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山歌剧的专业剧团成立于20世纪五十年代,是在客家山歌、小调、宗教音乐、客家歌舞、竹板歌说唱等民间艺术的基础上融合多个外来剧种的表现手法而形成的地方戏曲剧种,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擅演现代戏。
梅州客家山歌剧萌芽于明、清时期粤东提线木偶戏中的“耍戏”,抗日战争和
解放战争时期形成了“山歌演唱剧”“客家方言歌剧”等称谓的舞台演出形态,1951年正式命名为山歌剧。
1965年分专区,该团更名为梅县专区山歌剧团,后来“专区”改“地区”再转“市”,剧团随之更名,现为梅州市山歌剧团。成立初期仅靠20多人组建起业余文工队,主要是配合中心搞宣传工作,经常到大队、公社、部队演出小歌剧、小话剧、舞蹈等内容。到了改革开放初期,队伍已经壮大到七八十人,表演也更加丰富精彩,其中有些作品更是登上了全国舞台,收获了大批观众。鼎盛的时候,有市直(原汕头专区)和梅县区、兴宁县、蕉岭县、平远县5个专业山歌剧团,后因文化冲击、发展困境、体制改革等因素,平远县山歌剧团退出历史舞台。”
梅州山歌剧团成立前期,先后推出一大批观众喜爱的大型剧目,《彩虹》《挽水西流》《风雨亭》《螺蛳姑娘》等;改革开放后,更是迎来了山歌创作的春天,《长泉情》《相思豆》《虹桥风流案》《漂流的新娘花》《啼笑冤家》《山稔果》等,一步一脚印将剧种推向一个新的阶梯;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全国戏剧不景气的背景下,梅州山歌剧逆流而上,《等郎妹》《围屋旧梦》《山魂》《桃花雨》《合家福》《红婚纱》《风从中原来》《古寨牛人》《围屋月光光》,在广东省艺术节上实现了“五连金”,为梅州赢得了“得奖大户”的美称。
《等郎妹》参加了中国戏剧节,获得了“曹禺剧目奖”;《桃花雨》参加了
中国艺术节,获得了文华优秀剧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