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寺
唐代汪遵诗作
《梁寺》是唐代汪遵创作的七言绝句。
作品原文
作者简介
汪遵,一作汪尊,又作江遵,皆误。宣州泾县(今属安徽)人。懿宗咸通七年(866)进土及第。与诗人胡曾同时,诗风亦相近似。其诗大多为怀古之作,尤善以绝句咏史。《唐才子传》称其“拔身单污,奋誉文苑。”《全唐诗》编为1卷,《全唐诗补编,续补逸》补诗2首。
简介
全文
梁寺
【全文】:
立国从来为战功, 一朝何事却谈空①。
台城②兵匝无人敌, 闲卧高僧满梵宫③。
注释
①谈空:梁武帝萧衍笃信佛教
②台城:梁武帝萧衍因为侯景之乱而饿死在台城。
③闲卧高僧满梵宫:梁武帝佞佛,曾经四次舍身出家,都被大臣们用重金赎回。
格律
仄平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平平平平平 平仄平平仄平平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咏古的七言绝句,作者以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佞佛不理国事而最终国破家亡的典故为题材,讽谏当时唐朝的崇佛之风。
相关资料
人物简介
萧衍(464─549),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南朝梁皇帝。萧衍博学能文,长于音乐诗赋,并擅书法。齐时,为「竟陵八友」之一。曾任雍州刺史,镇守襄阳。后乘齐内乱,起兵夺取帝位,建立梁朝,是为梁武帝。在位(502-549)其间,改定「百家谱」,重用士族,制九流常选,又立国学,招五馆生,不限门第立集雅馆、士林馆等。梁武帝深通佛学,常大兴寺庙,曾四次舍身同泰寺,并常在那里讲经。大同二年(公元547年)接受东魏大将侯景归降。次年,侯景叛乱,引兵渡江,攻破京都,萧衍被拘禁而卒。死后诸子争立,梁朝瓦解。
梁武帝萧衍在位时间达四十八年,在南朝的皇帝中列第一位。他提倡尊儒崇佛,并曾多次舍身出家(每次舍身,要动用朝廷以亿万为单位的钱币赎回。应有四次舍身同泰寺的纪录)。后来因「侯景之乱」,宫城被围困,饮食俱乏,只得爬上皇宫屋顶吃雏鸟、鸟蛋,不久食尽,饿死于台城,葬于修陵(今江苏丹阳市陵口)。
成就
梁武帝是一个多才多艺学识广博的学者。他的政治、军事才能,在南朝诸帝中可以说是堪称翘楚,不在另三位开国皇帝之下。他在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上的成就,则更为突出。史书称他:“六艺备闲,棋登逸品,阴阳纬候,卜筮占决,并悉称善。……草隶尺牍,骑射弓马,莫不奇妙。” 他很好学,从小就受到正统的儒家教育,“少时习周孔,弱冠穷六经”,即位之后,“虽万机多务,犹卷不辍手,燃烛侧光,常至午夜”。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为他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学术上,梁武帝以经学、史学的研究为卓著。在经学方面,他曾撰有《周易讲疏》、《春秋答问》、《孔子正言》等二百余卷,可惜大都没有流传下来。天监十一年(512年),又制成吉、凶、军、宾、嘉五礼,共一千余卷,八千零十九条,颁布施行;在史学方面,他不满《汉书》等断代史的写法,认为那是割断了历史,因而主持编撰了六百卷的《通史》,并“躬制赞序”。他对此书颇为自负,曾对臣下说:“我造《通史》,此书若成,众史可废。”可惜,此书到宋朝时即已失传,这实在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他又倾注大量精力研究佛学,著有《涅萃》、《大品》、《净名》、《三慧》等数百卷佛学著作。对道教学说,他也颇有研究。在此基础上,他把儒家的“礼”、道家的“无”和佛教的“因果报应”揉合在一起,创立了“三教同源说”,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除了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外,梁武帝对音乐也颇有研究,他创制了许多新歌。