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武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
梁山是水浒英雄故事的故乡,是历代群雄啸聚、反压迫反剥削的地方;同时,又是被誉之为“国宝”——中华武术的四大发祥地之一。因此,不仅在国内一向与河南少林、湖北武当、四川峨嵋齐名,而且;因一部古典历史巨著《水浒传》驰名天下。
简介
所属地区:山东·济宁·梁山县
文化遗产名称:梁山武术
遗产编号:Ⅵ-20
遗产类别:杂技与竞技
梁山武术
申报日期:2006
申报人/申报单位:梁山县
遗产级别:市
渊源
梁山弟子
长期生活在梁山这片沃土上的人们崇尚武术,自古以来,民间习武之风盛行。素有“喝梁山的水,都会伸伸胳膊踢踢腿”之说。纵观古今,在中华大地上,水泊梁山可称为当之无愧的武术之乡。更可以自豪的是,这里为中华武术的发扬光大做出了宝贵贡献,为祖国培养造就了许多杰出的武术人才,为国增了光,并令世界武林有志之士所倾幕。
历史起源
中华武术历史悠远久,梁山武术源远流长。自有史料记载以来,武术就是梁山广大群众所喜间乐见易于开展的传统体育活动项目。当地民间有句俗话,称“拳打卧牛之地”意思是开展武术活动在场所要求上伸缩性较大,能有块平坦的可容牛卧之平地,即可具备先决条件;再者,从设备、器械方面要求也不复杂,有日常生活中的棍、棒之类,就可以练武、习拳。不仅有强身健体作用,而且活跃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因此,每当农闲季节,当地便形成群众性的练武热潮。天暖时凑场院,天冷时找闲屋、挖地窖,切磋武艺,勤学苦练,几乎村村可以见到。
梁山武术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许多有志之士利用武术开展了反压迫、反剥削的斗争。隋朝,枪已成为步兵、骑兵的主要武器,马稍也开始应用到战场上,梁山北40公里的斑鸠店,是隋末农民英雄、唐代开国功臣程咬金的故里。程咬金善用板斧、马稍,曾聚众数百,保安一方,在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投奔李密,参加了瓦岗军。
宋朝时期,群众尚武的风气甚盛,大大促进了梁山武术的快速发展。至北宋末年,梁山好汉一百零八将持武仗义的故事就已传为佳话。当年,武松、林冲、李逵、鲁智深、燕青、杨志等英雄好汉“聚兄弟于梁山,结英雄于水泊”,采众家所长,逐步形成了武松拳、林冲“枪”、李逵“斧”杨志刀、燕青拳、子午门功夫等拳功的规范套路,从而,丰富和升华了梁山武术。
宋徽宗宣和(公元1120年前后)年间,天下各路豪杰啸聚水泊梁山,凭借水泊天险,仗着精绝的武艺,杀富济贫,除暴安良,演出了一幕幕生动感人的活剧。从此高手云集的水泊梁山,便名冠武林,威震天下。梁山北部六工山建福寺老方仗元通,走遍天下无敌手。梁山好汉每次大仗之后,便到那里休整、演练武艺,汲取好汉们的功夫之长,创编成梁山功夫。又因该功多在子夜、午时演练故称“子午门”功夫。宋江等好汉招安被害后,元通把他们的后人接进六工山加以保护,免遭灾难的水泊英雄也纷纷到建福寺出家为生。高俅、蔡京等奸党,深知元通收徒百余,由于个个武艺高强而未敢进犯。为使子午功夫不致传入歹人,元通选出两个出类拔萃的大弟子,言传身教,然后再从中确定一个功夫强熟者,并云游他乡,与各大门派武林名家探讨切磋,取长补短,印证武功,返回后正式立为掌门人。此后,这已成为所谓门规。至今,梁山子午功夫已传至第二十一代掌门人。
梁山武术
明朝时期,曾在梁山杏花村法兴寺任主持的主僧西竺禅师,武艺超群,武德高尚,培养了一大批技术娴熟的武僧,并带领弟子3000开赴浙东沿海,配合民族英雄戚继光与倭寇进行了英勇的斗争,明崇祯年间(约1636年)梁山西北寿张集武林高手李青山,聚众数百,杀富济贫,连克寿张、郓城、东平、张秋等县城,一度成为农民起义首领而声威大震。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4 20:56
目录
概述
简介
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