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埔丰革命根据地,即梅(县)(大)埔丰(顺)革命根据地,该根据地地处梅县、大埔、丰顺三县交界的九龙嶂、铜鼓嶂、阿婆嶂、阴那山、北山嶂等山嶂的周围。1930年全盛时期,其范围方圆近2000多平方公里,包括大埔县的银江、大麻、三河、英雅、洲瑞、青溪与桃源部分地区,丰顺县的潘田、茶背、建桥、丰良、龙岗、大龙华、黄金、留隍、桐梓洋、潭江等地,梅县的梅南、畲坑、水车、长沙、西阳、丙村、三乡、松南、桃尧、梅北、梅西等大部分地区。根据地人口近50万。
历史沿革
从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至1928年5月,梅埔丰三县进行多次暴动失败后,革命力量先后撤往三县边界山区。他们总结了过去失败的经验教训,认识到过去依靠群众不够等等,制定斗争策略未能从当地情况出发,与上级领导联系不够,从而提高了策略思想。10月,成立了有三县代表参加的铜鼓山区革命委员会,主席叶雨金,副主席郑才文,与九龙峰坚持斗争的工农革命军东路第10团互相配合,开展梅埔丰边的斗争。
“五县暴委”和“七县联委”在九龙峰成立后,革命形势好转,三县党的组织发展壮大,到1930年冬,三县党的组织发展到:丰顺有四个区委,56个支部,党员600多人,大埔有四个区委,20个支部,党员349人;梅县有六个区委,45个支部,党员400多人。在这段时间,三县的县委互相协作,并肩战斗。是年冬,由于斗争形势的需要,东江特委决定成立丰梅县委,书记黎果(后黄炎),统一领导梅埔丰根据地的革命斗争。
三县的红色政权也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迅速建立,继丰顺于1928年10月成立县革命委员会后,梅县于1929年上半年先后成立了梅南、梅西、梅北、梅东、西阳、丙村等区的革命委员会,不久,成立了县革命委员会,主席熊光。大埔于1928年底先后成立了大河(即大麻、三河)、埔南、埔北等区革命委员会,并于1930年1月1日成立了县革命委员会,由张国栋,丘宗海等11人组成。1930年春,梅县在梅南顺里召开全县工农兵代表会,成立了梅县苏维埃政府,主席熊光。全县建立了梅南、梅西、松尧、梅北、西阳、畲坑六个区苏维埃政府和37个乡苏维埃政府。丰顺在1930年5月正式公布成立丰吸县苏维埃政府、下辖五个区苏维埃政府和40个乡苏维埃政府。大埔也先后建立过大河区(后又分为大麻、三河区)苏维埃政权和一批乡苏维埃政权。在此期间,三县的梅三区、梅四区、埔西区、丰五区联合成立铜鼓山区革命委员会。各区都成立了苏维埃政府,初步开辟了以铜鼓嶂为中心区域的梅埔丰革命根据地。
1928年下半年,先后有工农革命军东路第7团、10团、15团等革命武装参加开辟梅埔丰根据地。到1929年6月组建了红军46团。后红四军留下的一个大队编入该团,团长李明光,政委丘宗海,副团长邓子龙,参谋长龚楷。到1930年3月全团有370多人,不久发展到600多人。地方武装也迅速发展,丰顺有农民武装1000多人。1930年1月1日,大埔县成立了县赤卫总队,初时约200多人,后发展到1000多人,总队长谢卓元,副总队长邓云光、连铁汉。梅县建立了梅南、梅西区联队,后又建立了县大队,人数由100多人发展到2000多人。铜鼓嶂地区把梅三、梅四、埔西、丰五等区模范赤卫队合并为四区联队。1929年12月5日,梅南区苏维埃会议中,又通过成立女红军连的提案。不久,女红军连成立,连长朱心,政治指导员黄涛,全连约50人。女红军连成立后,参加攻打庙坑。但不久又把女红军连分散编到红46团各连队。1929年5月30日,工农革命军东路第10团、12团和农民武装3000多人,分四路围攻铜鼓峰下的反动堡垒黄花村。红军在5、6两个月间,三打畲坑,三战长沙,攻打西阳、石扇等地,杀伤敌人,缴获武器一批。8月20日,铜鼓嶂地区革命武装在丙村甲坑暴动,摧毁敌人团防总部,缴枪20支,12月13日在胜坑消灭敌团防,俘敌30名,缴枪12支。1929年冬,在蓝田村口击溃敌军毛维寿旅四个连的兵力,消灭其一个连。1930年2月1日,红46团在四区联队和农民武装600多人配合下,攻击梅县丙村镇,击溃敌军谢明纠部,歼敌300余人,俘敌20多人,缴获长短枪80多支。革命武装在不断出击的同时,也给进犯根据地之敌以沉重打击,巩固了根据地。梅埔丰革命根据地,是在1929年东江革命复兴时期开辟的,至1930年春正式形成。这块根据地对东江革命的复兴、对东江革命根据地的形成,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