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拼音:qiáo),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战国文字。“桥”是形声字,古字形从从木,喬声。本义是桥梁。引申指器物上的横梁。又引申为古代行山路时的一种代步工具,后作“轿”。
文字源流
“桥”是形声字。从木,喬声。“木”作形旁表意,表示其本义与木材有关;“喬”作声旁表音。“喬”,春秋文字从止、从高。战国文字从又、从高;或从又、从高省,作字形1右边部分。秦汉文字承袭战国文字,多从又、从高省字形(2、3、5、6所从);或作字形4右边部分,则从又、从高不省;《
说文》小篆作字形7右边部分,从夭、从高省,为后世文字所本。隶变后楷书写作“橋”,简体字写作“桥”。本义是桥梁。引申指器物上的横梁。如宋·王安石《胡笳十八拍》:“几回抛鞚抱鞍桥,往往惊堕马蹄下。”又引申为古代行山路时的一种代步工具,后作“轿”(今读为jiào)。如《
史记·河渠书》:“禹陆行载车,水行载舟,泥行蹈毳,山行即桥。”又引申为桔槔,井上汲水的工具。如《礼记·曲礼上》:“奉席如桥衡。”用为此义读jiāo。
详细释义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六】【木部】巨骄切(qiáo)
水梁也。从木,喬声。
说文解字注
(桥)水梁也。水梁者、水中之梁也。梁者、宫室所以关举南北者也。然其字本从水。则桥梁其本义而栋梁其假借也。凡独木者曰杠。騈木者曰桥。大而为陂陀者曰桥。古者挈臯曰井桥。曲礼。奉席如桥衡。读若居庙反。取高举之义也。从木。乔声。巨骄切。二部。
康熙字典
《
唐韵》巨娇切。《
集韵》《
韵会》渠娇切。《正韵》祁尧切。并音喬。《
说文》:水梁也。从木,喬声。喬,高而曲也。桥之为言趫也,矫然也。《史记·秦本纪》:昭王五十年初作河桥。
又悬绳以度曰絚桥。《
水经注》:罽賔之境,絚桥相引。
又器之有横梁者曰桥。《仪礼·士昏礼》:笲加于桥。注:桥以庋笲。
又桔橰上衡也。《
淮南子·主术训》:桥直植立而不动,俯仰取制焉。
又桥泄,嫚也。《荀子·荣辱篇》:桥泄者,人之殃也。
又戾也。《吕览·离谓篇》:听言而不可知,其与桥言无择。
又木名。《
尚书大传》:桥木高而仰,梓木晋而俯。以喩父子。
又阳桥,《春秋》鲁地。
又姓。《统谱》:黄帝葬桥山,子孙守塚,因为氏。《史记·货殖传》:桥姚致马千匹,牛倍之。
又《集韵》丘妖切。音跷。《史记·河渠书》:山行乗桥。注:桥,一作檋。直辕车也。
又《集韵》居劳切。音高。劲疾貌。《庄子·则阳篇》:欲恶去就,于是桥起。
又《韵会》渠庙切。音峤。《礼·曲礼》:奉席如桥衡。疏:左低右昂,如桥之衡。
又屈桥,壮健貌。扬雄《
河东赋》:千乗霆乱,万骑屈桥。嘻嘻旭旭,天地稠㟼。
又《正韵》古弔切。音叫。义同。
又《正韵》吉了切。音皎。荀子《儒効篇》:桥饰其情性。《前汉·武帝纪》:陈汤桥发兵斩郅支。
又《集韵》居夭切。音矯。人名。秦有盛桥。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木”的末笔捺改点。“夭”的首笔是平撇。“夭”下是一撇一竖。“木”窄“乔”宽,顶部“木”略高,底部“乔”低。“木”,横笔在横中线上方。“乔”,“夭”的首笔平撇斜跨竖中线上端,长撇从竖中线起笔,伸向“木”侧,捺的捺脚过横中线。撇、捺罩住下部;“夭”下的撇从田字格中心下侧起笔,竖起笔较高,收笔略低。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中上古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