桉树焦枯病菌
丝孢科帚梗柱孢属真菌
者分生孢子圆柱形,具1个分隔,分生孢子梗无色,分枝,有间隔,并可在顶端产生一个椭圆形的孢囊。分生孢子着生在帚状孢子梗上,并由粘液粘成束状。分生孢子大小为43.75-56.25μm *2.5-5μm,平均50.26μm*4.32μm。孢囊大小为13.75-30.5μm*7.5-10μm,孢囊梗竖立,一般为4个隔。后者常在苗圃和幼林中引起叶枯,症状是叶上出现灰褐色烫伤状病斑,外围病健交界处水渍状,病斑边缘可见白色透明的菌丝体,病斑上可见白色透明竖立的霉状物,叶背多于叶面。
传播途径
病原菌在罹病组织和土壤中存留,在病组织上形成分生孢子,孢子可通过气流、雨水传播扩散。远距离传播靠调运带病苗木扩散蔓延。
主要寄主
尾叶桉、巨桉、巨尾桉尾巨桉、柠檬桉、柳窿桉、赤桉、大叶桉、窿缘桉、纤脉桉、雷林桉1号、雷林桉33号等植物。
为害特点
严重危害桉树幼苗及幼树。除危害20多种桉树外,还能侵害相思树、丁香、橡胶树、番石榴、柑橘、南美番荔枝、杜鹃花、腰果树和木薯。
1993年广东雷州江门惠州等市县的苗圃地和幼林地严重发生,造成幼苗大量落叶和枯梢;
1996年广西钦州和东门林场则造成幼苗大量枯死。
形态特征
桉树焦枯病病原为帚梗柱孢属的一种真菌,在中国主要有:Cylindrocladium scoparium和
C. quinqueseptatum两个种。
在显微镜下可见其分生孢子、菌丝及帚状孢子梗。分生孢子无色,圆柱状,两端钝圆,有3-7个分隔,大多数为5-6个分隔。孢子单个着生,由粘液将多个孢子粘成束状在分枝或帚状的孢子梗上。分生孢子大小为62.5-115μm*5-10μm,平均90.91μm * 8.04μm。
生物学特征
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5-9月高温多雨,有利于病害流行,另外与种植密度、立地条件、树龄树势都有一定的关系,种植密度大有利于病害发生,土壤板结、低洼积水、背风山坡均有利于病害发生。
检疫处理方法
1、严禁用疫区或疫情发生区内桉树枝条作繁殖材料,包括组织培养和扦插繁殖。特别是繁殖用的母苗应严格检疫,杜绝带菌苗木调运出圃。选择和培养抗性强的优良品种和植株作繁殖母株。
2、对带菌的旧苗圃地应作土壤消毒,杀死宿存在土壤中的病原菌。
3、在发病中心区应及早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使用50%可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甲基托布津70%可湿性粉剂等杀菌剂。
4、着重采取预防措施,苗圃应通风透气,不宜过密,并及时排除积水,清除病苗、病叶、病枝。
5、在背风低洼的山坡种植时,宜采取宽行窄株等技术措施,使其通透性增强,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4-18 14:13
目录
概述
传播途径
主要寄主
为害特点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