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城古城墙
唐代遗址
至德县从唐至德二年(757)建县,到宋景佑二年(1035)大诗人梅尧臣任建德(五代顺义二年改至德为建德)县令,其间278年据县志记载,县城城墙均为竹篱笆墙。梅尧臣任县令,开始改篱笆墙为土城墙,梅任县令五年,工程前后达五、六年,至后任完工。梅尧臣曾作诗“兴墙歌”以记之。明嘉靖年间开始修建正规的砖石城墙,开挖护城河,工程前后达一、二十年,经几任县令方才完工。我们所见到的梅城古城墙即为明代修建的城墙,至上世纪70年代被毁,已经历了400多年的风雨。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意志与智慧。
简介
被毁前的梅城古城墙,在全国的古城墙建筑中可以说是少有的。它虽然比不上西安、寿县的两座城墙(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那样规模宏大、历史悠久,但是它自有特色。它保留的完整性是西安、寿县两座石城墙所没有的。西安、寿县两座古城墙在近、现代都部分地被人们拆毁,而梅城古城墙东西北四面均是完整的,护城河也依然如故,它小巧玲珑,宛如古城墙建筑中的小家碧玉,有其难得的历史价值。
梅城古城墙为椭圆形,东、南、西三面为规范的砖砌墙,城墙顶部建有炮楼、箭眼,东门名鸡呜、南门名凤翔、西门名龙化、北门名象驯,四门各有城楼。城墙北面一方建在白象山上,不是砖砌,而是就地取材,由块石沿山脊垒成,上方未建炮楼、箭眼。东、西、南、北四门虽为对衬,但并不规则。因为城墙北面是白象山,无法开门,所以北门开在偏西北的山脚下,南门为了与北门对称,亦开在偏西南的部位。正因为如此,东门与其它三门相距较远,而其它三门相距较近。梅城古城墙原建有5个城门,除南门外,还有一个小南门。清代中叶,有两位县令病死在任上。接任的县令,认为风水有问题,找来地理先生。地理先生说,问题出在小南门,该门正对着南面虎形山的虎头,老虎必吃人,所以小南门不能开。从那时起,小南门被封堵。
梅城古城从东北面白象山脚开始经东、南、西三面至西北的山脚开挖了护城河,东、南、西三个城门建有吊桥,清末民初改为固定石桥。东门、南门为石板条桥,河中设有一座桥墩,西门为单孔石拱桥。
梅城古城墙周长约3000米,城内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但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城内200余户民房及县衙,为清一色的徽式建筑。两条土街纵横交错,大街小巷互为相通。两条沟渠皆从东门引水,一条从北面沿白象山脚蜿蜒向西北流出北门,此为明渠;一条沿东西大街两侧,自东向西,流出西门,此为暗渠,只是在店铺、居户门前开有明口,便于居民盥洗。这种供排水设施与举世闻名的徽州西递村和云南大理古城一样,不仅方便了居民生活,更衬托出江南小城的秀美。
现状
然而,这座难得的梅城古城墙,没有毁于历史上的战火,却毁于和平建设时期的今人之手。1974年,东至县实施尧渡河中下游治理工程将梅城河下游改道取直,开挖人工撇洪沟,发动梅城村干部群众,用一个冬春,把梅城古城墙全部拆掉。这不得不让人叹息。
参考资料
梅城古城墙.安徽文化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0 21:31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