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园围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顺德区境内的水利工程,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第十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桑园围,又称“桑园围水利设施”,位于中国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九江镇,顺德区龙江镇,大围周长83.86千米,围内面积达265.4平方千米,为桑基鱼塘模式。
历史沿革
唐代中后期,部分中原人士为躲避战乱陆续南迁珠江三角洲。然而,珠江洪水频发,严重威胁村民居住和生产安全。
据《南海县志》记载:桑园围在北宋徽宗年间(1101—1125)始筑东、西堤,4年后再筑吉赞横基,分别分为沙头中塘围、龙江河澎围、桑园围、甘竹鸡分围。北宋徽宗崇宁、大观年间(1102—1110年),广南路宪张朝栋牵头治理,在西樵山下沿西江、北江筑堤防洪。
元代,对东西围加高培厚,高约3~4米。
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六月吉赞横基决。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九江堡乡绅陈博民请旨,率众筑坝甘竹滩,堵塞倒流港,连接西北两江防洪堤,桑园围雏形初显。永乐八年(1410年),李村基决。永乐十三年(1415年),七月李村基决、海舟基决。九堡助工修复。景泰元年(1450年),明代宗赐名九江乡为儒林乡。景泰三年(1452年),置顺德县。成化十八年(1482年),河清段西基崩。各堡助工修复。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海舟基决。各堡论粮助筑,始有论粮助筑之文。弘治元年(1488年),海舟基决,殃及沙头。各堡助工修复。嘉靖十四年(1535年),五月崩基。万历十四年(1586年),五月至七月西海基漫顶,吉赞基决。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西海基、吉赞基皆决。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五月沙头三江等墟皆溃。沙头堡基决,附近自行筑复。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四月至六月沙头三江等墟皆溃。万历四十年(1612年),夏,海舟基陷。大修,十堡计亩派筑。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甘竹堡人黄岐山以石固堤,重修鸡公围,乡民感激,称该段堤防为“黄公堤”。这是见诸文献桑园围最早以石修堤的记载。崇祯七年(1634年),六月大洋基决。崇祯十四年(1641年),五月至六月大水崩基。邑令朱公光熙揖俸赈施,传各堡合力筑复。朱公并请当事助工修复,明年复捐修镇涌堡南村各堤及各窦穴,民获宁宇。明末,桑园围形成了沿江有堤、河涌有围、围内有排灌沟渠的独具特色的基围灌排工程体系。平时通过闸窦调节围内外水量,进行农田排灌;汛期来临则关闭窦闸大门。
清顺治四年(1647年),六月初八日,吉赞横基隳裂二十余丈,各堡传锣筑复。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五月十九日大雷雨八昼夜,桑园围吉赞基(横基中段)决三十九丈,九月九日筑复。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夏大水,五月涨甚,吉赞基溃,基围多坏,五月初六日,西、北江潦齐发,自三水以下连决十九围。康熙四十年(1701年),五月大水,桑园围吉赞基溃,免被灾钱粮三分之一。雍正三年(1725年),四月大水,西江水溢,基围多溃,饥,龙山乡夏四月大水,基围多溃,饥,斗米百钱,清廷免征受灾田亩应纳钱粮三分之一。雍正五年(1727年),大中丞傅泰动用公款修筑海舟堡三丫基。三丫基采石修筑,为南海境内堤围用石修筑之始。乾隆八年(1743年),五月大水,桑园围吉赞基溃。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五月,吉赞横基决三十余丈,西潦溃堤,基围决坏,淹荡田禾、塘鱼,房屋倒塌无数,六月始退。乾隆五十年(1785年),设九江厅,分治九江、沙头、大同、河清、镇涌5堡,由主簿直接掌管,九江厅改称为主簿。