种传说。据传,清乾隆时代,有一郝氏僧人从北方云游南下,路过车陂村官路边,看到有郝氏宗祠,喜出望外。他说,踏遍江南数省,找不着本氏族人,这里有偌大的郝姓祠堂,人丁肯定不少。于是他特地拜会郝氏长老,交谈甚欢。郝氏长老询问和尚籍贯及俗家名字。和尚说:“出家多年,如闲云野鹤,早已忘记籍贯和名字,人皆称我为郝公和尚。”
棠下炮仗哥
挡下龙舟也是霸气威武著名又出名,五月初五正端午,猎德涌里蛟龙游。来自广州各村百条龙舟到天河区猎德村“应景”中挡下龙舟最耀眼的挡下炮仗哥,帅得掉渣,手拿鞭炮,嘴吹口哨,一路火花带硝烟,从容淡定,威镇珠江…炮仗哥徒手拿着长串的鞭炮挥舞着燃放,浓烟、火光伴随着轰鸣,绝壁是亮点,勇莽的徒手耍炮仗直至燃尽,一边还比着剪刀手萌翻了,无数阿姨阿婆阿靓姐阿靓女为放炮仗英姿而疯狂的挡下炮仗哥大叫-好野。自从挡下炮仗哥登上了广州各媒体头条新闻那一刻,他就像广州龙舟一面旗帜着各村龙舟走向最辉煌的一幕。
潘达微故居
潘达微祖居,又名新厅。位于天河区棠下街棠东启明大街19号,建于清代,两进三间,水磨青砖石脚,硬山顶,碌灰筒瓦。面宽约11米,深约18米。两进之间的天井已经盖上瓦。首进门官龛上的灰雕图案十分精致。二进厅堂残留的屏门上还有精致的木雕花卉。左间宽约4米,是卧室;右间宽约2米,前是厨房,后是柴房;天井与祖堂之间有门进入卧室和厨房。同盟会员,曾冒险收葬辛亥三·二九起义死难烈士遗体于黄花岗。少年时,潘达微曾在该屋居住过,后为支持孙中山革命,将该屋典卖。潘达微(1880~1929),又名心微,乳名阿忠,字铁苍,号景吾、冷残、觉庐冷道人等,祖籍番禺县鹿步司棠下大社丰乐(今广州市天河区棠东丰乐大社)人,其本人出生于今广州市荔湾区。父为清末武官和广州广仁善堂的创始人之一。潘达微晚年潜心艺术,在美术、摄影等方面很有成就,其摄影作品曾获国际摄影沙龙奖。2002年9月1号,公布为广州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棠下东土地状况
天河区原是广州市郊区,作为广州东部的农业乡村,棠下人甚至是卷起裤脚下田,挥起锄头种菜的地道农民。他们都没有编写的经验,甚至还“拿起笔杆比锄重”,但在历史“号角”的驱动下,毅然拿起了笔去干“常人不敢干的事业”,值得佩服他们的勇气,也赞美他们的精神。过去记述了过去村中发生过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上各阶段的状况。此中有欢笑,也有眼泪;有经验,也有教训。成功的令人自豪,奋发向上;失败的可以作为借鉴,令后来者可以绕过暗礁,避开过去的尴尬。我们相信,善于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棠下人,一定能善用历史,开拓进取,创造更美好的宏业。进入新世纪之后,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广州市,除了在经济上继续充当领头羊角色外,在城市改造和建设中也走在前列。当前改造。“城中村”的呼声越喊越响,随着近郊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中村”即将成为历史。等到改造的鼓声一响,那时棠下的一切就要成为历史,史资料记载是件功在千秋的美事,如此难得的瑰宝,愿历史留在读者心中。村界的划分,初时并无明确标志,只是按土改时“耕者有其田”的原则,以田块的主人的归属为依据。因此最初的边界并不是直线,而是犬牙交错,还有一些“飞地”(远离本村,深入邻村范围的土地)。为了便于管理和灌溉,合作化和公社化时期,相邻的村、队曾作过一些小量的调整,“飞地”没有了,但“犬牙”还在。因此,的棠东边界图还是弯曲的,象个曲背的人形,也有人说象海马。
棠东村征地情况
棠东位于广州市东部的城乡结合部,南临珠江,北靠车陂涌上游大坑,广深铁路、黄埔大道、中山大道、广园快速公路、北环高速公路横贯其中,形成优越的交通环境。广州市区向东扩展,要建设未来国际大都市的第三组团,棠下正处在地段的中心。五六十年代起,刚开始向工业化迈进的广州便在棠东征地建厂,广州化工厂、珠江造纸厂、广州化学纤维厂、广州合成橡胶厂都相继定址棠东。尤其是1956年广州氮肥厂筹建,连续几次大量征用棠东田地。到了八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更多的企事业单位、更多的住宅楼盘开发商都相中了棠东这块黄金宝地。目前,骏景花园、棠德解困小区、省检察院宿舍、市检察院宿舍、春江花园等几十个项目均已建成,还有一批征地项目正在洽谈当中,棠东可利用的土地将会越来越少。除了国家征用大量土地外,为了保住“财路”,棠东村还利用工业预留地在村子周围兴建了工业区,建了大量的标准厂房、仓库,有些经济社还集资兴建了社员公寓,再加上私人建房,村子规模不断膨胀。从中山大道到珠江岸边,土地的使用权已全部易主,中山大道到广深铁路之间已没有一块现成的农地,只有广园东路以北到北部台地之间仍有少量耕地可供耕作,而这些土地很多即将被征用。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棠东村参考资料.广州地方文化.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4 10:10
目录
概述
棠下春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