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墩水库
位于桥墩镇仙堂村的水库
桥墩水库位于鳌江流域横阳支江上游,坝址坐落在桥墩镇仙堂村。
水库简介
桥墩水库第初次兴建于1958年8月。垮塌于1960年8月,后重建于1969年,1973年12月竣工。
兴建历程
1956年1月,平阳县人民委员会通过《关于兴修南港水利的决议》桥墩建水库居南港水利的“治本”目标,应属远期目标。
1957年5月,由电力工业部上海水力发电设计院,省水利厅勘测设计院联合组成的普查队,完成了《鳌江流域普查报告》,由于上游多峡谷,而下游南港片区过于平坦,故雨水不易调节,每逢汛期暴雨,洪水直泻江西平原,常患水灾。而江南垟因河道长而源流短,水资源又比较缺乏,一遇旱天,便川源枯竭,常患旱灾。下游可谓旱涝不止。
1957年9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今冬明春大规模地兴建农田水利和积肥运动的决定》,县区乡各级领导大搞群众性的治水运动,观美等一批水库先后动工,桥墩建水库提前摆上议事日程。
1958年2月,时任省水利厅副厅长吴又新率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到桥墩现场踏勘,提出可以在水游兴建水库,以防洪灌溉为主、结合发电的建议。温州地委、平阳县委决定建设横阳支江上游水库,坝址设在桥墩镇大玉沙,人称桥墩水库。上报浙江省委批准,得到同意。
1958年2月,平阳县人民委员会编制《平阳县桥墩门水库初步设计及南港规划》。同年8月上旬,平阳县南港水利工程指挥部成立,县委副书记陈常修指挥。
1958年9月,桥墩水库工程正式动工。
由于时值“大跃进”时期,工程指挥部提出“土法上马,就地取材;依靠群众,自力更生”的口号,先从水库灌溉受益地区桥墩、灵溪、麻步调度民工3500人,自带口粮、自带工具、自带被铺进驻工地,参加水库建设。实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的管理制度。
1959年10日,工程进入大施工阶段,提出“高速度、高工效、高质量和超定额、超规划”口号,开展劳动竞赛和技术革新。全县民工凋度也增加到1.4万人;出现寒冬腊月赤搏劳动和跑步拉车等劳动场面,也出现了少数头脑比较清醒的干部说了真话,被作为白旗“拔掉”的情况。
1959年12月27日 《浙南大众》更是发表了题为《学桥墩(水库),赶桥墩,超桥墩》的社论。
1960年1月10日和16日,县长卢声亮和温州地区专员邱华清公别给桥墩颁发“嘉奖令”。干部中的热情再次被直鼓起,而出现了个别民工夜间坐“红车”(暗车)离开工地,赴福建打工。
隐患
1960年3月6日,涸水期即将过去,春汛和台风期即将来临,平阳县委作出《关于桥墩水库提前堵口,提前受益,提前发电》的决定。
3月9日工程党委将县决定上报审批。其计划要点是:3月20日开始堵口,要求堵口前将大坝填高至47米高程以上,坝顶宽50米。而实际情况是,大坝西、中段最高处为41米,东段缩口处仅36米,而且坝体相当单薄,顶宽只有15米左右,防洪设施未建泄洪道,但无人敢提不同意见。
3月27日,温州地委发电报通知同意提前堵口的决定。当日,水库工地举行大坝堵口合龙仪式,即开始堵口。1500名堵口突击队员肩挑车位,在两天多的时间内,填上土方8600立方米,合龙坝口底部心墙。但30日开始下雨,31日清晨突然出现暴雨,库区1.5小时降雨34毫米。上游围墙底部漏水,洪水将心墙冲开一条5尺多宽的缺口,冲走新填土5000多立方米。
