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蠹虫,
中药名。为沟胫天牛科
动物星天牛Anoplophora chinensis Forster.、天牛科动物桑天牛Apriona germari (Hope)或其近缘昆虫的幼虫。中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具有化瘀,止痛,止血,解毒之功效。常用于胸痹心痛,血瘀崩漏,瘀膜遮睛,痘疮毒盛不起,痈疽脓成难溃。
入药部位
幼虫。
性味
味苦,性温。
归经
归心、肝经。
功效
主治
用于胸痹心痛,血瘀崩漏,瘀膜遮睛,痘疮毒盛不起,痈疽脓成难溃。
相关配伍
1、治崩中漏下赤白:桑蝎烧灰,温酒服方寸匕,日二。(《千金方》)
2、治胎漏下血不止:桑木中蝎虫,烧末,酒服方寸匕,日二。(《普济方》)
3、治痘疮不发及痈疽不溃:桑蠹虫1~2条,捣,黄酒冲服。(《本草推陈》)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 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孕妇禁服。
炮制
一、采集加工
冬季于桑、柳、柑橘等树干中捕取,用酒醉死,晒干或烘干。
二、炮制方法
拣净杂质,和糯米入锅内同炒,至米焦黑为度,取出,筛去米,放凉。
形态特征
(1)星天牛:又名:柑橘星天牛、铁牯牛、钻心虫、盘根虫、红兜虫、缘根虫、蛤虫、钻木虫、水牛郎、花生牯牛、锯木虫、脚虫。全体黑色,有金属光泽。具有小白斑点。触角第3-11节的每节基部有淡蓝色毛环。前胸背板中瘤明显,两侧另有瘤状突起,侧刺突粗壮。鞘翅基部颗粒大小不等,鞘翅每侧约有20个小形白色毛斑,排成不整齐的5横行。
(2)桑天牛:又名:水天牛。体黑色,全身密被绒毛。雄虫触角超出体长2-3节,雌虫由仅较身体略长。额狭,复眼下叶大而横阔。前胸背板宽大于长,两侧中央具细尖刺突,前后横沟之产有不规则的横脊线。鞘翅中缝、侧缘及端缘通常有一条灰色窄边,其部有黑色瘤状颗粒,翅端的内外端角均呈刺状突起。足细长,被灰白色短毛腿节大,内侧有纵沟。
生长环境
活动于苹果、梨、樱桃、花红、柳、白杨、桑及榆树附近。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药材性状
呈长筒状而略扁,乳白色或淡黄色。嘴部颜色较深,黄褐色至黑褐色。胸部3节,前胸较膨大,无足。腹部10节,虫体外表常较粗糙,折断面为黄白色。以粗壮、干燥、完整者为佳。
相关论述
桑蠹虫始载于《名医别录》,《纲目》列入卷四十一虫部化生类。释名:桑蝎。据蛴螬与木蠹虫两项记载:“似蚕而在木中食木者为蝎,今朽木中蠹虫,通谓之蝎,莫知其主疗,惟桑树中者,近方用之。”按“似蚕而在木中食木者为蝎”的记述,蝎,当为天牛科动物之幼虫,为害桑树之天牛,则为本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