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木虱
木虱科动物
梧桐木虱,拉丁学名:Thysanogyna limbata Enderlein,别名青桐木虱、梧桐裂头木虱,属同翅目木虱科。
简介
主要寄主为梧桐、楸树、梓树。发生期分泌白色蜡丝,布满树体、叶面,随风飘扬,形如飞雾,严重污染周围环境,影响市容市貌。 梧桐木虱为单食性害虫,以若虫及成虫在梧桐叶背或幼枝嫩干上吸食树液,破坏输导组织,尤以幼树受害烈。若虫分泌的白色棉絮状蜡质物,将叶面气孔堵塞,影响叶的正常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使叶面呈现苍白萎缩症状;分泌物中含有糖分,常招致霉菌寄生。危害严重时,树叶早落,枝梢干枯,表皮粗糙脆弱,易风折。
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于陕西、河北、河南、山西、山东、江苏、浙江、安徽、福建、贵州、江西、广东、广西等省区。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4-5mm,黄绿色,具褐斑,疏生细毛,头横宽,头顶裂深,额显露,颊锥短小,乳突状。复眼赤褐色,平眼橙黄色,复眼半球状突起,红褐色。单眼三个,呈倒“品”字形排列。触角10节,4-8节上半部分深褐色,最后两节黑色,顶部有两根鬃毛,触角细长约为头宽的3倍,褐色,基部3节的基部黄色,端部2节为黑色。前胸背板拱起,前后缘黑褐色,中胸背面有浅褐色纵纹两条,中央有一浅沟。中胸盾片具有纵纹6条,中胸小盾片淡黄色,后缘色较暗;后胸盾片处声有凸起两个,呈圆锥形。足淡黄色,跗节暗褐色,爪黑色。前翅无色透明,翅脉茶黄色。内缘室端部有一褐色斑。腹部背板浅黄色,各背板前缘饰以褐色横带。雄虫背板第三节及腹端黄色;雌虫腹面及腹端黄色,背瓣很大。雌成虫体长5mm,腹部背板可见8节,腹板可见7节。雄成虫体长4-4.5mm,腹部背板可见7节,腹板可见6节。
卵略呈纺锤形,一端稍长,长约0.7mm。初产时淡黄色或黄褐色,孵化前便呈淡红褐色。
若虫共3龄,1龄体较扁,略呈长方形,淡茶褐色,半透明,薄被蜡质;触角6节,末2节色较深,体长0.4-0.6mm。2龄虫体较前者色深;触角8节,前翅芽色深,体长2.9mm左右。3龄体呈长圆筒形,色泽加深,体上附有较厚的白色蜡质物,呈灰白色,略带绿色;触角10节,翅蚜发达,透明,淡褐色。
生活习性
梧桐木虱1年发生2代,以卵越冬。翌年4月底5月初越冬卵陆续孵化。
若虫共3龄,经30余日,于6月上、中旬开始羽化为成虫,下旬为羽化盛期。第二代若虫发生期在7月中旬,经22日左右,于8月上、中旬羽化,8月下旬开始产卵于枝上越冬。此虫发生极不整齐,在同一时期可发现各种不同的虫态。成虫和若虫均有群集性,常十多个,或数十个群集于嫩梢或枝叶上,而以嫩梢(若虫)与叶背(若虫和成虫)上特别多。若虫期都潜居于自身所分泌的白色蜡质絮状物中,行动迅速,无跳跃能力。
新羽化成虫暂时亦栖息于絮状分泌物中,1、2日后方离开而移至无分泌物处继续吸食汁液。其觅食求偶,总是爬行,很少飞翔,如受惊扰,即跳跃以助飞翔,其跳跃能力很强,可跃出30cm以外。飞翔力不强,很少飞过1.3-1.6m远,但遇大风时,也可借风力而远扬。成虫羽化后,须经10日左右补充营养,待性成熟后,才能进行交尾产卵。交尾可达2小时左右,以8时前及17时左右交尾者为最多,交尾后2-3日开始产卵。
卵产于主枝下面(阴面)靠近主干处,或于侧枝下方接近主枝处,或主侧枝表皮粗糙处,也有产在主干的阴面,或叶背及叶柄着生处的。第一代和第二代成虫在寄主上产卵的位置有所不同。第一代主要产在叶背上,以便若虫孵化后取食;第二代则产于核条上,以备越冬。卵产出后由性附腺所分泌的粘液,粘附于枝叶上而不脱落。卵散产,卵期10-12天,每头雌虫一生可产卵50粒左右。成虫寿命约6周。
主要天敌
梧桐木虱的天敌已知有:2种寄生若虫的寄生蜂及捕食卵和若虫的大草蛉中华草蛉、绿姬蛉和深山姬蛉以及食蚜蝇赤星瓢虫、姬赤星瓢虫、黄条瓢虫。其中以2种寄蜂及2种赤星瓢虫作用最大。
防治方法
1、秋末至来年春,用65%肥皂矿物油乳稀释至8倍液喷洒于树干、枝条,消灭过冬卵。若虫期喷洒15倍液效果良好。
2、结合冬季修剪,除去多余侧枝。另外,可用石灰33斤,牛皮胶0.5斤,食盐2-3斤,配成白涂剂,涂抹树干,消灭过冬卵。
3、保护瓢虫、草蛉、食虫虻及寄生蜂等天敌。
4、大发生时可采取10%蚜虱净粉2000-2500倍液、2.5%吡虫啉1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2500-3000倍液。
5、注意保护和利用寄生蜂、瓢虫、草蛉等天敌昆虫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20 08:31
目录
概述
简介
分布范围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