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芙·宾奇(Maeve Binchy)于1940年生于都柏林,获得都柏林大学历史学位。
个人经历
在以色列踏上写作旅程
宾奇于1940年5月28日出生在
都柏林郊区达尔基。她是家里四个孩子中的老大,父亲是一名律师,母亲是一名护士。“在我的记忆里,我有一个快乐的家庭,那里充满了欢声笑语,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要快乐。我的母亲很能干,比如能取出卡在喉咙里的骨头。”宾奇在个人官方网站上写道。
孩童时期,宾奇曾在都柏林一家修道院学校学习。回忆起那段时光,宾奇说:“我们都去都柏林上学、工作,我们的房子离那里大概10英里。那时我充满热情,爱做白日梦,迫切希望出名和成为一名“圣徒”——安安定定的“圣徒”,不需为信仰受罪或赴死。”对于学习,宾奇表示自己很幸运能够相对快速地学到老师所教的知识,但可惜自己对那些并不感兴趣。“虽然每次考试我都可以通过,但我并不能取得老师的欢心。我长得有点胖,对游戏一窍不通,这对一个小女孩而言太不可思议了,但我依然很开心,很自信。原因很简单,我的父母亲在家教我,他们觉得我是世界上最棒的。儿女在他们眼中,即使是鹅也都是天鹅。对我而言,这是比美貌和财富还要贵重的礼物。”宾奇说。
1960年,宾奇获得都柏林大学历史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在多所女子中学教授法语、历史和拉丁文。教书期间,学生的家长对宾奇的教学工作十分满意,赠给她以色列的机票作为感谢。生命中永远充满了不可思议的转折,正是由于这份礼物,宾奇从此踏上了写作旅程。她在以色列的集体农场找了份工作,这期间,她每星期都会给千里之外的父母亲亲写信,倾诉在这个濒临战火的国家的所见所闻。“在以色列时,我经常写信回家,向他们描述那些华丽丽的冒险,但特意删去了一些他们没必要知道的事情,比如和外国人恋爱。父母亲对我这些信件感到震撼,他们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打出来,寄给《爱尔兰时报》,这后来也促使我成为一名作家。” 有意思的是,宾奇的父亲将其中一封书信投给《爱尔兰时报》,获得了18英镑的稿费,而那时的宾奇在学校教书月薪仅16英镑。
受丈夫鼓励写小说
从以色列回到爱尔兰后,宾奇继续教书,但也为报纸撰写游记。1968年,她进入《爱尔兰时报》,成为记者、编辑和专栏作家。
后来,宾奇遇上了作家戈登·施奈尔。1973年,为了追随未来的人生伴侣,她申请调至《爱尔兰时报》伦敦分社,四年后,她幸福地嫁给了施奈尔。“母亲曾希望我将来能嫁给医生、律师或者会计师,结婚后住在都柏林。但她发现其实这遥遥无望,我过于吵闹,根本不是当职业好太太的料。我喜欢在偏远的地方度假,那里不会遇上那些未来社会上的领军人物(医生、律师、会计师),不会在廉价船只的甲板上度假,也不会在以色列的集体农场工作。为了我的幸福,母亲后来只好放弃了这个想法。”宾奇说。
施奈尔给予了宾奇很大鼓励。“他相信我能做好任何事情,就好像多年前父母亲对我的信任那样。我开始写小说,反响还不错。”在早期的写作中,宾奇将故事背景设在都柏林和伦敦,通过尖锐而又不乏幽默的笔触描写居民的生活。 1982年,在施奈尔的鼓励下,宾奇出版处女作《点一根廉价蜡烛》,该书成为畅销书榜的第一位。宾奇随后出版的《回声》和《丁香公车》两部小说,曾被拍成电视。《朋友圈》拍成一部由明妮·德赖弗主演的电影;其他作品还包括《萤火虫夏天》和《库柏海滩》。1996年问世的《晚间课程》,在《
