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羽生武侠小说全集》是1996年3月1日由
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梁羽生,图书中收录了梁羽生的大部分武侠小说。
《
梁羽生武侠小说全集(珍藏版1-55)》,上接《儿女英雄传》以来的
侠义小说和民国旧武侠小说,开创新派武侠文学;下启金庸、
古龙的一片天地。他这样评价自己在武侠小说界的地位:开风气者,梁羽生;发扬光大者,金庸。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和金庸共同扛起了新派武侠小说的大旗,“金梁并称,
一时瑜亮”。梁金并世之时,曾主张“侠是下层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品德的化身”,将侠行建立在正义、尊严、爱民的基础上,摒弃了旧派武侠小说一味复仇与
嗜杀的倾向,金庸更将之提升为“为国为民,
侠之大者”。
梁羽生小说以实在的文史知识和古代诗词见称。语言文采飞扬,字里行间透出浓郁的
书卷气,故事中常常将
诗词歌赋、民歌俗语点缀其间。他的小说技法以传统继承为主,多用
章回小说的形式铺张故事,小说回目意境深远,对仗精巧,情节推展明显具有怡荡有致的韵律感,叙事中也带有明显的说书人的口气。其武侠小说中的人物道德色彩浓烈,正邪严格区分。他的武侠作品,每一部都有明确的历史背景,
小说情节构置巧妙、稳厚绵密。有人认为梁羽生小说的缺憾在于“乏味”二字,究其原因,可能还是因为梁先生始终保有一种“正统”文人的姿态。梁先生自己也说:“可能我也犯过“离奇 ”的毛病。但我的作品中“离奇”不是主流,不是我的风格”。
“新武侠鼻祖”
梁羽生如果说
新武侠小说是由金庸发扬光大而达到顶峰,进入
纯文学的高雅层次;那么,这一努力则开始于稍稍早于金庸的梁羽生,梁羽生因此成为新武侠小说的“鼻祖”。 梁羽生本名
陈文统,1922年生于广西
蒙山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写诗填词,接受了很好的传统教育。1943年,一批学者避难来到蒙山,
太平天国史专家
简又文和以
敦煌学及诗书画著名的
饶宗颐都在他家里住过,梁羽生向他们学习历史和文学,很受教益。抗战胜利后,他就读于广州岭南大学,学
国际经济,1949年定居香港,供职于《大公报》。他平时爱看武侠小说,还常常拉了
查良镛交流心得。1952年一台雷声大雨点小的白鹤派与太极拳的打擂,《新晚报》为了再造声势扩大发行,遂请这位著名的武侠迷写连载小说,这就是
新武侠小说之始的《龙虎斗京华》。因为他写随笔的名字是粱慧如,平时又心慕白羽,那就叫梁羽生好了。到1984年“封刀”,一共是32年,35部,160册, 1000万字。除武侠外,梁羽生还写散文、评论、随笔、棋话,笔名有陈鲁、冯瑜宁、李夫人等,著有《中国历史新活》、《文艺新谈》、《古今漫话》等。 梁羽生、金庸的功绩,在于开了武侠小说的一代新风。“新派”不仅是他们自命的,也是得到社会承认的,旧武侠小说虽也热火朝天,但自始至终为
新文学所瞧不起,始终难登大雅之堂,当时自命为大雅的报纸和自命为大报的报纸,都不屑于刊登,武侠的读者,还缺少知识分子,而主要是下层的“识字分子”。当时武侠小说的地位,犹如流浪江湖的卖解艺人,看的人虽多,却始终算不得
名门正派,金、梁一出,局面顿时改观,各大报也都以重金作
稿酬,争相刊登,读者也普及到社会各个阶层,港、台、新、马,一时风起云涌,开创了武侠小说的一个新世纪。随后,关于武侠小说的专门研究也渐成热潮,与纯文学相比美。 梁羽生不仅在写武侠方面是大家,在评武侠方面也是大家。1966年香港《海光文艺》上发表过一篇署名倭硕之的《金庸梁羽生合论》,其实就是梁羽生所写,他说:“梁羽生是名士气味甚浓(
中国式)的,而金庸则是现代的 ‘洋才子’。梁羽生受
中国传统文化(包括诗词、小说、历史等等)的影响较深,而金庸接受
西方文艺(包括电影)的影响则较重。”这个观点依然有影响。1977年,他在
新加坡写作人协会讲《从文艺观点看武侠小说》,提出了 “宁可无武,不可无侠”的观点。1979年,他在英国
伯明翰与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相遇,华老刚刚看完了梁羽生的《
云海玉弓缘》,
便当面向梁羽生提出了武侠小说无非是“成人童话”的观点。梁羽生还加入了
中国作家协会,出席过中国作协第四次代表大会,会上慷慨陈辞。为武侠小说的一席之地大声疾呼。有人为粱羽生作过一首诗: 金田有奇士,侠影说羽生。 南国棋中意,东坡竹外情。 横刀百岳峙,还剑一身轻。 别有千秋业,文星料更明。 “金田”是
太平天国起义的金田村,就在他的家乡蒙山附近。“侠影”是《
萍踪侠影录》。“棋中意”说他善于写棋话。“竹外情”取自
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说梁羽生爱吃肉,而且爱吃
肥肉,“还剑”取自他的《还剑奇情录》,也说他金盆洗手,封刀挂剑,不写武侠了。“别有千秋业” 说他准备写关于太平天国的历史小说。 粱羽生作为
新武侠小说的开山祖师,作品大部分较有水平,是以一腔正气创造了武侠小说新的格调,后来,他移居
澳大利亚,潜心于历史,想来是要将这股正气发扬光大,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