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桑园一围,地连两邑,堡分十四,烟火万家,东、西两堤,长亘百余里,贡赋五千有余,为广属中基围最大之区。”每逢大旱之年,周边许多地方农田无法适时耕作,“而围民早已得水灌溉,翻犁播种,踊跃春耕。”桑园围因大水决口二十二处。顺德绅士、翰林院编修温汝适提出必须联合南海十一堡、顺德三堡共同出资修筑。18世纪末,桑园围已成为中国古代最大的基围水利工程。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至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桑园围通修的费用主要向全围内各商家民户摊派。考虑到民力所限,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温汝适上疏两广总督请求成立筹备桑园围修筑基金。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时任两广总督阮元奏准岁修专款,获得无息国库银八万两贷给商户,每年生息九千六百两,以五千两还本,四千六百两用作修堤费,债务还清后,其利息全部作修堤费用。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广州十三行行商伍、卢两家捐银七万两,改建围内险段为石堤。同年,编修桑园围《己卯岁修志》。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起,每逢全围大修,桑园围总局对财政的预算、结算、报销形成了一定的程序。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编修桑园围《庚辰捐修志》。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桑园围内的的吉赞横基、三丫基、禾叉基等处险要堤段改筑石堤“一千九百余丈”。七千余丈的土堤也在临水面加砌石护坡。道光十三年(1833年),编修桑园围《癸巳岁修志》。道光十四年(1834年),桑园围管理补充章程,经广州知府核定颁布。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编修桑园围《甲辰岁修志》。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编修桑园围《己酉岁修志》。咸丰三年(1853年),编修桑园围《癸丑岁修志》。同治六年(1867年),编修桑园围《丁卯岁修志》。同治九年(1870年),南海人卢维球总辑集刻成《桑园围总志》。同年,在南海河神庙内立《桑园围全图碑》,所绘制桑园围图系采用西方绘图技术绘制的第一幅水利专题图。现存于佛山市南海区博物馆新馆。光绪九年(1883年),《九江儒林乡志》21卷刻本刊行。光绪十二年(1886年),桑园围制定了《救基章程》。光绪十五年(1889年),由南海镇涌堡举人何如铨负责编纂的《重辑桑园围志》刊刻。光绪二十年(1894年),近代民族工业创始人、桑园围简村人陈启沅捐资修建吉水窦。光绪年间,桑园围堤总长11000余丈,围内筑有窦闸51处,围内田地“一千数百顷”,是珠江三角洲最大的基围水利工程。文献记载桑园围“周环百有余里,围内居民数十万户,农桑田地一千数百顷”,被誉为“粤东粮命最大之区”“近省第一沃壤”“广属中基围最大之区”。
民国初期,桑园围顺德县龙江段加高并联围。民国三年(1914),桑园围西基茅岗苏段决堤,水深七八尺,民房浸至木楼底,民间称“甲寅大水”。民国四年(1915年),7月上旬,多大雨,西北江同涨,出现历史最高水位。桑园围崩决,水深1丈2尺,含东基上沙太师祠前堤段,史称“乙卯水灾”,洪水淹没门楣。同年,桑园围通修,全围加高三尺。民国九年(1920年),全围议定了《传锣抢救简章》。民国十三年(1924年),桑园围增建歌滘、龙江、狮颔口三座水闸后,成为一条较完整的园围。民国十四年(1925年)至民国十五年(1926年),在南海、顺德两地极力主张下,先后修成了狮颔口、龙江和歌滘水闸,这三座水闸采用采用新型的钢及混凝土材料,改变了以前那种堤外防大洪水、堤内防小洪水的状况,桑园围至此成为一条闭合的、人工控制的堤围。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何炳堃任总纂刊印《续桑园围志》。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顺德县设围董联合会,各地堤围设围董会。民国37年(1948年),实施沿江主要堤围堤顶宽3米,外、内坡比1:2(即横2米,高1米);内河基围依照大汛水位加高1米,堤顶宽2米。1949年,西江下游出现50年一遇洪水,樵北围溃决多处。
