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侧腕长伸肌
前臂后群浅层肌
桡侧腕长伸肌系前臂后群浅层肌之一。起自肱骨外侧髁上嵴下部和外侧髁的前面,向下止于第2掌骨底的背面。其功能为伸腕。受桡神经(颈5、6、7)支配。
解剖学结构
桡侧腕长伸肌肌腹呈三棱锥形,肌前面被肱桡肌掩盖,后邻肘关节的肱桡部和桡侧腕短伸肌,外侧面是肱桡肌和桡侧腕短伸肌之间的梭形区,直接以浅筋膜和皮肤相连。肌腹肌腱约在前臂中、上1/3交界处相续。他们的交界线呈自外上斜向内下的直线或呈凹向上的弧线。肌腱细长,其中点多在肌腱与拇长展肌相交的上缘处,主要止于第二掌骨底。
辅助结构
1、桡侧腕长伸肌的动脉:
⑴桡侧副动脉在三角肌止点下方,肱肌和肱三头肌外侧头之间分为前、后两支,分别沿肌间隔前、后下行。自后支发出桡侧腕长伸肌支,共32支,出现率为44.445.36%,从肌的起始进入肌的上1/3。动脉的起点在肱骨外侧裸的上内方,距离为32.73 土1.50mm。
⑵桡侧返动脉自桡动脉发出后,在桡侧腕长伸肌的深面,沿桡侧腕短伸肌的内缘行向外上,沿途发出分支进入该肌。共计200支,其中53.00士3.53%的分支进入肌的中1/3,35.50士3.38%的分支进入肌的上1/3,余者进入肌的下1/3。最后肌支的起点多在肱骨外侧髁的下内方,约91.55士3.30%,距肱骨外侧裸16.93士0.72mm。少数肌支起点与肱骨外侧平齐或在其之下,距离分别为I0.46士0.96mm和9.40士0.88mm。桡侧返动脉干较粗短,起始径为1.56士0.04mn,长为16.63士o.57mm。起点在肱骨内侧裸的下内方,距离为24.59士0.45mm。
⑶由桡动脉发出者21支,几乎全部经肌的内缘进入肌的下1/3,仅有1支进入肌的中l/3。分支的起点在肱骨外侧裸的下内方,距离为8.08士0.94mm。
⑷肱动脉多在进入肱二头肌腱深面之前发出分支,经其深面进入桡侧腕长伸肌。多数分支进入肌的上、中1/3,仅有1支进入下1/3。
2、桡侧腕长伸肌的神经主要起自桡神经干,除起自桡神经干外,还常常起于桡神经的浅支和深支。肌神经的入肌部位变化较大。桡侧腕长伸肌的神经多经肌的后面和内缘进入肌的上1/3,少数进入肌的中1/3。而桡侧腕短伸肌的神经多经肌的内缘进入肌的中l/3。神经几乎不与血管伴行,这与其他研究者观测的成人资料有所不同。手术时可根据神经的起点位置和入肌部位寻找。如两肌作为游离肌瓣使用,在去神经时,还要注意可能有2支,甚至3支神经支配,以免遗漏而影响手术效果。
作用
主要是伸腕关节,在桡侧腕屈肌的协同下,可使腕关节外展.其中一肌或两肌都被切除后,其功能可被其它肌代偿而不会出现障碍,加之其位置表浅,都有一梭形区以浅筋膜和皮肤直接相连,可能成为良好的肌瓣或肌皮瓣。因它的起始部无明显的肌腱,所以在移植时,应连同它们附着的肌间隔和表面筋膜一并切取。和桡侧腕短伸肌位置紧密相贴,又有共同的神经动脉来源,可制成联合肌瓣和肌皮瓣。它们的肌键都很长,肌键的中点在与拇长展肌和拇长伸肌的交点附近,可根据需要切取。
相关临床应用
1、用桡侧腕长伸肌作为动力肌重建手内肌功能,其术后“再教育”容易,能较快摆脱适应性动作的依赖,且可改善病程很长的爪形手的手指活动;此外桡侧腕长伸肌的滑动距离(平均23mm)与蚓状肌相似,切取后不造成供区新的功能障碍。因此,该肌在正中神经和尺神经麻痹后功能重建术中的应用价值很高。由于桡侧腕长伸肌较短,不能到达手掌远端,故需用移植肌健延长。阔筋膜解剖恒定、取材方便,但要作两个彼此远离的手术切口,费时且供区遗留疤痕;掌长肌虽取材方便,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出现新的功能减退,且该肌膜的出现并不恒定。
2、手术方法:首先在腕部辨认桡侧腕长伸肌腔并将其在止点近端3mm处切断.充分游离后将其在切口抽出。在肌腹的深面辨认肌腱后锐性分离桡侧半肌膜至远侧游离端。将分离的桡侧半肌腱在其近端切断后备用,然后将尺侧半肌膜和肌腹以尼龙线在近端间断缝合。将桡侧半移植肌胜倒转,即将有分束倾向的肌腱近端对着腕部,而其远端则对着肢体近端。这样一方面移植肌腱较易与母体肌腱缝合,另一方面远端较易劈分为4股。移植肌腱与尺侧半远端编织缝合,吻合口处距动力肌腔游离端2cm以上,以使延长的肌腱在改道后的吻合口保持在腕管之外。为了使移位肌腱获得适宜的功能,移植肌腱与动力肌腱的长度之比为1.5:1。当已延长的肌肉肌腱单位经皮下隧道通过腕管移位至掌中部后,仔细地将肌腱末端分为直径至少2mm等粗的4束,每束经皮下隧道缝于2-5指。远端缝合方法有伸肌腱代屈肌腱的侧束缝合法及改良套索法。该组手术疗效与采用阔筋膜移植基本相同。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5-14 16:27
目录
概述
解剖学结构
辅助结构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