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竹帘,又称
梁山竹帘,中国
民间手工艺品,
竹帘画的一种。是流传千年的
历史文化遗产,已被录入中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辞海》记载:竹帘画,在细竹丝编织的帘子上加上画的工艺品,产于四川省梁山县(今重庆市
梁平区)。
历史源流
梁平竹帘工艺的制作历史已上千年,据《
梁山县志》 记载,早在北宋太宗年间,有一位名叫燕洪顺的人,用手工破竹取丝,以针缝线连的方法将竹丝编织成薄如罗绢,洁净透明的在造纸过程中用来舀纸(过滤纸浆)的工具,以提高造纸的功效和质量。后官府发现此物工艺精巧,用此作幕则可以近观远,以暗观明,反之则朦胧模糊,以此物做门帘、窗帘、轿帘等非常的文雅素净,独具品位,于是将燕姓匠人买至官府,专造竹帘,此为现代梁平竹帘雏形。后逐步发展成为门帘、轿帘、窗帘等日常生活用品,并将竹帘列为皇家贡品,饮誉四方,人称“天下第一帘”。
它采用当地盛产的
慈竹为原料,运用传统工艺,结合书画、刺绣、
植绒竹帘画,在细竹丝编织的帘子上加上画的工艺品,产于四川省梁山县(今重庆市
梁平区
据《
梁山县志》上记载:“竹木羽毛之属,必它处所无及”,可以“征诸宋史”。
重庆梁平能够成为著名的竹帘画产地,因这里处于长江三峡北岸,盛产各种竹子,适宜劈细篾丝的很多。明代,四川
梁山人就在粗线
竹帘上直接用漆绘上各种吉祥图案供室内外(所谓室外即作窗帘)悬挂。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 年),梁山知县方和斋创办“迁所”,任命当时赫赫有名的民间艺人方炳南为负责人,他开始运用具有传统的国画技法,在细丝竹帘上画出山水、花鸟、人物等画,也可以写上
书法作品,并成为陈设,又做成多种样式,如:中堂、琴挑(细长)、斗方、横幅、四条屏、屏风画等等。
民国时期,梁平竹帘有了进一步发展。民国十四年(1925 年),梁山实业所所长唐安章和技师李光云,借用织布的原理编织竹帘,使竹帘工艺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产量提高,产值大增。民国十九年(1930 年),竹帘制作负责人曹有光采用在帘面上涂上牛胶的方法,避免了竹帘久挂后竹丝下坐、帘面断裂的缺点。同时,他还改进了送竹丝的方法,使工效再次得以提高。这段时间,刺绣艺术也被加入到了竹帘的制作中。
竹帘画挂在窗户上,既无碍通风通气,又便于外窥,而在外面还不能看见室内活动。有的画蓝天白云,意境甚高远。
《梁平县志》记载:“竹,栩毛之属,必他处所无及,征诸宋史,则尝贡锦”。由此可见,曾作为“贡锦”奉献皇帝的竹帘,它的制作历史早于宋代。光绪年间发展了油漆彩绘的画帘,这种画帘,是用光滑纤细的竹丝作纬线,蚕丝作经线编织而成,然后在帘子的幅面上画山水、人物等国画,成为精美的壁饰和窗帘。 抗战期间,美苏盟国均有驻梁山(即梁平)军用机场的空勤人员,他们对
竹帘工艺品大为欣赏,纷纷带回本国馈赠亲友,使梁山竹帘远渡重洋。
到 1949 年临近解放时,百业凋零,全县织帘艺人仅存 7 人,竹帘画的年产量只有 300 多尺,濒临灭绝。
1954年,国家把艺人组织起来,建立了竹帘生产小组。1956年,改生产小组为
生产合作社,四川省投资 8 万元,更新厂房,建立原料基地,培养技工。
1957年,竹帘艺人段嗣光应邀出席在北京举行的全国艺人代表大会。1958年,国家轻工部拨专款建竹帘厂,重建厂房车间和竹子生产基地,艺人增至百余人,竹帘品种达二十多个,销售出现供不应求的景况。1959年,竹帘厂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承制巨幅竹帘窗帘,朱德元帅见后,称它为“新中国的一大成就”,前苏联友人将梁平竹帘称为“天下第一帘”。
