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河溪镇辖乡。在潮阳区境东部,毗邻西胪镇乌石村。潮揭公路(省道)经此,有桑田港,东临牛田洋。主要地貌以平原为主。属亚热带
海洋性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日照充分,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桑田,创乡于宋代,明、清时属竹山都,解放前设桑田镇,辖桑田三村、西胪镇的海田、后埔、乌石及半山区的内八乡。现属汕头市潮阳区河溪镇,桑田有中田、南田、西田三个村近3.7万人。解放前以讨海为生,改革开放后成为建筑之乡。
主要概况
桑田乡(SāngTián Xiāng)
名胜古迹有双忠古庙、天后宫、海棠寺、海棠观、同心善堂等。主要物产有赤蟹、鳗鲡、沙虾、姜薯等。
社区划分
中田村:大东门社、小东门社、大西门社、小西门社
西田村:屿东社、屿西社
南田村:下寨社(寨东片、寨西片、南兴片)
学校
中学
桑田中学创办于1986年,草创之初寄篱下于南田小学,1991年8月由桑田三村集资购买原西田小学校址供使用。共有教学楼一幢、教室9间,仅能开设6个教学班接纳300多名学生。2004年,河溪镇委镇政府把解决桑田片区群众入学难问题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决定易地建设桑田中学,并于当年动工建设。新学校占地面积56亩,总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建成办公楼1幢、教学楼3幢、科技楼1幢、图书馆1座、礼堂1座、教师宿舍2幢、250米跑道的运动场1个,以及相关的教育配套设备,工程总造价约2000万元。
桑田中学由镇委镇政府发动桑田籍企业家捐建,企业家林芬丁、林立泽、蔡壮钦、蔡兴耀、李淑波、黄辉龙、林振雄、林汉通、吴盛元、吴茂利、吴学雄、林汉坚、林建华、林喜文、许汉茂、莫斌、林衍龙等众乡亲纷纷响应,按图纸认建。 新校区于2008年6月部分交付使用至今,各项配套工程现已正式投入使用。
同时创办校刊《桑中月谈》双月刊,开设有教育教学、小荷初露、桑中吟台、乡土人文、师生书画、校园短波等栏目,反映学校的办学思路及办学成果,特别是挖掘乡土人文,对传播乡土文化,进行乡土教育起到推动作用。桑中吟台则通过发表诗词作品来熏陶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小学
南田小学、西田小学、中田小学。
文物古迹
双忠圣王宫
桑田双忠古庙建于宋熙宁(1068---1077)年间,祀张巡、许远二公。乡人称为“大老爷宫”或“大宫”。古庙背靠龟屿,面向大湖山。立于庙前,则可见大湖山诸峰叠嶂,崔巍兀立,貌若盘上叠柑,自古传谓“大吉来朝,地灵人杰”。
据清光绪甲申年《潮阳县志》载,宋熙宁年间,潮州府派军校钟英(潮阳人)带贡入朝,道经睢阳,入双忠庙斋拜,乞赐灵佑,夜梦得神告,后殿匮中有十二神像及一铜辊,赐予带回。钟英按梦中所指,果于庙内后殿匮中,得十二神像和一铜辊。当夜乘船而归,拂晓便听到岸上潮语声,甚为惊异。原来已到潮阳之门辟(今潮阳
关埠),遂上岸,于门辟山麓创“二圣宫”,再沿榕江南岸回潮阳东山,途经桑田,在屿脚蠔壳堆旁创“双忠古庙”。故有民谣曰:“一创二圣宫,二创蠔壳宫”。据清康熙四十六年《桑田双忠古庙记》载,“县道经于斯也,所经之时异香佳气缭绕山屿,露结双庙二字于石上,乡人异之,谓为双灵所凭依,因而塑像立庙购产赡祭”。“盖自此始,自是时和年登,民康物阜,凡有虔祷悉响应弗爽”。乡民还相传,创庙之时,朝有露结双庙于石上,晚有蚊结双庙于夜幕,皆谓双忠显灵也。
桑田龟屿,古为贼寇据点,常出没扰民,因忌惮古庙香火日旺,影响其立足,贼寇遂于康熙八年烧毁古庙。至康熙四十六年,乡里贤达俊彦力倡重建,历时半载而告竣。古庙聿新,鸟革翬飞。时县令彭象升赠匾额,古庙犹添光彩,并据乡民列名佥呈申诉,判强人所侵占庙产神业重归古庙,准示勒石以杜势占,以保神业。
南国春来早。桑田得改革开放之先机,农林与水产养殖并举,商贸同建筑施工俱兴。艰苦创业,勤劳致富,百业俱兴。公元一九八二年岁次壬戌在原址重修古庙,恢宏旧制,画廊雕栋,美轮美奂。越六载,岁次戊辰,适逢景和年丰,政通人和,值屿西而重开游神庙会之风俗,于正月初十、十一举行盛大文艺游行队伍伴圣驾巡游古寨。之后,七社轮值,规模年盛。又越十二载,年值屿西,首复正月十二走老爷旧例。是时也,万众一心,盛况空前,物阜民康,百业兴旺,呈现一派欣欣向荣之景象。
经有识之士多次向区文管部门申请,古庙于二00四年十二月被潮阳区批准为文物保护单位。乡民倍觉荣幸,奔走相告,推举成立“桑田双忠古庙文物保护管理处”及其董事会,并于二00五年岁次乙酉四月初九举行挂牌庆典,全乡上下,欢欣雀跃,载歌载舞,共庆喜乐,永沐神光。
