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科草原(Sangke grassland),位于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境内,距夏河县城西南13千米。桑科草原属于
青藏高原东北缘的草甸草原,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草原面积达70平方千米。
命名
据《安多政教史》记载,桑科草原曾是历史上藏族英雄
格萨尔王煨桑助阵的地方,也是他赛马称王登上王位之地,桑科草原的名字就是因为格萨尔王在这里煨桑而得名。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桑科草原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境内,距夏河县城西南13千米。桑科草原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草原面积达70平方千米。
地质
桑科草原处于秦岭—昆仑纬向构造带,在地质上属于西秦岭地槽中的一个分支—北秦岭海西褶皱带,形成于古代志留纪以前。在漫长的地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剧烈的构造运动,先后发育生成祁吕弧构造、秦岭纬向构造、河西系三大褶皱构造体系及一些特殊的断裂构造地带。
桑科草原属于南秦岭地层分区,第三系上新统,山麓相和河湖相堆积。主要岩性下部为灰黄、黄褐砖红色砾岩、含砾粗砂岩、粗砂岩、砂岩加粘土;中部为灰绿、黄褐及砖红色泥岩、粉砂岩、砂岩、粘土、砾岩、泥质砂岩夹石膏层;上部为砖红色泥岩粘土岩互层,夹石膏层及薄层灰岩,厚203~903米。与下伏所有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地貌
桑科草原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处于甘南高原和
黄土高原的过渡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部倾斜。桑科草原水草丰茂,呈现出一片草原地貌景观,是良好的天然牧场。
气候特点
桑科草原属寒冷湿润类型,高原大陆性气候特点比较明显。全年平均日照时数2200~2400小时,年均气温1.6℃,7月极端最高气温28.4℃,1月极端最低气温-29.8℃。≥0℃年有效积温1642℃,≥5℃年有效积温1282℃,≥10℃年有效积温693℃,昼夜温差大。多年平均降水400~800毫米,雨热同季,降水集中在牧草生长旺盛的7~9月。无绝对无霜期,植物生长期120~140天。
水文特征
桑科草原有
大夏河水从南到北徐徐流过,水草丰茂。大夏河古称“漓水”,藏语称“桑曲”,发源于甘肃省夏河县西南部甘青边界之大日合卡山,流经夏河县
桑科乡、
九甲乡、
拉卜楞镇、
达麦乡、王格尔塘乡、
麻当乡、
曲奥乡等6乡1镇,横贯夏河县城。一路汇集多哇河、咯河、央曲河、
清水河等支流后于
土门关处出境,流至
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莲花乡,汇入
刘家峡黄河水库。
大夏河干流总长176千米,过境长度为85.3千米,是夏河县境内最长的河流。据测,大夏河年平均径流量为3.12立方米,历年平均流量为9.89立方米/秒,历年实测最大流量40立方米/秒,最小1.66立方米/秒,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2.9万吨,年侵蚀模数为467吨/千米。大夏河集水面积为1692平方千米,流域面积达5409平方千米。大夏河上游自河源至桑科草地,约50千米,由于坡平谷广,水流缓慢。
生物多样性
由于桑科草原地处高寒,无霜期短,有效积温不足,所以农作物均属春性,且品种比较单一,以青稞为主。林木植物以乔木为主,柳桦、灌次之;药材植物既有藏医用药材,也有中医用药材,多属藏、中医统用,如甘草、麻黄草、冬虫夏草、雪莲、肉苁蓉、锁阳等;草本植物分别由湿生和早生草类组成,野生植物有73科709种。
桑科草原的野生动物资源较为丰富,但同时也存在着大量啮齿动物、食肉动物及禽畜寄生虫和农、林、草原害虫,对草原生境和人畜有一定的危害。
桑科草原的野生动物有152种,且多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如林麝、麋鹿、岩羊、雪豹、梅花鹿、雪鸡、猞猁、旱獭等。草原区人工放牧和管理的主要草食家禽及珍贵遗传资源共有26种,主要有牦牛、犏牛、藏系绵羊、甘加型羊、河曲马等。
重要景点
桑科古城遗址
桑科古城遗址位于夏河县桑科乡地仓村东南1.4千米,处于大夏河与大纳襄河交汇之北的三角台地上。城依地势而土石混筑,平面呈不规则多边形,分布于前、中、后三级台地,南北长142米,东西宽140米。面积约2万平方米。现存墙垣残长500余米,墙体夹棍版筑,基宽4米,残高4.5米,顶宽1.3米,夯层厚0.1~0.14米,部分在沟壑处的墙垣基础为石块砌成。城周有多处马面,城内建筑遗迹尚存。城外西山坡上筑有6座烽火台;城东150米处筑一小城,平面呈正方形,边长100米,均为夹棍版筑,为驻兵关卡,两城间有道相通。城址保存较好,对研究城建史、城建技术和十六国史有重要价值。
