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敬魁(1931年4月28日—2019年1月19日),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物理化学家,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人物生平
1931年4月28日,梁敬魁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
1951年,考入前福州大学化学系。
1953年,转入厦门大学化学系。
1954年6月,被批准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55年5月,被高等教育部录取为留苏预备生;7月,从厦门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毕业;9月,在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学习俄语和哲学,并做出国前的准备。
1956年9月,作为中国科学院派赴前苏联科学院学习,师从阿格耶夫院士和戈卢特宾博士。
1960年2月,从苏联科学院巴依科夫冶金研究所金属合金热化学和晶体化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得苏联科学院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之后回到中国,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担任助理研究员。
1978年3月,晋升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1980年7月—1987年1月,担任中共中国物理研究所党委会第三届和第四届委员。
1984年1月,被聘为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生指导教师。
1984年2月—1987年7月,担任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所长、物理化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研究员。
1987年8月,担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物理所和凝聚态物理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1993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院士)。
2000年11月—2004年11月, 担任福州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五届学术委员会主任。
2019年1月19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梁敬魁在功能材料的多晶X—射线衍射结构分析、相图和点阵常数精确测定方面作了大量系统的工作。提出从第一条衍射线面间距值测定高Tc氧化物超导相结构和原子粗略位置的简便方法,发现分别属于两种结构类型的铊系超导相,并测定其结构。在Cu—Au二元系中观察到一系列新的超结构现象。开展了相图在单晶生长中应用的研究,在多元硼酸盐体系中确定了具有倍频效应的物质,并成功地解决了优质紫外倍频偏硼酸钡低温相(BBO)晶体生长的原理和实践。主持完成属首创的核试验瞬时过程测温装置的研制。
梁敬魁著有《相图与相结构(上、下册)》《高Tc氧化物超导体系相关系和晶体结构》《粉末衍射法测定晶体结构(上、下册)》《新型超导体系相关系和晶体结构(补充修订版)》。
人才培养
截至2020年4月,梁敬魁先后招收了七十多名博士生、硕士生和博士后,毕业的学生大多成为所在单位的业务骨干和相关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梁敬魁祖辈在福建闽侯务农,父亲18岁时到福州电力公司当工人,家境清贫。1949年前,梁敬魁之所以能继续学习,主要靠其父亲所在的福州电力公司工会所给予优秀子弟的奖学金。
人物评价
梁敬魁深入系统地研究了固体功能材料的合成、相关系、相变和晶体结构,做出了大量创新性的成果,是中国在这一领域的主要奠基人。(中国科学院评)
梁敬魁为广西高等教育发展和经济社会建设做出了贡献。(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