盛世修文史,鉴史知兴替。国士无双,忠臣不贰,激励后昆,爱国爱乡。喜得山屿,钟灵毓秀,人才辈出,物华天宝,振我乡邦。
海棠观
海棠古观,原名屿脚庵,是潮阳最早全真派道教点,位于河溪桑田马鞍山南麓,始建于明末天启五年(1625年),由桑田乡人林朝傅倡建,谷饶乡岁贡,林登施祖谷二十五石作为本观香火之用,清初期间,为保护朝庭卫兵,受草寇烧毁。嘉庆十二年(1807)老道长日高重修,道光七年(1872)清庭仰释扬道,古观香火昌盛,日寇侵华后,乡村被毁,古观只存旧址,后由揭阳钱岗人黄宗惜道长护修,他受法于江祖师,并在罗浮山受戒,以医德感应万民,弘扬道法,供奉道祖太上老君;后由桑田乡人林志全道长(俗名林典明)暂住持该观;文革时期,神像全毁,古观作为山林场所,古碑文失散,古观破落不堪。
1992年,中国道协会长黄信阳、副秘书长袁志鸿到本观访问和指导,表示热心支持潮汕道教事业的发展。一九九四年五月份,由宗教部门颁发宗教活动场所许可证,海棠古观成为潮汕第一个道教开放点。古观原来只有三百平方米的破屋,四周怪石嶙峋,后经林道长一番独具匠心的设计和改造,现占地面积约六千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一万平方米。古观总体面积设计共分三进,前厅供奉“王灵官”即道教神明中的护法神,中座是“玉皇殿”,分户门用木雕漆金门、龙翔凤舞,殿内供奉一尊高为一丈零八寸的木雕漆金玉皇像,后座为“三清宝殿”,供奉原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二楼“大罗宝殿”供奉鸿钧老祖,三楼“瑶池天宫”,供奉瑶池金母,东西两侧分别为“菩提洞”、“斗姥阁”、“藏经阁”、静房和宿舍等,主体建筑为仿古水泥、木雕混合结构,别具一格。另古观素有双龙集观、企凤展翼、龟蛇相会、石钵沉香、双牛上山、水帘洞天、石镜明台、石狮朝观八大景点,隐藏于自然中,实而不华,令人叹为观止。古观现已是镇级文保单位,2000年被市文化部门评为文保先进单位。
同心善堂
创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原址在桑田南田村“新埔头”妈宫隔邻。由于宗旨正确,深得民众信赖,至1921年社友增至300余人。 文革时期堂址被拆除,改革开放后海内外善信捐资40余万元重新兴建,1991年11月竣工,堂宇总面积809平方米。
主要事迹有:1921~1924年,修埋骷骸数百余具;1931年农历5月初六,由揭阳开往汕头的“大兴”号电船200余人,驶至“狗吠头”遭风浪袭击而沉没,该堂即组织30名水手前往协助打捞尸体,后获“见义勇为”牌匾一块;1993年收骷300多具;1994~1998年修无主客尸8具,恢复以来每年救济40多户困难户共计大米2000余斤,现金2000余元,同时还开展施济乞丐、组织春节慰问、施茶等福利活动。
历史纪事
“余兼摄潮篆,有两邑地方之责。且群贼多系潮人,桑田出海,广澳劫夺,皆潮阳一县之事。”
——蓝鼎元撰《鹿洲全集》(上)P396,
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1月出版。
桑田处榕江出海口,传古时有龟屿浮于海,聚海贼,宋杨文广曾剿贼于此。屿山下建学校时曾挖出刀枪剑戟、马骨等物。
主要特产
膏蟹是蟹类中的佼佼者,因其腹部呈赤褐色,故又有人称为赤蟹。膏蟹以其腹中膏肥厚,味香可口,营养丰富,令人百食不厌,而远销国内外。
潮阳区河溪镇(桑田)有“膏蟹之乡”称誉。这里地处榕江出海口,有万亩广阔海滩,微生物和小鱼虾多,是膏蟹天然“牧场”和栖息之所。每逢涨潮,海蟹随水游至海滩觅食,退潮时,这些家伙乐不思归,却想找个低洼的地方当“安乐窝”,藏匿起来。河溪乡民了解它的这一特性,从清朝末年就开始用“踏窟捉蟹”的方法,即用特制木屐沿海滩踏出一排排脚印,海潮涨时蟹随水上来,退潮后捕蟹人用小网兜沿脚印一捞,便可捞上一只蟹来。捕捞到的海蟹,如果腹部呈赤褐色,便是蟹中珍品膏蟹,否则是稍逊一筹的肉蟹。捕捞到的蟹如在一斤左右是成蟹,可直接食用或上市,如果是幼蟹,则需放到人工特筑的蟹池里饲养三个月或一年之后方能捕捞上市。
膏蟹煮熟后膏似蛋黄,味香可口,又含有多种维生素和蛋白质,有破瘀消食之功能,是病后体弱者补品和受跌打伤者辅助疗食。
湿地示范
2001年,当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南中国海”项目协调处将汕头海岸湿地列为湿地国际示范区时,河溪桑田乡被列为示范点之一,具体示范内容为:水草湿地的恢复和保护;植被、鸟类资源调查与水质与土壤的环境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