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关和古驿道,位于江西省赣州市
大余县南安镇梅山村大庾岭山脉中部,开凿于唐开元四年(716年)。
历史沿革
秦末梅鋗在梅关屯兵,故名梅岭。汉初,庾胜在此筑城防卫,又称大庾岭。
唐开元四年(716年),内供奉
张九龄奉诏开凿大庾岭、大梅关及岭路,成为中原通往岭南主要通道,亦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北宋嘉祐八年(1063年),南安知军
蔡挺在大庾岭筑关,并与其兄广东特运使蔡抗协议以砖分砌岭南北路。
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知府
张弼重修梅关和古驿道(青条石筑路边,中铺卵石),全长约12.5千米,至此梅关和古驿道基本形成。
明天启四年(1624年),知县陈九锡倡修大庾岭驿道,县民争相义务助工,修铺路面二千三百余丈。
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知府汪报润重修大庾岭古驿道,并规定每年从商税中抽钱九百吊为维修驿道费用。
十九世纪下半叶至二十世纪初期,随着“五口通商”和京汉、粤汉铁路的修建,海运代替了河运,铁路代替了驿路,原来作为南北交通枢纽的江西被边缘化了,大量的人流物流再也不需要经过江西了。特别是大余至南雄公路的通车,使得梅关古驿道被彻底地废弃了。
1984年、1995年,江西省文化厅先后拨款对古驿道和关楼进行过全面维修。
建筑格局
梅关和古驿道位于江西省大余县南安镇梅山村大庾岭山脉中部。梅关和古驿道东西为大庾岭山脉,南临广东省南雄市,北接梅山村乱石埠村民小组。海拔约450米。梅关和古驿道是中国古代中原通往的南的主要通道和重要关隘。
主要建筑
梅关关楼
梅关为台门式建筑,青砖结构。面阔约6米,进深5.5米,南面高6.35米,北面高6.05米,门洞高3.5米。南面门洞上额书“岭南第一关”,两边对联题“梅止行人渴,关防暴客来”。北面门额题“南粤雄关”。现关楼已毁,台门尚存,楼前竖有清康熙年间碑曰“梅岭”,碑高2.4米、宽1.4米。
古驿道
原古驿道全长约12.5千米,现保留约1875米,麻条石筑边,中铺卵石,最宽处约7米,最窄处约3米。古驿道途中有明代古桥两座,即广大桥和接岭桥,均为砖石砌筑,单拱式桥。广大桥长10.1米、宽3.6米、拱跨5.1米、高3.6米;接岭桥长8,5米、宽3.65米、拱跨4.5米。
文物遗存
字碑
古驿道半山处有赭红色“重来梅国”巨型字碑一通,为清同治六年(1867年)所立,碑高2.7米、宽0.6米。
历史文化
陈毅与梅岭
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苏区踏上长征路时,陈毅正在养伤,难以同行,留下来组织游击工作。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冬,陈毅率部在敌人的层层围困中从梅关古道偷渡而过,留下了“攀藤附葛君须记,万载梅关着劫灰”的诗句。另一次,陈毅被敌人围困在梅岭地区,于衰草间隐藏二十余日,又遇放火烧山,于是写下豪情冲天的绝命诗三首,高呼“旌旗十万斩阎罗”。这些手迹被镌刻在梅关古道一路上大大小小的石头上,留待后人缅怀……
苏东坡与梅岭
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因为新旧党争,苏东坡受贬,发配惠州。写下《过大庾岭》一诗,发出“今日岭上行,身世永相忘”的慨叹。苏东坡还在大庾岭上栽下了一棵松树。不久,他又从惠州被流放到海南的儋州。三年后,苏东坡复任朝奉郎。在梅关驿道遇到一位老翁时,他写了一首《赠岭上老人》题于村头的墙壁上:“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梅关成为苏东坡人生悲剧性的转折点。
文天祥与梅岭
南宋祥兴二年(1279年)五月初四,文天祥被元军押解到了大庾岭,曾写过一首《赠南安黄梅峰》:“清浅风流圣得知,黄昏归鹤月来时。岭头更有高寒处,却是江南第一枝。”以此表明自己抗击元军的决心。
文物价值
梅关和古驿道是中国江南保存最完整、线路较长的古驿道,在政治、军事和交通运输史上,具有较高的史料和研究价值。
保护措施
2006年5月,梅关和古驿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梅关和古驿道位于江西省赣州市
大余县南安镇梅山村大庾岭山脉中部。
交通信息
自驾:自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梅关和古驿道,路程约9.4千米,用时约21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