《隋书。音乐志》上说:梁武帝“既善钟律,详悉旧事,遂自制定礼乐”。如“鼓吹,宋、齐并用汉曲,又充廷用十六曲”,梁武帝“乃去四曲,留其十二,合四时也。更创新歌,以述功德”。梁武帝创制了不少颂扬佛教的歌曲,如“制《善哉》、《大乐》、《大欢》、《大道》、《仙道》、《神王》、《龙王》、《灭过恶》、《除爱水》、《断苦砖》等十篇,名为正乐,皆述佛法”。他是很知道用音乐为政治服务的人。他素善钟律,曾创制准音器四具,名曰“通”。每通三弦,以推月气。又制十二笛和十二律相应。每律各配编钟、编磬,丰富了我国传统器乐的表现能力。他很喜欢绘画,尤善画花鸟与走兽。大画家张僧繇善于写貌,颇受梁武帝赏识。当时,梁武帝诸子多出镇外州,梁武帝常常想念他们,便命张僧繇前往各州郡去画诸子之像,悬于居室之中,梁武帝见图如见其子,思念顿减。梁武帝信佛,在位时建造了很多佛院寺塔,也都命张僧繇作画。
梁武帝的影响和提倡下,梁朝文化事业的发展达到了东晋以来最繁荣的阶段。《南史》作者李延寿评价说:“自江左以来,年逾二百,文物之盛,独美于兹。”这句话颇能反映当时的实际。
梁武帝著有《坐右方》十卷。与著名医家陶弘景交往颇密,甚加依赖,故时人称陶为“山中宰相”。
梁武帝佞佛
中国历史上的帝王,有纵情声色犬马的,有一心励精图治的,有驰骋疆场、喜好武功的,而“以佛化治国”以至到佛寺里舍身为奴的,却只有一个,这就是南朝梁武帝萧衍。
萧衍早年以武功起家,信奉道家学说,后皈依了佛门,成为了虔诚的佛门弟子。他曾下诏令全民奉佛。在梁一代佛教成为时尚。南朝佛教梁武帝而全盛。以至于梁朝的半壁江山内,佛寺达2846座,僧尼有82万余人。更为难得的是身为天子的梁武帝身体力行。据载,梁武帝到了晚年,一天只吃一顿饮,肉食一丝不沾,只吃豆类的汤菜和糙米饭。50岁时,他又断绝房事,远离嫔妃。平时,他穿的是极朴素的便服,不喝酒.不听音乐。除非是祭祀宗庙,不举行任何大会、餐宴。梁武帝的所作所为,完全是一个守持佛教戒律的信徒。
梁武帝佛学造诣很深,广交当时的著名有道高僧,这开了帝王的先例。他还主持并亲手编辑并注释佛经,多次亲自登堂讲授佛经,举行法会等等。佛教传入日本、朝鲜,也在这个时期。梁武帝还四次入寺舍身,在寺内只穿法服,除此以外的一切物件,一概摒除。最短的一次是四天,第四次最长,有51天,“四月庚午,群臣以钱一亿万奉赎皇帝菩萨”。这在史料上有记载。
梁武帝主张蔬食,反对吃荤,他亲自撰写了《断酒肉文》等文章,反复强调断禁肉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此形成了我国汉族出家僧尼和居家佛教信徒吃素的传统。
梁武帝佞佛,主要是借此为他帝位的稳固增加一些保险系数。南北朝时玄学盛行,儒学呈衰势,社会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时有激化,佛教具有较强的欺骗性。在这种情况下,佛教不仅在普通百姓来说可减少痛苦,对统治者来说,可以以此来控制人们思想,为他们的统治服务。然而由于佛教兴盛,寺院经济与地主阶级经济利益产生了较大冲突。寺院经济的发展使普通老百姓不仅带上了精神枷锁,而且还遭受着越来越深的物质生活痛苦。代表世俗地主利益的郭祖深切痛斥佛教之害,担心会“尺土一人,非复国有”。无神论者范缜从理论上对佛教的迷信思想展开了猛烈的攻击,梁武帝视范缜为眼中钉,给他加了一个“违经背亲”的罪名,流放到广州。
梁武帝本来在借佛教巩固他的统治,可是他佞佛成痴,置国事于不顾,视民众如草芥,影响了社会生产,败坏了社会风气,加重了人民负担,削弱了梁朝的国力,终于引发了一场侯景之乱,梁武帝吞下了他自己酿下的苦果,最后饿死在台城(皇宫所在地)。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4 07:30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作者简介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