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榈子
初生目棕榈科植物
棕榈子,中药名。为棕榈科植物棕榈Trachycarpus fortunei (Hook.)H.Wendl.的成熟果实。长江以南各地多有分布。具有止血,涩肠,固精之功效。常用于肠风,崩漏,带下,泻痢,遗精。
入药部位
成熟果实。
性味
味苦、甘、涩,性平。
归经
归脾、大肠经。
功效
止血,涩肠,固精。
主治
肠风,崩漏,带下,泻痢,遗精。
相关配伍
1、治血崩:棕榈子、乌梅肉、干姜俱烧存性为末各二两。每服二钱,空心乌梅汤调服。(《古今医统》引《螽斯广育》如圣散)
2、治肠炎:棕榈子9-15g。水煎服。(《浙江药用植物志》)
3、治高血压病:棕榈子、筋草、海州常山、牛膝、决明子各9g。水煎服。(《浙江药用植物志》)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或研末,6-9g。
炮制
一、采集加工
霜降前后,待果皮变淡蓝色时采收,晒干。
二、炮制方法
《品汇精要》:“捣碎用。”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筛去灰屑。用时捣碎。
形态特征
棕榈,又名棕、栟榈、棕树、山棕、棕葵花。乔木状,高3-10米或更高,树干圆柱形,被不易脱落的老叶柄基部和密集的网状纤维,除非人工剥除,否则不能自行脱落,裸露树干直径10-15厘米甚至更粗。叶片呈3/4圆形或者近圆形,深裂成30-50片具皱折的线状剑形,宽约2.5-4厘米,长60-70厘米的裂片,裂片先端具短2裂或2齿,硬挺甚至顶端下垂;叶柄长75-80厘米或甚至更长,两侧具细圆齿,顶端有明显的戟突。花序粗壮,多次分枝,从叶腋抽出,通常是雌雄异株。雄花序长约40厘米,具有2-3个分枝花序,下部的分枝花序长15-17厘米,一般只二回分枝;雄花无梗,每2-3朵密集着生于小穗轴上,也有单生的;黄绿色,卵球形,钝三棱;花萼3片,卵状急尖,几分离,花冠约2倍长于花萼,花瓣阔卵形,雄蕊6枚,花药卵状箭头形;雌花序长80-90厘米,花序梗长约40厘米,其上有3个佛焰苞包着,具4-5个圆锥状的分枝花序,下部的分枝花序长约35厘米,2-3回分枝;雌花淡绿色,通常2-3朵聚生;花无梗,球形,着生于短瘤突上,萼片阔卵形,3裂,基部合生,花瓣卵状近圆形,长于萼片1/3,退化雄蕊6枚,心皮被银色毛。果实阔肾形,有脐,宽11-12毫米,高7-9毫米,成熟时由黄色变为淡蓝色,有白粉,柱头残留在侧面附近。种子胚乳均匀,角质,胚侧生。花期4月,果期12月。
生长环境
栽培或野生;生于村边、庭园、田边、丘陵或山地。长江以南各地多有分布。
性状鉴别
药材性状:果实肾形或近球形,常一面隆起,一面凹下,凹面有沟,旁有果柄根。长8-10mm,宽5-8mm,表面灰黄色或绿黄色,成熟者灰蓝色而被蜡被,平滑或有不规则网状皱纹,外果皮、中果皮较薄,常脱落而露出灰棕色或棕黑色坚硬的内果皮。种仁乳白色,角质。气微,味微涩而微甜。
饮片性状:参见“药材性状”项。
药理作用
收缩子宫、压迫血管、止血凝血作用。
现代应用
1、血尿胶囊:清热,凉血,止血,利尿。
2、治疗子宫出血。
相关论述
1、《本草拾遗》:“涩肠,止泻痢,肠风、崩中、带下及养血。”
2、《云南中草药》:“滋养,安神。”
贮藏
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08 10:09
目录
概述
入药部位
性味
归经
功效
主治
相关配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