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阿米巴原虫(Acanthamoeba)是一类自由生活的小型原虫,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棘阿米巴原虫可引起肉芽肿性阿米巴脑炎(Granulomatous amebic encephalitis,GAE)。
自1974年Nagington等首次报道
棘阿米巴角膜炎以来全世界已相继有数百例报道。棘阿米巴角膜炎是严重的致盲性眼病,其主要临床特点为眼部剧烈疼痛和环形
角膜基质炎、角膜放射状神经炎。角膜轻度受损和局部抵抗力降低如
皮质类固醇激素的不适当使用使棘阿米巴病原体易于侵入角膜而致病。
棘阿米巴是小的可致病的自由生活原虫,有滋养体、包囊两个时相。滋养体普遍栖息在淡水、污水、海水或泥土中,环境不利时转化为包囊。包囊体轻,随空气播散或经尘沙、昆虫等携带到适宜环境时,原虫自包囊逸出又成为滋养体繁衍滋生。棘阿米巴和人经常亚临床接触,一般不致病,但一定条件下则致病。国外报道棘阿米巴角膜炎患者52%~88.9%为戴接触镜者。本组患者戴接触镜8眼(30.8%),其使用的
生理盐水,镜盒被棘阿米巴污染也提示感染和戴接触镜间密切关联。应特别提出的是本组非戴接触镜者18眼(69.2%),多有尘沙迷眼、植物伤眼、海水溅眼或井水洗眼史。详问病史可为查找病因提供有益线索。
角膜上皮微损伤时,滋养体起动感染,以伪足运动侵入,以上皮细胞、角膜细胞为食而增殖,表现为上皮性、上皮下角膜炎、基质角膜炎。滋养体沿角膜知觉神经末梢走行侵蚀,临床表现为角膜神经周围炎,患者常诉重度眼痛,刺激症状明显但测角膜知觉减退、消失。活的棘阿米巴较少致炎细胞反应,但变性死亡时释放抗原,角膜细胞死亡释放炎性介质吸引
巨噬细胞、
中性粒细胞趋化,溶酶体酶继发地加重炎症。旁路激活
补体系统,抗原—抗体—补体引致角膜基质浸润、环形浸润、盘状溃疡、坏死、重度
虹膜睫状体炎。炎症进行性发展终致全
角膜混浊、破坏。
Wright等用0.1%羟乙磺酸丙氧苯脒(propamidine isethionate)滴眼液、0.15%羟乙磺酸双溴丙脒(dibromopropamidine isethionate)眼膏成功地治愈本病。实验研究报道有些虫株对新霉素、
巴龙霉素、咪康唑、甲硝唑等敏感,但确切临床疗效尚待验证。我等用0.2%甲硝唑滴眼液治疗本病患者8例获疗效。基于Ludwig,Brandt,Silvany等实验研究报道洗必泰能灭活棘阿米巴[7~9],我等1994年开始用0.02%洗必泰滴眼液联合甲硝唑滴眼液治疗棘阿米巴角膜炎16例(17眼),加上单独使用甲硝唑8例共治疗24例(25眼),治愈21眼,取得良好疗效。分离的
棘阿米巴虫株
药敏试验也表明了洗必泰、甲硝唑的抗原虫活性。
本病并非十分罕见,早期诊断,抗原虫治疗能保持、恢复良好视力。晚期病例宜在控制感染后,眼安静状态下行
角膜移植以恢复视力。近年文献报道
聚六亚甲基双胍(polyhexamethylene biguanide)、羟乙磺酸己氧苯脒(hexamidine)也有较好抗棘阿米巴疗效。依虫株对药物敏感性择用抗原虫药治疗可望进一步缩短疗程,减轻致残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