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轮纹病
植物病害
梨轮纹病又称梨轮纹褐腐病、粗皮病、瘤皮病等,俗名水烂,是由贝伦格葡萄座腔菌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梨上的病害。该病主要危害枝干和果实,有时也危害叶片。枝干发病严重时,极大削弱树势;果实受害时,造成烂果,并且引起贮藏果实的大量腐烂。
病原特征
病原为贝伦格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berengerianade Not.),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无性时期为轮纹大茎点菌(Macrophoma kawatsuki Hara.),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器扁圆形或椭圆形,有乳头状孔口,直径383-42.5微米。器壁黑褐色、炭质,内壁密生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丝状,单胞,大小(18-25)微米×(2-4)微米,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椭圆形或纺锤形,单胞,无色,大小(24-30)微米×(6-8)微米。子囊壳生在寄主栓皮下,球形或扁球形,黑褐色,有孔口,大小(230-310)微米×(170-310)微米,内有多数子囊及侧丝。子囊棍棒状,无色透明,顶端膨大,壁厚,基部较窄,大小(110-130)微米×(17.5-22)微米。子囊内含有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或淡黄绿色,大小(24.5-26)×微米(9.5-10.5)微米,侧丝无色,由多个细胞组成。该种病原除可侵染梨外,还可侵染苹果、海棠等多种果树。
为害症状
梨轮纹病主要危害枝干叶片果实,以果实受害最重。
枝干:枝干受害时,通常以皮孔为中心形成直径5-15毫米的椭圆形褐色突起的斑点,病斑质地坚硬,中心突起呈瘤状,随健部木栓层的生成,病斑周围逐渐隆起,边缘发生裂缝,病斑与健部裂缝逐渐加深,成为一个凹陷的圆圈。第2年病斑上产生许多黑色小粒点,为分生孢子器,以后连年扩展,形成不规则的轮纹状。如果树上病斑密集,则使树皮表面极为粗糙,故称粗皮病。病斑多数陷于皮层,有些可达形成层甚至木质部。
果实:果实多在近成熟期发病,初在果实表面上出现褐色水渍状斑点,逐渐扩大成大型圆斑,暗红褐色,有明显的同心轮纹。后期,病斑内产生黑色小粒点,这是分生孢子器,常致使病果腐烂。发病果十几天可全部腐烂,皮破伤后溢出茶褐色黏液,常带有酸臭味,最后烂果可干缩,由于病果充满深色菌丝并在表层长满黑点而变成黑色僵果。
叶片:形成褐色有同心轮纹的大病斑,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有时有轮纹。叶片上病斑多时,引起叶片干枯早落。
侵染循环
病原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及子囊壳在病部越冬,第2年梨树发芽时继续扩展侵害梨树枝干。病原经雨水飞溅或流淌而传播到其他部位,从皮孔侵入,引起初次侵染。病原侵入后在果皮附近组织内潜伏。果实未成熟,菌丝发育受到抑制,外表不表现症状。果实成熟或采收后症状陆续出现。
流行规律
寄主抗性:品种间抗病力有明显差异,主要与品种的皮孔主组织结构有关。日本梨一般发病较重,中国梨发病较轻,西洋梨和中国梨杂交品种抗病性较强。
发生条件:该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气象条件、枝干梨轮纹病的发生程度、寄生的生育时期等有密切关系。气候条件合适,又有充足的越冬菌量就会造成梨轮纹病的大发生。年降雨量大,雨日多、雨水集中在果实感病期,尤其是5-7月出现阴雨连绵的年份该病就比较重。相反,气候干旱,尤其是果实感病期内干旱少雨,发病就比效轻。另外,发病程度还与果园菌量有密切关系。枝干梨轮纹病严重,病斑中潜伏越冬的梨轮纹病菌多;管理不善,树上的枯枝、干橛、枯桩多,其上潜伏的干腐病菌多;用刺槐等寄主植物作果园的防护林也成为果园发病的病菌来源,都能加重该病的发生。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化学防治
冬剪后在病组织上喷涂杀菌剂,并进行全园树干涂白。套袋前先喷1次菌立灭2号或1:2:200倍波尔多液。病斑刮净后,涂抹托布津油膏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即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2份加豆油5份;或用多菌灵油膏,即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份加豆油3份。另外,用波美5度石硫合剂涂抹也有较好效果。发芽前喷1次0.3-0.5%五氯酚钠和波美3-5度石硫合剂混合液或单用石硫合剂,可以杀死部分越冬病原,减少分生孢子的形成量。如果先刮老树皮和病斑再喷药则效果更好。生长期适时喷波尔多液、锌铜波尔多液。常用药剂还有菌立灭2号800-1000倍液、30%绿得保胶悬剂300-500倍液40%多菌灵悬剂1000倍液加40%霜疫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00倍加40%霜疫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喷药的时间是从落花后10天左右开始,到果实膨大结束为止。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3-30 14:06
目录
概述
病原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