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学香
清末武术家
梁学香(1810年—1895年),字书圃,山东海阳人。清末武术家,一生致力于螳螂拳法的学习、研究与传播。
人物生平
家住海阳县的梁学香,小时候由于家庭贫寒,身体瘦弱,经常受同伴欺负,海阳民风尚武,出于锻炼体魄与意志等原因,在11岁时由自己姑夫赵义彤引荐给自己的父亲赵珠,拜赵珠为师之后,开始学习螳螂拳。梁学香为人勤奋,且天资聪颖,白日里在私塾学习,晚上则到师父家学拳,农忙时还要上山帮大人劳作。在学拳的过程中,他经常拖着一个足有一米宽的大草耙子,奔走在乡间路上,不仅帮助家里减轻负担,同时锻炼自己的臂力,磨砺心志。
三年后,他已经将螳螂拳的“掤补”、“乱接”、“分身八肘”三个套路和单手动作全部学会并熟练运用。
在二十余岁学拳有成之后,梁学香在烟台一家镖局做了保镖,不仅武艺出众,且为人亲和,待人诚恳,威信十足。保镖生涯中,他多次与人交手,未尝败绩,例如陕西十大刀客等人。在路经福州时,他还曾以螳螂拳法与“天下第一棍”六合棍法进行换学,不断提升武艺,研究螳螂拳的诸多变化。
在外闯荡多年之后,积累了不少见识与阅历的梁学香在四十余岁时开班授徒,定堂号为“德顺堂”。梁学香与别家武术门派不同,他打破传统陋习,不再局限于单传,而是广传弟子,不分内外,在烟台各地甚至山东都建立了较好的名声。他的众多弟子孙元昌、姜化龙、郝宏、修坤善、祝永修等人,继承他的衣钵。
个人作品
梁学香留下了三册拳谱,第一册是《可使有勇》,第二册是《内功谱》,第三册是《拳棍枪谱》。
主要成就
精通螳螂拳的梁学香博采众家之长,尤其是他将太极拳的技击精要融入螳螂拳法中,创编出了新的套路,取名为螳螂“摘要”拳。摘要拳重视技击的实战训练,是螳螂拳法中的精华所在,为历代螳螂拳师所重视,轻易不外传。摘要拳出现之后,螳螂拳也被称为“太极螳螂拳”。
梁学香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不仅拓展了螳螂拳的传播范围,同时将这种拳法打造成为了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武术流派。他留下的“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草原驰马易放难收”等遗训,对后世研习螳螂拳的传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更加严格规范了拳法学习的原则。同时还将“八打八不打”的武学美德融入拳法精要之中,对于武术界的发展以及武术文化的传承都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轶事典故
坊间传说,梁学香学拳多年不为人知。在一个清明节外出时,见到有村民拔河,他一时兴起,独身上阵对阵二十多个村民,众人被他的蛮力拉得东倒西歪,他自己则稳如泰山,但是脚下青石板却支离破碎,至此,众人才知道他不仅会功夫,而且功力深厚。
也有传言说他能在高不到一米,长宽仅有一米的八仙桌下演习螳螂拳,闪转腾挪运转自如,毫不费力。
在保镖生涯中,梁学香曾数次遭遇凶险,其中尤以在河北沧州时与三十多名强盗的激战最为有名。当时,他被堵在客栈里,他利用自身动作敏捷、客栈狭小的特点,与强盗们展开周旋,将螳螂拳本身的闪、转、腾、挪、勾、搂、采、挂各种优势全力发挥,动作灵活,辗转自如,引得一众强盗筋疲力尽。他本身拳势骇人,势大力沉,出拳重若铁锤,一众强盗初始还能勉强应对,到最后只能游走躲避,尽数抱头鼠窜。这一战,不仅打出了梁学香的赫赫威名,让一众强盗闻声色变,同时也使得螳螂拳声名鹊起,自己也在江湖上获得了“梁铁锤”的名号,在烟台武林中迅速蹿红,成为山东武林的泰斗。螳螂拳也因此战成为了在烟台乃至山东都有名的拳种,为后来开班授徒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据说有次在护镖战斗中,他以寡敌众,鏖战不止,即使辫子被打散一次次甩到脸上致使眼睛受伤,他也全然不顾,仍专心应敌,直至敌人溃走。虽然眼睛严重受伤,但是他在这次战斗中的英勇表现也为他赢得了“梁一眼”的绰号,在山东武林中声名、地位愈发显赫。
亲属成员
儿子
梁敬川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0 16:55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