4月下旬,水电部在南昌召开南方七省防汛会议。获悉桥墩水库于汛期进行大坝堵口,急电平阳县委派员汇报桥墩水库工程情况。会议听取了桥墩水库工程副总指挥陈超的汇报,水电部领导指示:桥墩水库工程存在着较大的危险性,当地党委务必引起高度重视。
5月上旬,继南昌会议指示后,水利部副厅长张含英又亲临水库工地,指出大坝度汛有危险。至此,地委、县委研究决定:集中主要人力、物力,抢建大坝工程;充实加强领导力量,增调民工至22000人,日夜三班倒开工,要求在5月15日前。将大坝填高52米高程。
6月10日,水库经受第一次台风袭击,降雨量236毫米,库内水位达21米,大坝堵口段填高到23米。当时地委负责同志支持研究决定,将大坝抢高到36烽,溢洪道挖深到32米。7月20日,大坝增高到35米,堵口处增高到34.5米。
8月1日,又遭第二次台风,降雨量345毫米,库内水位达到28.84米。5日,库内水位下降到18米,大坝东段迎水坡发生塌坡。坝顶裂缝30米长,这段大坝下陷至32.4米。当时立即研究抢险措施,一方面突击开挖溢洪道,一方面在迎水坡抛石基面,背水坡抢高平台,在裂缝处盖上三层油布,防止雨水侵入。
崩坝事件
8月8日,第三次台风在福建省漳浦县登陆。9月13时,突然出现暴雨。当时,又改变施工计划,突击进行大坝加高,同时组织下游群众向安全转移。10日凌晨1时,坝身已达35米,低段为34.5米,但库内水位已达32.6米。此时,除发出第一次警报,通知下游居民和民工全部撤退,又组织指挥部成员带领的党团骨干成员组成抢险继续进行抢险。由于连续出现三个暴雨中心,最大降雨量一时达80.6毫米,使水位不断猛涨。10日4时,水位已达34米,抢险队撤退,4时15分,水位突破40米,洪水满坝,大坝被冲毁。
随着大坝的增高,水位也不断在上涨,到10日凌晨1时,大坝高度增至52.5米,其水位也跟着增至48.6米。眼看保坝无望,指挥部正式下达了撤退命令。顿时,民兵连用机枪对空鸣射,紧催下游居民和民工全线撤退。可是指挥部领导成员还留在大坝工地上,带领由党团员骨干组成的抢险队,决心和暴风雨作最后一搏。
4时,水位逼近坝顶,指挥部不得不再次发出水库险情紧急警报,命令坝上所有抢险人员火速撤离现场。时针指向4时15分,在朦胧的晨光中,大家看着洪水漫坝而出,突然间,传来“轰隆”一声,水库大坝塌了,洪水像一条发怒的巨龙咆哮着向下游扑去,真是惊心动魄。
桥墩水库垮坝后,库内约4000万立方水从海拔500米处倾泻而下,席卷南港平原,波及江南、小南平原,范围之广,威力之大史无前例。一座建于清同治年间的大石桥被洪水冲得无影无踪,104国道线新建的钢筋水泥公路大桥也被冲得七零八落;浙闽交通咽喉处的百年古镇———桥墩,原有居民上万,商铺数百间,顷刻夷为沙滩,不留一间房屋、一处古迹,到处漂浮着牲畜尸体,惨不忍睹。
桥墩镇的整体受灾程度是毁灭性的,原三十六街、三十七街、三十八街及大龙乡、黄檀乡、平水乡,平地上房屋荡然无存,良田成一片沙砾。整个桥墩只剩现桥墩车站旁的两棵百年重阳木。其余一切建筑被夷为平地。
受灾情况
水库出险了。虽然早在进入汛期之后,当地政府就对抗台抢险工作进行具体部署,对可能出现的险情采取了一系列应急措施。但人在大自然的面前,毕竟十分渺小,无法抗拒大自然的灾害。
至于死亡人数,民间说法很多,有说三四千的,也有说至少死了五百人的,而且死的大部分是现场施工的民工。
据灾后官方调查统计:桥墩、灵溪、麻步3个公社(区)、25个大队(乡镇),205个生产队(村)1458个小队被洪水淹没,共淹死299人,冲失和损坏房屋分别为11062间和5183间,受灾群众3.26万户、13.27万人,受淹耕地13.59万亩,因灾减产粮食2亿多斤,冲走国家和集体粮食201.89万斤,水库工地物资、器材损失141.79万元。