1951年,南顺桑园围管理处成立。20世纪50年代官山水闸修建后,桑园围与樵北大围联成一体,合称为樵桑联围。经过联围、培堤、整治险工等措施,桑园围区域整体防洪标准由原来不足10年一遇提高至50年一遇。20世纪90年代初,桑园围内灌溉农田仍有20多万亩,人口21万人。1998年6月29日,特大洪水来袭,樵桑联围水闸崩决。南海、顺德数万军民以桑园围吉赞横基和东基作第二道防线,保住了围内人民生命财产安全。2008—2009年,为提高官山涌吉赞堤段排涝能力,在吉赞堤段吉赞窦原址上建成了吉赞电排站。目前尚存6.2万亩。尽管如此,桑园围历史与现实价值却不容小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桑园围位于珠江流域珠江三角洲中上部、广东省中南部,北接樵北大围,南隔甘竹溪与顺德区齐杏联围相望,西临西江干流,东以官山涌和顺德水道为界。桑园围周长83.86千米,围内土地面积265.4平方千米,行政区包括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和西樵镇的大部,以及顺德区龙江镇全部和勒流镇勒北村的一部分。
地质地貌
桑园围属平原水网地区,地势平坦,河涌交错。北部、中部及南部有少量台地和山丘,如西樵山、锦屏山和龙山等。其中,西樵山最高海拔344米,是桑园围地势最高的地方;台地海拔多在20~30米之间。其余大部分是沉积物组成的冲积平原,高程大多在5米以下。
在平原沉积物中,有𧒽和蚝的发现,如九江圩的西江堤后地表2米多深沙层和下部黑色淤泥层的分界处有半咸淡水生文蛤,用14C测得年代为5865±95年;在九江龙船洲地下3米深处有牡蛎,用14C测定年代为6985±105年。围内地面以下2~3米处存在厚达2米的沉柴或泥炭土层,是这一带曾经为古沼泽洼地的沉积物证。由此可见桑园围在石器时代已经形成沼泽平原,且已有浅水海湾存在。丘陵台地是桑园围堤修建的基础,如飞鹅岭丘陵台地区向东南沿西江正干延伸,直至东南部的九江丘陵台地区和牛山丘陵区,是桑园围西堤修建的基础。因此,桑园围大围是利用分布在三角洲平原上的山丘和台地,顺河岸水势筑堤护田而逐渐形成的大型堤围区域。
气温气候
桑园围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降水丰沛。根据气象部门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气温为21.9℃,多年平均无霜期南海区为346天,多年平均年日照时数南海区1808小时以上。另据南海气象局资料,多年平均年降雨量1620毫米,但降水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主要集中在雨季(4—9月),约占全年的80%。据1964—2005年共42年的实测年最大24h暴雨系列资料统计,年最大24h暴雨均值为127毫米,最大日降雨量为280毫米(1999年8月23日)。
在每年的5—11月间,桑园围全区均可能受热带气旋影响,尤以7—9月最频繁,占全年的70%以上。据1950—2005年56年的资料统计,在广东、广西和海南沿海登陆的热带气旋共294次,其中对佛山市有不同程度影响和破坏的台风共91次,平均每年1.6次,约占华南沿海登陆气旋次数的31%。热带气旋风向以东风和东北风较多,热带气旋发生时,往往带来暴雨和暴潮。
水文水系
桑园围区域外围天然径流主要来自西、北江。据实测资料统计,径流的年际变化较大,三水站多年平均年径流量450.8亿立方米,丰水年最大年径流量932.7亿立方米、平均流量296立方米/秒(1997年),枯水年最小径流量94.7亿立方米、平均流量300立方米/秒(1963年),丰枯比为9.87;马口站多年平均年径流量2322亿立方米,丰水年最大年径流量3154亿立方米、平均流量10000立方米/秒(1973年),枯水年年最小径流量1210亿立方米、平均流量3840立方米/秒(1963年),丰枯比为2.60。洪水特性方面,桑园围东面是顺德水道(北江干流),西面是西江。西江洪水峰高量大、历时长、涨落较缓慢,洪水过程多呈多峰型或肥单峰型。北江洪水峰型尖瘦,量小、历时短、涨落较快,以单峰和双峰过程为多。西北江洪水经思贤滘调节后,以下河段控制站三水、马口站的洪峰峰型和过程具有相似于西江而略带北江洪水的特征。三水站实测最大洪峰流量16200立方米/秒(1994年6月19日和1998年6月26日),马口站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5800立方米/秒(2005年6月24日)。