星期日泰晤士报》十部畅销书排行榜上,曾连续17周名排第一。1999年,《
塔拉路》被美国脱口秀女王奥普拉·温弗雷选为每月推荐好书后,宾奇在美国的声望开始大增。
一度宣布退休
2000年,宾奇曾宣布《斯嘉利·费瑟》为自己最后一本小说,导致超过800人写信到《爱尔兰时报》抗议。可她说,“许多出版商寄希望于小说的色情描写,我不能那样做,也不会做。”
2002年,宾奇又出版了小说。同年,由于患上心脏疾病,医生严格限制了她的活动。在医院候诊室的那段时光,她倾听患者们的谈话,并于2009年据此出版了小说《心灵与灵魂》。
尽管深受关节炎和心脏疾病困扰,宾奇仍坚持写作。“我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一位流行作家,人们常在度假时买我的书。”宾奇曾在采访中说,“很幸运,我生活在平装书有大量市场的时代。”
2010年,《小心弗兰克》面世,同年,她获得“爱尔兰图书奖”
终身成就奖(1999年她还曾荣获英国图书奖的终身成就奖)。她的新作《冬季里的一周》将于2010年晚些时候出版。
两年前接受采访时,宾奇曾表示自己喜欢处理具有争议性的话题。“如果我遇见希特勒,我想我会写些正面的故事。”宾奇还透露:“我曾打算写一本有关复仇的小说,这是我没有完成的故事。我无法想象出一个复仇的人是怎样。”
如果要给年轻作家些建议,宾奇说:“哦,别自以为是。”
爱尔兰痛失“国宝”
近期,宾奇曾在网站上写道:“这些天,我感觉身体不太舒服,我不能像以往那样四处和人们见面。但收到读者的来信,我依然非常开心,尽管我得花一些时间去回复。”她最近的一次露面是在上个月的达尔基图书节上。
2012年7月30日,宾奇在都柏林病逝,当时丈夫陪在他身旁。爱尔兰总理肯尼沉痛地表示:“我们失去了一个国宝。”爱尔兰总统希金斯也说:“宾奇是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专栏作家,全世界数百外人为她的作品着迷。”
2012年7月31日早上8时,好友们纷纷在社交网站“推特”上哀悼。爱尔兰演员艾米·赫伯曼写道:“梅芙·宾奇,一个真实的、出色的、有才能的、鼓舞人心的女性。”美国当代畅销作家哈兰·科本表示:“听到宾奇去世的消息,我非常悲伤。”
代表作品
宾奇共出版了16部小说,4部短片小说集,一部戏剧和一部中篇小说。其中,《镜湖》、《
塔拉路》等被
上海译文出版社于2008年翻译引进我国,《山楂树的故事》也由
上海文艺出版社于2006年翻译出版。这些作品,使宾奇在我国拥有了相当数量的读者。曾有书商如此评价:“宾奇的书让人叫绝的是,从老奶奶到小孙女,人人都爱读。”她所写的浪漫故事,把温情、幽默和戏剧性融于一体。
《朋友圈》是她早期最具国际影响的作品,也是她最著名的代表作(
上海译文出版社曾于2008年翻译引进)。敦实、善良的乡下姑娘本妮,敏感、凌厉、寄身修道院的孤女伊芙,漂亮但工于心计的都柏林女孩纳恩,以及英俊但感情游离的白马王子杰克,聚首都柏林大学,他们不同的出身塑造了各异的个性与人生追求。本妮宽厚的禀性吸引了杰克;爱情的温度溶化了伊芙内心的坚冰;欲跻身上流社会的纳恩主动向贵族维斯特华德投怀送抱,奉子成婚的招数失败后,她转而引诱曾经倾心于她的杰克;不明真相的杰克决定放弃本妮,承担责任,与纳恩完婚。在宾奇的笔下,成长是一段色彩斑斓的历程;爱情、友情、亲情,给人的,不只是烦恼,更多是温暖与感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