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桑(拼音:sāng)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初文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枝繁叶茂的桑树,本义即桑科植物桑树。也指桑叶。引申指采桑。又指种桑养蚕。植桑养蚕是中国传统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桑”常并提,指种植和纺织。
文字溯源
象形字,甲骨文(图1)描画的就是一棵树。上有树冠,下有树根,树叶长得很茂盛,表示这就是桑树。在战国文字中,两侧的枝叶与树形脱离,上部似“芔”形(图2)。在小篆中,枝叶已完全与树形脱离。许慎《说文解字》认为小篆的“桑”字是个会意字,它由三个“又”字和一个“木”字组成。三个“又”字重叠在一起为“叒”,读ruò,像桑树叶子重叠的形状。下面的“木”字表示树木。也有人认为,这三个“又”字不是表示重重叠叠的桑叶,而是表示许多手在摘桑叶。因为古代的“又”字表示手,在这表示桑树叶可以养蚕,桑叶必须用手去摘。秦代《睡虎地秦简》的文字中,将“叒”笔画拉直,写作桒(图3、4);“桑”是由小篆字形楷化而来的。现代采用“桑”为规范字体,“桒”则为异体字。
桑本义指桑树,为一种落叶乔木。中国是栽桑养蚕最早的国家。甲骨文的“桑”字说明至少在殷商时期人们已经开始植桑养蚕。周朝时,桑树的种植已经非常普遍。《诗经》中有很多篇章都提到桑。如《魏风·十亩之间》写道:“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闲闲,男女往来的样子。泄泄,形容人数众多。意思是采桑的人很多。
桑树最重要的用途是饲蚕,饲蚕用的是桑叶。最重要的部分当然能代表全体,故桑又指桑叶。《诗经·卫风·氓》:“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乐府诗《陌上桑》“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汉代王充《论衡·商虫》:“夫虫食谷,自有止期;犹蚕食桑,自有足时也。”这些桑字都指桑叶。
种桑在古代是很重要的农事活动,往往以农桑、耕桑代指农业。如“农桑”指种植和纺织,“桑麻”代指农家生活。成语“沧海桑田”原出晋葛洪《神仙传·王远》:“麻姑自说,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桑田”代指丰腴的土地。后以沧桑之变,喻指世事的巨大变化。
详细释义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六】【叒部】息郎切(sāng)
蚕所食叶木。从叒、木①。
【注释】①叒木:张文虎《舒艺室随笔》:“叒本象叶重沓之貌。桑以叶重,枚从叒,象形。”
说文解字注
“蚕所食叶木。从叒、木”注:榑桑者,桑之长也,故字从叒。桑不入木部而传于叒者,所贵者也。息郎切。十部。
广韵
息郎切,平唐心 ‖桑声阳部(sāng)
桑,木名。《史记》曰:“齐鲁千亩桑麻,其人与千户侯等。”又姓,秦大夫子桑之后。汉有御史大夫桑弘羊。息郎切。六。
康熙字典
【辰集中】【木部】 桑;部外笔画:6
古文:𣕐、𠭌
《唐韵》息郎切。《集韵》《韵会》《正韵》苏郎切,并颡平声。《说文》:蚕食叶。徐曰:叒音若。日初出东方汤谷所登榑桑叒木也。蚕所食神叶,故加木叒下以别之。《典术》:桑箕,星之精。《诗·豳风》注疏:爰求柔桑,穉桑也。猗彼女桑,荑桑也。蚕月条桑,枝落采其叶也。《礼·月令》:季春之月,命野虞毋伐桑柘。注:爱蚕食也。《史记·货殖传》:齐鲁千亩桑麻,其人与千户侯等。
又《周礼·夏官·司爟》:变国火以救时疾。注:夏取桑柘之火。
又檿桑,山桑也,丝中琴瑟弦。《书·禹贡》:厥篚檿丝。
又其材中弓榦。《周礼·冬官考工记·弓人》:取榦之道,柘为上,檿桑次之。
又台桑,地名。启所生处。《楚辞·天问》:焉得嵞山氏女,而通之于台桑。
又空桑,山名。《吕氏春秋》:伊尹生于空桑。
又桑林,乐名。《左传·襄十年》:宋公享鲁侯于楚丘,请以桑林。
又桑扈,鸟名。《左传·昭十七年》:九扈为九农正。注:桑扈,窃脂。
又姓。《姓苑》:秦大夫子桑之后,汉桑弘羊、桑楚。
又复姓。桑丘、庚桑。
考证:“《礼·月令》:‘季夏之月,命野虞毋伐桑柘。’”谨照原文夏改春。“《书·禹贡》:‘厥贡檿丝。’”谨照原文贡改篚。“《周礼·冬官考工记》:‘工人取榦之道。柘为上,檿桑次之。’”谨照原文工人改弓人。“《左传·襄四年》:‘桑扈,窃脂,为蚕驱雀者也。’”谨按此系《昭十七年》传注非襄四年传文,今据改《左传·昭十七年》,九扈为九农正。注桑扈窃脂。
字形书写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规范提示】三个“又”的末笔捺都改点。
【写法】❶“叒”窄“木”宽。❷“叒”,第一个“又”略宽,居上居中,两笔相交于竖中线;下两“又”分列竖中线左右,左低右高,两笔相交于横中线。❸“木”,长横在横中线下方,竖笔在竖中线;撇、捺收笔大致持平。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上中古音
(参考资料:汉典)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汉典)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
参考资料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22 11:10
目录
概述
文字溯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