桫椤玉是在黑龙江省个别地区偶有发现的远古蕨类
植物化石玉,该类化石的发现,对我国白垩纪桫椤科植物茎干化石的研究提供了佐证,它们直接证实了白垩纪时期的桫椤科植物曾经生长在黑龙江省。
桫椤玉,远古桫椤茎干化石玉,在恐龙主宰地球的侏罗纪到白垩纪地球上第一种“站起来”的古蕨类植物。远古时期在一次极端的地质运动中一部分蕨类植物被深埋地下隔绝空气得以保留,经过漫长的置换过程其中的有机物被矿物质置换形成了化石,亿万年后机缘巧合的再次地质运动将这一化石层隆起到地表,千百万年的风吹雨淋这些化石随着水流搬运到河里,经过漫长的水冲河磨过程古蕨类
植物化石涅槃成有机玉石,其中千分之一的概率将有机玉石涅槃为有机宝石,其质地坚硬、折射率较高、颜色丰富、纹理独特,这就是宝石级别的桫椤玉,其独有的生物纤维结构完美保留,科学界赞叹为“立体保存”,那栩栩如生的纹理犹如鲜活生命一般的律动感使观者心旷神怡。由于形成条件苛刻故存世量极其稀少,发现至今短短几年资源就已近枯竭,如此具有灵性的瑰宝是大自然的馈赠,如今很多人只能从图片上一睹宝石级桫椤玉的芳容。
2015年前后,
中国地质博物馆程业明博士带领的研究团队来到了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山县,沿着白垩系地层与古河床、河道走向,经过耐心细致的寻找,终于发现了一些特征鲜明的白垩纪桫椤科植物茎干化石,它们直接证实了白垩纪时期的桫椤科植物曾经生活在现今松辽盆地北部地区,为探讨古地理环境提供重要依据。并确定了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山县境内发现罕见的白垩纪树蕨茎干化石,因为被
二氧化硅所交代,硬度较高,化石保存了精美的内部解剖结构,髓、网状中柱、皮层、叶柄基等细胞结构在显微镜下清晰可辨。为桫椤科植物的早期代表(祖先类群)。
近来,中国地质博物馆程业明博士带领的科研团队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山地区发现了一种奇特的白垩纪树蕨植物化石——张氏登普斯基蕨(Tempskya zhangii Yang, Liu and Cheng)。这是该研究团队继2017年初在克山地区发现桫椤科树蕨茎干化石以来的又一项新的重大发现。新近发现的化石是登普斯基树蕨植物化石在中国的首个记录,也是研究我国东北地区恐龙生活时代的古植被、古环境、古气候,以及探讨东亚、西欧和北美地区白垩纪植物群关系的重要的证据。
本次报道的张氏登普斯基蕨是登普斯基蕨科在中国的第一个记录。它是一种非常怪异的树蕨植物,与现生树蕨植物截然不同。树干外表看起来很粗大,实际上是由许多纤细的茎(直径3-6毫米)、叶柄基和周围大量紧密排列的不定根组成,构成一种由茎、叶柄基和根缠绕在一起的假树干(false-trunk);茎干不像一般树蕨呈辐射对称,而是具有背腹性,叶从茎干的一侧生出。茎多次向上二叉分枝,节间较短,叶子很小。这种形态特征和生长方式与已知任何一种真蕨植物都截然不同。登普斯基树蕨高约4.5至6米,树干直径50厘米,叶子很小,生长在树干表面。
当前张氏登普斯基蕨在中国的发现,扩展了该属在全球的分布范围。黑龙江松辽盆地北部克山、绥棱、以及伊春等地大量登普斯基蕨类茎干的发现表明,白垩纪时期松辽盆地及附近地区植物群落中该类树蕨占据一定地位,在局部地区可能是优势类群。登普斯基蕨与桫椤科、紫萁科、拟苏铁科、松柏类等植物组成了当时的植物群落。这些植物可能为其他陆生动物(如恐龙等)的生存发展提供了食物来源和栖息环境。
登普斯基蕨属化石发现和研究的历史较长。该属化石最早由Stokes和Webb于1824年在英国苏赛克斯(Sussex)发现,被描述成单子叶被子植物棕榈类,命名为Endogenites erosa。1845年Corda研究了欧洲西部捷克波西米亚等地的标本并给予新的属名Tempskya(登普斯基蕨)。目前为止,登普斯基蕨属有20多个种的记录,大多数报道来自北半球的北美、欧洲的法国、英国、捷克、西班牙和亚洲的哈萨克斯坦、日本的白垩系。南半球仅在阿根廷和澳大利亚的白垩系有少量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