水库跨坝惊动了国务院和华东局,时任浙江省副省长任一力和中共温州地委领导张一樵,在出事当日火速赶赴桥墩现场指挥救灾,南京军区速派飞机向灾区空投干粮和救灾物资。8月13日,省委又调用飞机向麻步、萧江、桥墩、大龙等地再次空投救灾物资168袋,急救药品151袋。
温州地委立即紧急动员当时所辖的16个县向桥墩调运救灾物品,温州军分区及驻温部队纷纷派出救灾抢险队、医疗队赶赴灾区……周边的福建省福安地委也闻风而动,伸出友谊之手,不仅派出抢险救援人员,还运来了大米、面包、饼干、旧衣服等救灾物资。海军派军舰在鳌江口寻救被洪水冲流的民众,人武部组织民兵放哨,维持社会治安。又紧急急运来七八卡车煮好的饭及锅碗等物资。
灾后处理
针对具体受灾情况,做了以下几方面处理:
1. 抚恤:对死者,按规定,民工发给一具棺材、一套衣服,并发放抚恤金120元。其他死者,基本由亲属自理。
2.吃:除应急空降部分干粮外,居民和农民随后恢复食堂,粮食由上级统调。农村成人每人每月定量8两番薯丝,小孩按年岁逐减,以大队为单位恢复食堂。三个月后粮食无来源,逐减为6两、4两。到第五个月,食堂粮继,炊灭关门。
3.住:受灾初期,灾民自行寻找住在山上的亲戚月友家寄居。后政府成立桥墩新村建设委员会。1961年,市政府由泰顺县、仙居县抽调民工数千人,拨款193万元,旨在建造土夯房(土木结构)安置3365间,每间为15-21平方米,按家庭人口分配,以人口床铺需求为准,决定每户间数。后又建成结构和砖木结构房屋260幢,计561000平方米,作为商业与居民住房。
4.艰难情况:灾后,平原地区溪水横流,淤泥齐腰,一片荒芜;山边山坡坍塌,道路不通,通讯断绝。灾民各自出逃,身无一物,避难于寺庙、厅堂、屋檐、牛棚、灰棚中,破板为床,破衣为被,不知到何处找人找食,心中充满阴霾和惘然。但善良的人们,对山岙内堆积的许多漂流来的木材、家具、杂物,捞起来后无人私自去走一件。放在芦苇、油毛毡搭起来的外地运来的救灾物资,晚上无人看管,人们也不会去碰它。飞机投放的少量饼干,领导说是给吃乳的婴儿吃的,没有一个人动它一块,全部分配到有婴儿的家长手中。为分散居住灾民送饭的民兵,自己饿着肚皮,把饭送走。正逢国家困难时期,外地群众也心有余而力不足,受灾五六个月后,政府再也无粮可调配供应。灾民们为了生存,只好自己挖野菜、瓜菜来充饥。再者,从丽水、金华等地调来的蕉芋渣干及番薯藤干之类食品,磨成粉糊成汤喝后,许多多患了胃病、浮肿病,但人们还是挣扎着活了下来。
重建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1967年1月在以陈邦林为代表的“桥墩水库惨北上控诉团”,向上级呼吁:造成惨案的责任一定要追究,政治上不良影响一定要挽回,水库一定要修复,灾区的工农业生产一定要恢复和发展!
从温州到杭州,后到北京。
1967年3月29日,水电部颁发了《一九六〇年桥墩水库问题》文件,对桥墩水库及灾区遗留提出了基本处理意见。4月,浙江省军管会研究决定复建桥墩水库。
1969年9月,成立平阳县桥墩水库工程革命委员会,主任阮万钧,复建工程开始。
1973后12月竣工,历时4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复建的水库仍是“病险水库”。
至于灾民困苦生活,因正处在“文化大革命”中,上级补助化肥300吨,解决生产问题,又补助一笔资金,建造30间民房即为缓解灾民住房的困难。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1-10 19:01
目录
概述
水库简介
兴建历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