桑园围地处珠江三角洲腹部,水流受下游珠江河口潮汐的影响,洪水期径流强大,北江潮区界在稔海—三善滘,潮流界下移至万顷沙西附近。枯水期径流锐减,潮汐影响力增强,潮区界上移,北江潮区界移在芦苞—马房之间,潮流界移至西南闸附近。西江潮区界可达德庆县,潮流而上可达高要市的三榕峡口。潮位过程线的形状呈不对称正弦曲线,涨潮历时短,落潮历时长。枯季涨潮历时比洪季长,而落潮历时则相反,这与径流季节性变化的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
桑园围地处珠江三角洲中部网河区。西、北江环绕围外,围内河流纵横交错,形成水网,围外主要河流有西江干流、北江干流顺德水道、甘竹溪等。西江是珠江的主干流,发源于云南省沾益县马雄山东麓,在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思贤滘与北江汇合后进入三角洲网河区,最后经广东省珠海市的磨刀门注入南海,干流长2075千米,平均坡降0.58‰,流域面积35.3万平方千米。其中在桑园围南海区境内长30.5千米,河面宽约1000~4500米;在顺德区境内长12.6千米,河面宽约700~2000米。
北江是珠江流域的第二大水系,发源于江西省信丰县油山东麓。自江西省流入广东省南雄市境后称浈江,至韶关市武水汇入后始称北江,南流至佛山市三水区思贤滘与西江干流相通后,进入珠江三角洲网河区,主流由沙湾河道注入狮子洋经虎门出南海。从发源地至三水市思贤滘,北江干流全长468千米,总落差305米,河道平均比降为0.26%。其中在桑园围南海区境内长约20千米,大部分是沙质河床,河面宽约600~1200米;在顺德区境内长约10千米,河面宽约250~800米。
甘竹溪是沟通西江干流水道与北江干流水道的河道,起点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甘竹滩口,终于顺德水道的三槽口,河长14.6千米,河面宽100~300米。水量主要来自西江,占西江马口水文站流量的9%,故以西过北为主,且受南海潮汐影响,每天两次涨潮和两次落潮。1974年甘竹滩发电站建成后,河水常从三槽口流向顺德支流,出现负流现象。
桑园围内河涌水系共有279条,总长度742.62千米。其中主干河涌22条,总长度138.13千米。
工程体系
围堤
桑园围周长83.86千米,围堤工程全长64.84千米,包括吉赞横基、西江堤、北江堤和甘竹溪堤,主要抵御西、北两江洪水及涌潮洪水的威胁。其中西江堤和甘竹溪北堤西段统称为“西基”或“西堤”,自西樵镇河岗村西樵、白坭交界处至顺德区龙江镇西安亭,长42.95千米;北江堤和甘竹溪北堤东段统称为“东基”或“东堤”,自西樵镇西樵大桥底至顺德区龙江镇西安亭,长19.89千米。
河涌水系
桑园围内河涌水系纵横,构成完善的灌排渠系及水运网络,主要负责围内灌溉输水和排涝。不完全统计,围内具有历史信息的河涌水系共有61条,总长度288.5千米。其中主干河涌16条,总长度81.2千米。历史上较为著名的有九江大涌、九曲涌、龙山大涌、龙江大涌等。此外,桑园围内一些古村落历史悠久,村内古河涌在灌排、水运、维系人居环境和良好生态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闸窦
闸窦是桑园围内的控制工程,具有引水、排水、挡潮、通航等功能。桑园围内的闸窦大多是涵闸。有的窦闸“人”字形闸门能够根据围内外、上下游水情自行启闭,内涝水位高时自动开启进行排水,外潮或洪水水位高时自动闭合挡潮。有些窦闸上还刻有水则,对水位进行定量控制。少量窦闸还有闭闸期间民船通过的筏道。《浮生六记》中形象描述了桑园围灌溉机理:“引至园田成熟处,每一字号圈筑高堤,以防潮汛。堤中通有水窦,用闸启闭,旱则长潮时启闸灌之,潦则落潮时开闸泄之。”桑园围内有各类古闸窦63处,包括:佛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分别为吉水窦、下北石塘闸、龙江新闸;南海区不可移动文物3处,分别为龙涌闸、下东双涌口窦闸、民乐窦;顺德区不可移动文物2处,分别为炮台涌闸、吴涌水闸,其中,保存完好的窦闸30座,遗址尚存的古闸窦14座,封堵窦闸9座,原址重建窦闸10座。
