桉袋蛾
鳞翅目蓑蛾科小蓑蛾属动物
桉袋蛾,Acanthopsyche subferaloa Hampson,为鳞翅目蓑蛾科小蓑蛾属的一种昆虫。分布于中国的长江以南地区。幼虫取食树叶、嫩枝皮及幼果。大发生时,几天能将全树叶片食尽,残存秃枝光干,严重影响树木生长,开花结实,使枝条枯萎或整株枯死。
形态特征
成虫
雄成虫体长4mm左右,翅展12—18mm,头脑和腹部黑棕色披白毛,前后翅线黑棕色,后翅反面浅蓝白色,有光泽。雌成虫体长5—8mm,头小,胸部略弯呈黑褐色,腹末米黄色。
长 0.6mm,椭圆形,米黄色。
幼虫
体长 6—9mm,头部淡黄色,散布深褐色斑点,各胸节背板有深褐斑 4个,腹部乳白色。
雄蛹长 4-6mm,深褐色,第四至第七腹节背面前后缘以及第八节前缘各有 1列小刺。袋囊长 8-20mm,灰褐色,外表粘附叶屑和树皮屑,幼虫化蛹前使囊上有1条长丝将袋囊悬垂千枝叶上。
生物学史
桉袋蛾在广西1年发生3代,浙江安徽1年发生2代。在浙江以3-4龄幼虫越冬。翌年3月当气温升至8”C即开始活动,15”C以上大肆危害,5月中、下旬开始化蛹,第一、二代幼虫分别于6月中旬、8月下旬前后发生。 天敌有6种姬蜂小蜂。长江流域1年1代,个别种或在南方有1年2代的,以老熟幼虫在袋囊内越冬。翌年春天一般不再活动、取食,或稍微活动取食,桉袋蛾需继续活动为害。4 —6月,越冬老熟幼虫在袋囊中调转头向下,脱最后一次皮化蛹,蛹头向着排泄口,以利成虫羽化爬出袋囊。羽化时间多在下午或晚上,雌成虫羽化后仍留在袋囊内,雄成虫羽化时,将1/2蛹壳留在袋囊中。羽化后次日清晨或傍晚交尾。交尾时,雌成虫将头伸出袋囊排泄口外,袋蛾性信息激素释放点在头部,以诱引雄成虫,雄成虫交尾时将腹部伸入雌虫袋囊内。交尾后,雌成虫产卵于蛹壳内,并将尾端绒毛覆盖在卵堆上。每雌产卵量因种类而异,一般100—300余粒,个别种多达2000粒。卵经15—20天孵化,孵化多在白天。初孵幼虫吃去卵壳,从袋囊排泄口蜂拥而出,吐丝下垂,随风吹到枝叶下,咬取枝叶表皮吐丝缠身做袋囊;有的种类在袋囊上爬行,咬剥旧袋囊做自己的袋囊。初龄幼虫仅食叶片表皮,虫龄增加,食叶量加大,取食时间在早晚及阴天。10月中、下旬,幼虫逐渐沿枝梢转移,将袋囊用丝牢牢固定在枝上,袋口用丝封闭越冬。
防治方法
1.人工摘袋囊。冬季阔叶树和果树落叶后可见到树冠上袋蛾的袋囊,尤其是大袋蛾的袋囊十分明显,可采用人工摘除,可用袋蛾幼虫饲养家禽。
2.袋蛾的远距离传播主要靠苗木的调运,冬季注意在林果苗木上摘除虫囊,可以控制该虫传入新区。
3.化学防治。①在城市行道树上于 7月上旬用机动喷雾机喷施90%敌百虫晶体水溶液或80%敌敌畏乳油1000-1500倍液,2.5%澳氛菊酯乳油5000-10000倍液防治大袋绒,喷雾力求均匀周到,防治效果很好。②于基打孔注入内吸剂防治大袋蛾,在泡桐子基打孔注入 50%久效磷乳油或脱%磷胺乳油防治效果很好,7月下旬至 8月上旬在泡桐干基紧贴地面均匀选 3点,与地面成础”左右角度用尖头铁锤打孔,深入木质部 2-3 cm,拔出铁锤立即注药3-8_1,并用泥团塞孔,杀虫效果很好。 4生物防治寄蝇寄生率高,要充分保护和利用。喷撒苏云金杆菌、杀螟杆菌1-2记抱子/ml防治蜡彩袋蛾,防治效果 85-100%。
4.生物防治。幼虫和蛹期有多种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如鸟类、姬蜂、寄生蝇及及致病微生物等,应注意保护利用。微生物农药防治大袋蛾效果非常明显。Bt制剂(每克芽孢量100亿以上)1500~2000g/hm2,加水1500~2000kg,喷雾防治。
最新修订时间:2023-02-01 12:39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生物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