桑科湿地公园
桑科湿地公园位于夏河县
拉卜楞寺西南,海拔3055米。以山、水、草甸形成了的独特湿地风景。
开发与保护
旅游开发
桑科镇遵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进“生态立镇、文旅兴镇”。一方面致力于桑科草原的生态修复工作,整治各类环境问题,拆除违规搭建建筑;另一方面围绕“精品”旅游定位,以桑科小镇与桑科湿地为核心,在充分维护原始生态完整、传统风俗纯正以及人文自然和谐的前提下,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像旅游厕所、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乘马服务中心等都逐步完善。重点打造桑科天境高端野奢帐篷营地等一系列高端旅游项目,这些项目消费层次多样、产品体系完备、服务质量上乘,由此构建起生态旅游的基本框架,充分挖掘生态经济的潜力,实现从 “美丽生态”到“美丽经济”的转化。
桑科镇还重视为桑科草原的畜牧业融入旅游文化元素,深度挖掘畜牧文化、草原景色、藏式餐饮与民宿、民俗文化等特色资源,将自我提升与对外推广相结合,聚焦“体验式、沉浸式、观光式”休闲旅游来打造卖点,推行“文化+旅游”模式,精心规划涵盖“吃、住、行、游、购、娱”的消费业态。鼓励有专长的群众开发民俗体验、藏医养生、徒步穿越、乘马服务、营地宿营等畜牧旅游文化产品,这些产品兼具体验性、娱乐性与互动性,能让游客借助多种形式感受草原风情、品尝特色美食。其目标是将桑科草原的文化旅游业塑造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兴力量以及助力群众增收的利民产业,形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牧旅融合”的文旅产业格局。
环境保护
桑科草原是甘南州闻名中外的一张旅游名片,但近年受过牧的影响,大片草地出现退化和鼠害侵蚀,草原呈现病态表征。2020年,夏河县被列入国家林草局第一批退化草原人工种草生态修复试点项目县,共投资3000万元用于桑科镇达久滩和原军牧场54.79平方千米重度退化草原生态修复工作。
夏河县努力克服疫情影响,精心组织,保证了项目在2020年4月30日如期正式启动和正常开工。夏河县已完成鼠害防控33.33平方千米,占任务量的61%;机械施肥10平方千米,占任务量的100%;机械和人工种草32平方千米,占任务量的58.5%。同时制订提前出牧措施,加速退化草原植被的自然恢复。
种草修复已初见成效,前期补播的小幼苗已整齐地挺立在裸露的草地上,在阳光雨露和肥料的呵护下健康成长,将一片片新绿融入大草原的怀抱。密布的鼠丘下倾压的小草,通过项目整地减去重负,露头生长,恢复生机。退化草原得到大面积治理,植被盖度显著提高,桑科草原正在通过生态修复恢复往日的丰腴和秀美。
文化活动
香浪节
香浪节源于夏河拉卜楞,是流行在甘南藏区的一个民间的夏游节日,尤其在拉卜楞一带非常盛行。究其渊源,相传过去,寺僧每年在盛夏季节,外出自己采伐,因路途遥远,当日不能返回,选择依山傍水处露宿野营,多至数日,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演变为当地群众喜爱的传统节日。人们欢度香浪节,表达对大自然的恩赐深切的感激之情。
“香浪”是藏语采薪之意,因藏语称木柴为“香”,樵柴称“浪”,故名“香浪”。香浪节从夏河县流行并逐步扩展到甘南州各县区。成为居住在拉卜楞一带的农区或半农半牧区的一种群众性自发的游山活动。现在,它已演变为甘南州藏族群众共同的节日,因此每年到盛复农历六月,满山遍野都扎满了欢度香浪节的帐篷。
夏河县的香浪节在农历六月初六后开始,当地农牧民群众都会选择各自适合的时日以十天至二十天不同时间段欢度香浪节。在香浪节期间,当地农牧民群众会开展赛马、大象拔河、马背拨河、跑马、赤脚赛跑、摔跤、讲故事、打牌、“殷尕”(甩石)、跳绳、手球等娱乐活动,夜晚人们围着燃起的篝火跳锅庄舞,还有青年男女悄悄地聚在离帐篷稍远的草滩上对歌,表达对彼此纯真美好的爱意。
香浪节据说就是当年格萨尔赛马会的承袭,赛马的规则、骑手的年龄以及给夺冠者挂红披彩的祝贺方式都与《格萨尔王》里记载的一样。
2006年,香浪节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香巴拉赛马节
香巴拉赛马节是拉卜楞地区民间传统节日之一,每年七月十三桑科达久滩的香巴拉赛马会,已具规模,桑科滩远近闻名,是因有一美妙的传说,据说这是世界无敌至宝雄狮王格萨尔祭奠神灵的地方,也是他赛马称王登上王位的吉祥之地。为了纪念藏族传说中的英雄领袖格萨尔王,每年花草丰茂的七月十三日,桑科部落联盟要在夏季牧场达久滩举行香巴拉赛马会。
旅游信息
开放时间
桑科草原全天开放。
门票价格
桑科草原门票免费。
交通方式
从夏河县县城驾车约20分钟,即可到达桑科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