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公毅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原教授
梅公毅,原名梅乃祥。1909年出生在越南中部义安省荣市(胡志明家乡),原籍广东顺德龙江镇。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国际问题专家,及社会活动家。
生平简介
梅公毅(1909 – 1995)
1909年出生在越南中部义安省荣市(胡志明家乡),原籍广东顺德龙江镇,兄弟姐妹十人中排第七。1921年回广州读书,在南武中学附小、圣心书院附中读书。1926年在知用中学毕业后,入黄埔军校第六期政治科学习。“四一二”政变后,在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学工科。1929年考入上海中华艺术大学学文学。1930年初加入共青团,为”艺大”团支部委员;一年後转入共产党,为四川路文化支部小组成员,在沪西及虹口一带从事工人运动。1929至1934年期间,四次在上海被捕及关押。
1932年,在上海文化学院附中首次任教。1934年初,与人合伙开办外语补习学校。同年加入“左联”,在《申报》“自由谈”副刊、《世界晨报》国际版及副刊上发表文章。1936年,在上海时代职业中学任教。
1937年抗战爆发后,参加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1938-1940年,在广州第四路军政治部从事抗日宣传工作,任职战地民运工作团及军官补训团。之前,参加广东社会科学工作者抗敌协会,并在《救亡日报》上发表文章。
1940至1943年,在广西第四战区张发奎处工作,任职中越边境民运工作团,柳州越南青年军事训练班,及桂林中越文化工作者协会。1941年,为越南独立同盟会(简称“越盟”)高级顾问。1942年,加入国民党。
1943至1946年,在重庆任国民党组织部边疆语文编译委员会编委。
抗战後,1946年在南京从事侨务工作,任国民政府教育部侨教委员、南京侨务委员会侨教处长。1949年,任南京国立东方语专越南史及侨教史教授。
建国后,1950年在北京中央军委国际政治经济研究所任美国组及东南亚组组长。
1953年“抗美援朝“后,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为世界近代及现代史教研室主任、教授。“文革”前,曾任华东师大工会主席,上海普陀区政协副主席(第三至第六届)。
“文革”后,参与学术团体活动(国际关系学会、华侨历史学会,日本学会等)。
1995年,在上海病逝。终年86岁。
梅公毅与曾浣凌(1921-1999)于1945年在重庆结婚,有四个子女:梅宁钧(1947-2002)、梅丽钧、梅康钧(1956-2016)、和梅挺钧。
主要著作
《抗战后各国的对华政策》,光明书局,1938年。
《大时代中之印度》(与何家槐、左洪畴合著),黄图出版社,1942年。
《工作、修养与生活》(第二卷),白虹书店,1943年。
《我俩的心声》(与曾浣凌合著,又名《南北书》),永华出版社,1945年。
《越南新志》,中华书局,1945年。
《苏维埃的民族政策》(译本),1945年
《尼赫鲁评传》(译本),1947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共产国际》,华东师范大学,1961年。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25 18:47
目录
概述
生平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