吉水窦位于南海区西樵镇西樵村吉水涌上,始建于明代(一说始建于宋代徽宗年间),清光绪甲午年(1894年),民族企业家陈启沅捐资重修。吉水窦的结构采用中国石拱桥的建筑原理,重修至今仍坚固如初。主体保存基本完整,结构相对稳定。窦面已成为公路。吉水窦对研究桑园围水利发展与古窦闸的建筑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下北石塘闸位于南海区九江镇下北社区石塘村。始建年代不详,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重建。坐西北向东南。方形花岗岩石窦闸,长8米,阔4米,高3.5米。双闸单门窦闸。木门已破烂,双闸闸槽清晰可见。窦闸东南侧面石上分两行横书阴刻“石塘闸”“光绪拾五年重建”。上置大石板为栏板。石塘闸兼具桥梁功能,主体保存基本完整,部分结构破损。
龙江新闸位于顺德区龙江镇龙江社区的龙江大涌上,兴建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闸南北走向,跨越东海水道,四闸墩三航道一拉槽,旁有埠头。全闸长约22米,墩宽约13米,建筑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闸墩由花岗岩构筑,中间桥墩的两端均置三角形、圆形分水尖。墩上阴刻“水则”字样。中间桥身呈拱形,两肩开两个拱形小孔以分流异涨河水并减轻结构自重。新闸采用了俗称“红毛泥”的水泥、人力卷扬机、工字铁等,安全系数较大。龙江新闸是当时南顺桑园围中航道较宽、规模较大、比较完整的水闸。龙江新闸基本保存原有的结构和建筑规模。闸墩用花岗岩构造,保存完好,两边的花岗岩石梯也基本保存原貌。
文物遗存
水利管理建筑
根据同治《南海县志》记载,乾隆六十年(1795年),桑园围绅民在海舟堡李村上墟(今西樵镇麦村)建河神庙,是全围祈求消除水患、保佑太平的祭祀中心,同时具有全围水利管理和组织的集庙议事功能。目前仅存遗址。河神庙附近的文澜书院是全围士绅代表议事的地方,原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砖石结构,存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
水神崇拜建筑
桑园围的水神崇拜建筑主要有洪圣庙(祀南海昭明龙王)、北帝庙、天后庙(或天妃庙,祀海神)、龙母庙等。其他也有与各种神佛合祀的,如三圣宫、三界庙、三官庙、三元宫,是祭祀天、地、水三大帝的。初步统计,桑园围内现存各地的水神庙宇共有65处,包括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西樵山蟠龙洞龙母庙)和1处区不可移动文物(简村北帝庙)。其中:洪圣庙8处,北帝庙33处,天后庙14处,龙母庙9处;治水人物陈博民公庙1处。
龙母庙位于南海区西樵山蟠龙洞内。建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984年、1999年、2004年维修。坐东向西。建筑面积约404平方米,为砖木结构、硬山顶、绿釉花卉勾头、滴水剪边,檐口饰木雕花草图案。门联为:“龙性真诚威灵四海,母恩广大德被群黎。”供奉龙母。主体保存基本完整,经修缮结构稳定。庙前加建水泥亭等。
水利碑刻
根据实际调查,桑园围内现存与水利相关的碑刻18通,分列如下:
此外,桑园围内存洪水题刻4处。一处位于顺德区龙江镇官田村,为民国四年(1915年)水灾的内河水位题刻,上刻“乙卯年水则”,距地面约2米,刻深约2毫米。一处位于九江镇烟桥村烟桥正道门楼上,分别刻有民国三年(1914年)和民国四年(1915年)年两年的洪水题刻。其中,民国三年(1914年)洪水题刻位于距离地面近3米的砖壁上,分别刻于门楼左右两侧,左侧为“甲寅水灾”“初三日”,右侧为“民国三年”“闰五月”;民国四年(1915年)洪水题刻刻于门楣右侧的壁画中,刻有“乙卯六月初一日”。
古桥
桑园围内古桥众多,各种古桥依河涌而建,是古河涌水系的历史见证。桑园围有古桥32座,其中宋代古桥2座,明代古桥12座,清代古桥19座,民国古桥4座。此外,有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为龙江镇的贞女桥;佛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为探花桥、三元桥、旺岗跃龙桥;区不可移动文物5处,为南海区九江镇的沙嘴石桥、西樵镇的儒溪拱桥,以及顺德区龙江镇的见龙桥、大陈涌桥、小陈涌桥。
贞女桥,又名“老女桥”,位于佛山市顺德区龙江镇世埠居委会长路村,始建于宋嘉定四年至八年(1211—1215年),由贞女吴妙静捐建,是桑园围最古老的桥梁。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广东督学张希举于贞女桥上建“贞女遗芳”牌坊。桥梁东西走向,跨越白鹤滩,宽3.5米,长49.6米。原为五孔石梁桥,现存一个桥孔、三段桥面和部分引桥。桥墩由红砂岩石砌筑。桥面杂有青石、咸水石、麻石等石料。牌坊坐东向西,两柱单间冲天式。宽2.5米,高5.2米,鸭屎石质,额枋阳刻“贞女遗芳”行隶大字。石柱由高大、素面的抱鼓59石夹护,柱上有明代学者湛甘泉题字,柱头雕有云纹。是顺德现存文献记录中最早的五孔石梁桥,有重要价值。