六十年代中期,特别是“文革”期间,受“
破四旧”的影响,竹帘生产处于举步维艰的尴尬状况。直到1975年,邓小平出席联合国大会,又将竹帘作为礼品,携往大洋彼岸。1980年,梁平工艺竹帘厂再次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承制了五幅大型竹丝窗帘装饰品,中外人士流连于此,均赞不绝口。2006年10月下旬在福建省武夷山市举行的
第四届中国竹文化节,代表重庆参加全国竹文化节的
梁平竹帘画《十二金钗》、刺绣
竹帘画《熊猫图》在1000多件竹工艺品中脱颖而出,双双荣获金奖。
2008 年 6月 7 日,“梁平竹帘“被列入全国第二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市场的需要,生产工艺不断改进,花色品种不断翻新。并将刺绣与绘画有机结合,制作出高档精美的
竹帘工艺品,使竹帘工艺这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使用材质
竹帘画所用的不是一般竹帘。原料是纤维长、拉力好、韧性强、易于劈
竹篾丝的当地慈竹,这样才便于编织类似装裱后的国画“套子”(白坯,上面无画)。
所用的蚕丝,为”五七丝“,即五到七个蚕纺成的丝,约为0.12mm。仍使用的是蚕丝,因为普通的丝线不如蚕丝细,且蚕丝有很好的弹力。
制作工艺
制作竹帘,加工工序包括:选竹、劈丝、编织、绘画、成品修整等。
由于竹帘由一根根竹丝和丝线编织而成,用光滑纤细的竹丝作纬线,蚕丝作经线编织而成,然后在
竹帘的幅面上画山水、人物、花卉、
翎毛、走兽等国画,成为精美的壁饰和窗帘,有浓厚的诗情画意,极富有东方色彩和民族气派。
竹帘画主要分为绘帘(国画绘画)、绣帘(刺绣)、植帘(静电植绒)三类。绘帘,即采用传统的国画绘画方式,在竹帘上作画,但是因为竹子的吸水性与宣纸有很大差异,再加之涂抹了清油,对画家的画工是一个比较大的考验,在竹帘上作画主要是点、铺、蘸。梁平竹画第五代传人牟寅初在展示植绒的竹帘画时,介绍说,因为绒粉对人身体有害,对健康不好,所以一般都没有做了。
梁平竹帘,在新中国成立后,有了很大发展,不仅受到国内外广大群众珍爱,被人民大会堂采用做为装饰;而且还常常被选为国家礼品赠送给外国友人和政府首脑,为国增光。
竹帘生产的各道工序,竹帘生产以民间手工技术为主,借助简单而巧妙的木结构机械,经过传统的织造手段,精心选材,精工制作而成,一件完整的竹帘画制品,从收取竹子到成品包装入库,要经过八十余道工序的流水作业,需要优秀的操作技术和密切的配合衔接来完成。 据了解,因竹丝制作工艺不同,产品分为嘈丝竹帘、抽丝竹帘、笔卷竹帘、窗帘竹帘等门类,尤以抽丝竹帘制作难度最大,工艺水准最高。它的每一根竹丝都要通过三个细如针尖的小孔来整理。
传承现状
在重庆市梁平区,梁平竹帘国家级传承人仅有牟秉衡一人,重庆市级传承人也屈指可数。
传承意义
“薄如蝉翼淡如烟,万缕千丝总相连。借得七仙灵巧手,换来天下第一帘”,梁平竹帘是流传千年的历史文化遗产,极其精美的手工艺品,既实用,又是重要装饰品。曾多次作为刘少奇、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的礼品,北京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等处都有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