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仁林蛙
蛙科林蛙属动物
桓仁林蛙(学名:Rana huanrenensis)是蛙科、林蛙属两栖动物。头扁平宽短,头宽大于头长。吻端略圆钝,突出于下唇,吻长大于眼径,吻棱较明显;鼻孔约在吻端之中间,鼻间距大于眼间距;鼓膜明显,约为眼的1/2。雄性前肢粗壮,雌蛙前肢细弱。趾端稍扁而圆钝,蹼发达,雄性为全蹼,雌性蹼略逊。内踮突椭圆形,外蹑突小而近圆形。皮肤较平滑,背和体侧有少量疣粒。背侧褶细窄,在眼后折向鼓膜上方。颞褶后端与口角后方的颌腺构成凹痕。腹部皮肤光滑。体背多为绿褐色、暗绿色、棕褐色;雌蛙多为棕红色或棕褐色。两眼间有一黑褐色横纹;头部和背侧褶色较深。鼓膜处黑色三角斑显著。四肢背面有黑褐色横斑。腹面咽部为土灰色,并密布大小黑斑点;腹部乳黄或乳白色,黑斑点稀疏或无。
动物学史
桓仁林蛙1993年以前被认为是中国林蛙的幼蛙。桓仁林蛙是1986年由刘明玉发现并于1993年发表在中国《动物分类学报》上的独立种。
形态特征
头扁平宽短,头宽大于头长。吻端略圆钝,突出于下唇,吻长大于眼径,吻棱较明显;鼻孔约在吻端之中间,鼻间距大于眼间距;鼓膜明显,约为眼的1/2。犁骨齿呈“\/”形,内鼻孔位其外侧;舌后端缺刻宽而深。
雄性前肢粗壮,雌蛙前肢细弱,指端扁而圆钝,指长顺序为3、1、4、2,第1、4指几相等,关节下瘤发达。雄性掌突2,内侧较大,呈椭圆形,外侧小而窄;雌蛙掌突3,椭圆形,内外侧小,中间大。后肢较长,胫跗关节前伸达鼻孔,左右跟部相遇,胫长超过体长之半,且超过足长。趾端稍扁而圆钝,趾长顺序为:4、3、5、2、1,第3、5趾几等长,蹼发达,雄性为全蹼,雌性蹼略逊。内踮突椭圆形,外蹑突小而近圆形。
皮肤较平滑,背和体侧有少量疣粒,背有明显的“/\u201d形斑,多数不明显,但斑纹部位色较深。背侧褶细窄,在眼后折向鼓膜上方,随即又折向中线,形成明显的曲折状,然后平直向后延伸达胯部。颞褶后端与口角后方的颌腺构成凹痕。腹部皮肤光滑,大腿内侧密生白色疣。体背多为绿褐色、暗绿色、棕褐色;雌蛙多为棕红色或棕褐色。两眼间有一黑褐色横纹;头部和背侧褶色较深。鼓膜处黑色三角斑显著。四肢背面有黑褐色横斑,前肢5条,后肢4-5条;前肢掌底和后肢足底多为黑褐色。腹面咽部为土灰色,并密布大小黑斑点;腹部乳黄或乳白色,黑斑点稀疏或无。
雄性蛙第一指有明显的灰褐色婚瘤,一般4团,基部两团大,界限明显,上有细小白刺,近指端两团小,而界限不明显。无声囊;无雄性线。
生活习性
桓仁林蛙生活于海拔500-960米左右的山区。成蛙多栖于流速较缓的河流岸边及其附近的杂木林、草丛地带。4月中旬出蛰,白天多隐伏于石块下或沙土中,基本不动,夜间出来抱对,抱对时间长达4-5小时。夜间出外捕食昆虫及其他小动物。产卵后成蛙到山上枯枝落叶下或深水石块下休眠。蝌蚪多生活于溪、河的缓流处,活动于水底的石缝问,约55天变成幼蛙。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韩国、朝鲜。在中国分布于吉林(长白山)、辽宁;在辽宁省分布于抚顺市的顺城区、清原县、新宾县、抚顺县,本溪市的南芬区、桓仁县、本溪县,宽甸县、凤城市,辽阳县、灯塔市,分布区涉及4市11县(市、区),分布面积约30000平方千米.。
繁殖方式
繁殖期在4月,雌蛙在早上3-4时产卵,卵产在缓流水内的石块上,呈团状,直径70-100毫米,每团含卵400-500粒,卵径2毫米。产后7-8天卵即可孵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8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两栖类)——无危(LC)。
桓仁林蛙属中国辽宁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种群现状
分布区域较狭窄,仅在一条沟中发现,其他地区尚未发现,属稀有种。
威胁因素
保护建议
主要价值
桓仁林蛙在形态、繁殖和遗传上的生物学特征比较特殊,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是“森林卫士”,有着重要的生态学意义,也是中国东北地区的经济蛙种,雌性蛙体和其输卵管干制成的蛤士蟆油均是名贵的中药材和传统的高级滋补品经济价值较高。
参考资料
Rana huanrensis.iucnredlist.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05 21:31
目录
概述
动物学史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