探花桥位于南海区九江镇下西村大伸涌口。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陈子壮中探花后,往九江下西村探望其外祖父朱让时所建。清嘉庆五年(1800年)拆除原木桥重建为石板拱桥,1994年九江镇政府及下西村委会集资重修。桥呈西北东南走向。桥为平铺花岗石板桥,并筑有护栏,长11.3米,宽1.85米,高2米。桥的两边设有望柱、栏板,桥栏中间刻有“探花桥”三字。该桥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科学价值。目前探花桥整体结构保存较好。桥墩下部仍保存明代风格,上部为清代重修后保留。
三元桥位于九江镇儒林社区船栏街侧,横跨九曲涌,石砌拱桥。始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因桥旁建有三元庙而得名。呈东西向跨涌。花岗岩石壁单拱桥,长17.67米,宽2.44米,高2.3米。有栏板和柱,中间栏板刻有“三元桥”三字。该桥对研究清代水乡桥梁建筑具有一定历史和科学价值。目前形制结构基本完好。部分栏板1996年维修。
历史文化
名字由来
桑园围,顾名思义,历史上因大片种植植桑树而得名。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崇祯《南海县志》中首次出现了“桑园围”名称。该志卷二《政事志》“大修各基窦防水”记载:“去夏潦决各围,知县朱光熙捐俸躬赈,至是复捐赀给各基,总率众修复大栅围、……镇涌堡、南村、桑园围各基二千二百一十余。”
水利专志
桑园围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开始有专志,并形成了由桑园围总局局董于历次大修完毕之后作志的传统,至民国年间为止。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首次修志,建构了桑园围的历史,开始把南海、顺德多处堤围纳入桑园围的名义下进行叙述,各处基围的开发史就成为桑园围的修建史。流传下来的三部志书分别是:清同治九年(1870年)《桑园围总志》、清光绪十五年(1895年)《重辑桑园围志》、1932年《续桑园围志》。
科研成果
1991年12月4日至6日,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广东省水利学会和珠江志编纂委员会在广东省南海县联合召开了“纪念桑园围建围880周年暨珠江三角洲水利史学术讨论会”,并于会后出版了论文集。
文物价值
历史价值
桑园围灌溉工程遗产的历史价值,突出体现在其在珠三角灌溉农业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其独特的基围水利发展模式。桑园围作为灌溉工程遗产,它见证了珠三角地区农业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见证了唐宋以来中国东部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过程,见证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科技发展和水利管理的发展脉络,历史价值十分突出分。
桑园围的开发进程,伴随着中国东部经济区的拓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见证了珠三角地区农业开发的历程,见证了佛山地区社会文化发展的过程。其完备的工程体系和宏大的工程规模在历史上长期处于领先水平,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岭南水乡地区标志性的文化符号。
文化价值
桑园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衍生了独具特色的水利文化,具有典型意义的水神崇拜与祭祀文化与水利工程管理紧密结合,官督民办的管理模式留下中国传统水利管理的深刻文化烙印。桑园围内划龙舟等独具区域特色的水事民俗流传至今,传统的桑基鱼塘、悠久的古村古镇、辈出的历史名人都成为桑园围遗产文化的一部分。
水利科技
