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鸡鵟(学名:Buteogallus aequinoctialis):是鹰科、鸡鵟属的一个物种。体长42-47厘米,体重505-945克,翼展90-106厘米。比大多数同属拥有更短的翅膀。两性相同,但与大多数猛禽一样,雌性稍大。成鸟的头部、颈部和喉咙黑色。其余上体为黑褐色。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的羽基部红褐色,在黑色边界上方形成一条明显的带。尾巴黑色,中间有一条微弱的白色条纹。胸后部呈肉桂色,带有细而规则的黑色条纹。
形态特征
棕鸡鵟是一种体型略大的
猛禽,体长42-47厘米,体重505-945克,翼展90-106厘米。这种大而黑褐色的鸡鵟比大多数同属拥有更短的翅膀。栖息时,翅膀的尖端与尾巴的中间横杆齐平。两性相同,但与大多数猛禽一样,雌性稍大,但最重的比例要达25%。成鸟的头部、颈部和喉咙黑色。其余上体为黑褐色,边缘和羽尖呈棕褐色鳞片状。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的羽基部红褐色,在黑色边界上方形成一条明显的带。尾巴黑色,中间有一条微弱的白色条纹和一个较窄的浅色尖端。胸部的后半部分完全呈肉桂色,带有细而规则的黑色条纹。
亚成鸟与成鸟有很大不同。幼鸟的上体呈褐色,或多或少带有红褐色和浅黄色的鳞片纹。次级飞羽的红褐色带比成鸟略浅。尾巴呈灰色,有几道小条纹。眉毛奶油色,脸颊上有黑色条纹。底面从奶油色到浅黄褐色,胸部有大量暗淡的条纹。大腿被羽毛遮盖。
成鸟
虹膜一般棕色,但也有亮黄色到红橙色不等。腿呈橙色至橙红色。幼鸟有暗黄色的蜡质,腿呈棕黄色或黄色。
栖息环境
棕鸡鵟仅生活在沿海地区,只深入内陆几十千米。 它们栖息于沿海沼泽地、河流下游接壤的红树林中,也存在于周围潮湿的大草原中。所有这些栖息地都位于海平面以上几米处。
生活习性
棕鸡鵟单独或成对生活。很容易被观察到,因为经常栖息在树上,当人们接近时并不害怕。空中展示包括单独或成对的飞行,在飞行期间会在天空中高空盘旋。一对情侣会一起进行令人眼花缭乱的下潜。单身雄鸟还会进行起伏飞行,其轨迹具有过山车的形状。
该物种是留鸟,但它们也会沿着海岸进行短途迁徙,可能是为了寻找食物。偶尔会飞向近海,一些鸟类甚至可以到达
特立尼达。
响亮而悦耳的口哨声经常引起人们的注意,还可以听到一种由6个或7个音符组成的音乐嘀声,前3个或4个是快音,其他的是低的和下降的声调。幼鸟会发出刺耳的“ke-KEE-KEE-Ka-ca”呼叫,第2个和第3个音更高更响。
狩猎时,棕鸡鵟伫立在低矮的树枝上,会潜入泥浆中,用爪子抓住螃蟹。螃蟹经常在其洞穴的出口或附近的泥滩中出没。捕捉猎物使棕鸡鵟的喙和腿经常沾满泥土,显得不是那么干净。该物种几乎只吃螃蟹,所以在英语中,它被称为红蟹鹰(Rufous crawl hawk)。对成年棕鸡鵟进行解剖研究,发现它们的胃里偶尔也有鱼。
分布范围
产于委内瑞拉东部的奥里诺科三角洲,沿着南美东北海岸,经圭亚那、苏里南和法属圭亚那到达巴西南部的巴拉那。除了在特立尼达、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以外,棕鸡鵟在整个分布范围内很常见。在巴西,核心分布发生在从
马拉尼昂(或者是
皮奥伊)到
阿马帕,而从
塞阿拉到
巴拉那显然很少见。
繁殖方式
棕鸡鵟的繁殖季节对应于相关地区的雨季。在苏里南,繁殖季节是2-8月。在巴西东南部,从9月开始并持续几个月。巢主要由树枝或树棍搭建而成,用绿叶装饰点缀,被放置在位于红树林或小溪旁的树上。在法属圭亚那,鸟巢通常安置在红树林中。每窝产1-2枚卵,孵化期未知。尚不清楚幼鹰的留巢期和父母照顾的时间。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8年 ver3.1——近危(NT)。
种群现状
棕鸡鵟已被列为近危,由于其沿海红树林栖息地的转变和退化而正在经历适度快速的衰退。该物种的具体数量和下降趋势的信息不多,更多的信息可能会促使未来进一步重新分类。截止2001年,物种尚未量化,但估计有数千只,假设每千米平均有1对棕鸡鵟,沿着大约6,000千米的海岸线呈直线分布。
趋势证明:由于失去红树林栖息地,该物种被预见性地疑似正在经历适度快速的持续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