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根结线虫病是由5种
根结线虫引起的、发生在
桑的病害。桑苗和桑树被害后根的正常生长机能受到阻碍,使根部形成大小不等的瘤状物,须根明显减少,很难再有新根生长,严重时根瘤连成念珠状,根部表皮破裂。致使病株地上部表现为近似缺肥状,病株短小,生长迟缓,叶小而薄且发黄,顶叶难开,严重时树势衰弱,芽叶枯萎,叶缘卷褶甚至干枯脱落,最后导致桑树整株死亡。
根结线虫属线形动物门、线虫纲、侧尾腺口亚纲、垫刃线虫目、异皮线虫科、根结线虫属。为害桑的根结线虫目前已知有5种,即花生根结线虫(学名:Meloidogyne arenaria Neal. Chitwood)、
北方根结线虫(学名:Meloidogyne hapla Chitwood.)、
南方根结线虫(学名:Meloidogyne incognita Chitwood.)、苹果根结线虫(学名:Meloidogyne mali Ito.)、
爪哇根结线虫(学名:Meloidogyne javanica Chitwood.)。在中国,广东、广西蚕区发生为害的是南方根结线虫,而在江苏、浙江或以北蚕区发生的多数为花生根结线虫。
根结线虫成虫雌雄异体。雌成虫长线形,无色透明,有弹性,表面有横纹,尾短而钝,末端椭圆。雌成虫梨形,头尖腹膨大,多埋藏在寄主组织内,大小为(0.44—1.59)毫米×(0.26—0.81)毫米。雄成虫线状,尾端稍圆,无色透明,大小为(1.0—1.5)毫米×(0.03—0.04)毫米。
桑树根系受到根结线虫侵染后,致根部组织过度生长,形成大小不等的瘤状物,小的似豆粒,大的如鸡蛋,外表呈不规则球状。根瘤初形成时呈黄白色,表面光滑,较坚实,剖开根瘤,肉眼可见半透明的乳白色粒状物,即雌线虫,后根瘤变为褐色至黑色而腐烂。该病造成植株地上部出现似缺肥或缺水症状,病株生长迟缓、变矮、枝条少且纤细,叶小而薄,顶叶难伸开,严重的叶色变黄,叶缘卷褶或干枯脱落,枝条干枯死亡。
病原以成虫、幼虫、卵在病根残体和病土中越冬。地温11.3℃时卵孵化,2龄后侵入桑根,形成根瘤。南方根结线虫在广东1年发生7代,每代为40—49天;花生根结线虫和北方根结线虫一般每年发生3—4代。各种线虫往往世代重叠,桑园一旦染病,难以消灭。根结线虫多分布在0—20厘米的土层中,特别是3—9厘米土层中的线虫数量最多,常以卵或⒉龄幼虫随植株残体遗留在土壤中或粪肥中越冬,翌年环境适宜时以2龄幼虫从嫩根侵入,繁殖为害。在日光温室中可终年为害。线虫可通过带虫土、苗或灌溉水传播。土温25—30℃、土壤湿度为40%—70%时线虫繁殖很快,易在土壤中大量积累,10℃以下停止活动,55℃时10分钟死亡。线虫在无寄主的条件下可存活1年。
该虫适宜活动温度范围为11.3—34℃,侵染适温20—25℃,适宜土壤湿度70%左右。雨水充足的温暖季节适宜其传播;生产上山坡地、丘陵地、沙质土发生较重;前作为麻类、烟草、瓜类、大豆等作物发病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