桑园围是一项独创性圩垸水利系统工程,它巧妙地利用了珠三角地势低洼、河涌众多的生态特点,重点构筑堤坝、窦闸、水塘、沟渠。部分窦闸使用‘人’字形木闸门,能够根据围内外、上下游水情调节,内涝水位高时自动开启,进行排水,外潮或洪水水位高时自动闭合挡潮,十分科学。
桑园围的科技价值主要体现在:科学的工程体系规划,因地制宜利用地形修建围堤,用最少的工程量实现防洪挡潮功能,围内水系纵横、窦闸林立,科学的规划使桑园围能够利用两江水位差实现自流引水排涝,因此实现比一般圩境更频繁的水量交换和水环境效应;完备的基围灌溉工程体系,包括基围、河涌水系、窦闸控制工程、调蓄湖塘、农田与桑基鱼塘,构成有机整体,共同实现防洪、灌溉、挡潮、排涝、水运等功能,为二百多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农业生产和人类生存生活提供基本的安全和生产保障;各窦闸上普遍运用的水则,成为围内水量调控的定量依据,体现了历史时期水利管理与运营的较高水平;典型的窦闸人字形木闸门,能够在内涝时自动开启排水、涌潮时自动闭合挡潮,实现自动蓄泄调控的功能,用最小的管理成本实现水利效益;官督民办、完备的管理制度是保障桑园围水利工程持续运营九百多年的基本条件之一,桑园围的管理制度从官方到民间、从机构组织到规章制度、从岁修制度到经费筹措、从防汛抢险到监督惩罚等方面构成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充分体现了传统水利管理的特点。桑园围水利志书、规章、碑刻等水利档案保存完整,它们是其科技价值的重要载体。
工程管理
考虑堤线较长,桑园围采用官督民修、基围整体统管与分段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吉赞横基一直由全围通修管理,东、西堤段则实行“各堡分段经管”与“通围酌量帮筑”相结合的办法,具体由各基主业户负责管理。乾隆年间桑园围总局成立后,逐渐加强政府的监管职能。嘉庆和道光年间,桑园围先后颁布了三次管理章程,并最终由广州知府核定,明确提出“分段经营,所以专责成而勤岁修”,强调堤围管理必须厉行分段负责的制度。这些章程直至现在仍具有借鉴意义,成为今天桑园围各种管理制度的重要历史渊源。
生态景观
桑园围灌溉工程遗产的生态价值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桑基鱼塘生态农业提供支撑;二是与围内古村落布局和建筑有机融合,为安全、良好的人居环境提供保障。
桑园围是珠江三角洲平原特有的水利工程类型,它所衍生的桑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具有鲜明特色的农业生态系统,。桑园围属于网河地区,围内河涌纵横密布,地势低洼,洪潮灾害给围内农业土地河流挟带而来的泥沙虽然可以通过潮灾害得以减轻,但许多河汊相继堵塞。上游河流挟带而来的泥沙虽然可以通过倒流港进入堤围内沉积,使低洼的土地有所加高,但沉积量小,有些洼地比堤外水位还要低,若遇暴雨或长时间大雨,堤内积水不易宣泄,极易造成内涝。明代以来,随着人口增加,人们把低洼积水地挖深扩筑为塘,将泥土覆盖在塘的周围堆砌成基,或结合筑堤取土,将洼坑深挖为塘,既有利于洪潮灾害的防治,又扩大了农业生产。因此,桑基鱼塘是当地人民在与洪、涝、潮等灾害长期斗争的实践中,通过筑堤围垦、修建窦闸、开发与改造洼地和河滩地,因地制宜地充分利用水土资源,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农业生态系统。由于九江地形特殊,子围众多,桑基鱼塘最早在九江出现。清代,随着珠江三角洲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桑园围内子围的修筑,桑基鱼塘农业生产规模日益扩大。
桑园围古水利工程体系与围内古村落的有机融合是桑园围生态价值的又一重要体现。目前桑园围内有中国传统村落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处,即西樵镇松塘村和九江镇烟桥村,广东省古村落和广东历史文化名村2处,即西樵镇村头村和简村。这些古村落整体格局与围内河涌水系融为一体,体现了水利工程对乡村美好环境的营造和提升。如烟桥村全村地势低洼,村落四面环水,三面是竹林,村前河道曾有南北两座水闸,河涌、竹林、水闸,以及村内南北大道上的炮楼,合成一个严密的“保护圈”,护卫着村庄的平安。历史上九江多次发大水,流来的杂物被竹林阻隔,极大减轻水灾损失。河涌和竹林被人们称为“护村河涌”“护村竹林”。与烟桥村不同,村头村位于岗地,人们借助岗地修筑堤围,依河岸砌筑高岸基,来保障村落不受水淹。简村的环村水系成“日”字形分布,河道最宽处近20米。近代民族工业创始人陈启沅是简村人,因而该村蚕桑业一度兴盛,环村河涌沿岸修建了众多水埠。初步统计,不足1.5千米的历史河段内,就有58处埠头。桑园围古水利工程与古村落完美结合,充分体现了桑园围是典型的生态工程,是可持续利用工程的典范。
文物保护
整体保护
2019年,广东省水利厅和佛山市政府决定启动桑园围申报世界灌溉遗产工程工作,并委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开展前期基础研究。
2020年1月,中国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正式公布佛山桑园围入选2020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遗产4个国内候选工程之一。同年1月19日,广东佛山基塘农业系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列为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同年5月,佛山市政府召开推进桑园围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工作会议,研究推进桑园围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工作。同年5月,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第一批广东省历史文化游径,佛山桑园围历史文化游径名列其中。该条历史文化游径包括:松塘村—民乐窦—吉水窦—西樵山—烟桥何氏大宗祠—下北石塘闸—探花桥—九江吴家大院。为保障申遗工作推进,6月,成立由市长任组长的桑园围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和推动桑园围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工作。12月8日,桑园围被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在第71届国际执行理事会线上会议上宣布入选第七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2021年10月,佛山市正式印发《佛山桑园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2020-2035年)》,提出按照“系统规划、功能优先、科学保护、合理利用”的总体原则,统筹推进灌溉工程遗产水利功能持续发挥和遗产资源保护、利用、发展。
2022年3月29日,桑园围水脉规划在南海西樵发布。同年7月23日,桑园围水利设施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入第十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局部保护
2002年7月17日,贞女桥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吉水窦被列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顺德区龙江镇入选广东省第二批历史文化名镇。
2010年,西樵镇松塘村入选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录。
2012年,西樵镇松塘村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2014年,南海区西樵镇入选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录。
2015年,九江镇烟桥村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西樵镇百西村头村、简村入选广东省古村落名录。
2016年6月,下东双涌口窦闸列入第四批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旅游信息
可自驾到达桑园围。
参考资料
岭南的水利传奇!人民日报大篇幅报道佛山桑园围.佛山市南海区委宣传部(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02 15:30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