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炭疽病
植物病害
桃炭疽病是由盘长孢状刺盘孢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桃上的病害。主要危害果实和新梢。流行时造成幼果严重落果,成熟期大量烂果,给生产造成重大损失。
病原特征
病原为盘长孢状刺盘孢(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世代为桃炭疽菌(Glomerella persicae Hara.),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盘上集生分生孢子梗,线状,单胞,无色,大小(17-26)微米×(4-5)微米,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长椭圆形,单胞,无色,内含2个油球,大小(16-23)微米×(6.9-9)微米,周围有胶状物质。病菌发育最适温度为25℃左右,最低12℃,最高33℃,致死温度为48℃,10分钟,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6℃最低9℃,最高34℃。该种病原仅可侵染桃。
为害症状
桃炭疽病主要危害果实,也能危害枝叶
枝干:新梢病斑长椭圆形,暗绿色、水渍状,后渐变为褐色,边缘带红褐色,略凹陷。天气潮湿时,表面长有橘红色的小粒点,病梢向一侧弯曲。当病斑环绕枝条1周后,枝条上端枯死。
叶片:叶片以主脉为轴心,两边向正面卷曲,有的卷曲成管状,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淡褐色,后期病斑中部灰褐色或灰白色,有橘红色至黑色的小粒点,最后造成叶片穿孔。
果实:幼果果面呈暗褐色,发育停滞,萎缩硬化。稍大的果实发病,初生淡褐色水渍状斑点,逐渐扩大,呈红褐色,圆形或椭圆形,显著凹陷。后在病斑上有橘红色的小粒点长出。
侵染循环
病原在病梢组织内越冬,也可以在树上的僵果中越冬,春季借风雨或昆虫传播,侵害幼果及新梢,引起初次侵染,以后于新生的病斑上产生孢子,引起再次侵染。
流行规律
寄主抗性:一般早熟桃发病重,晚熟发病轻。
发生条件:桃树开花期及幼果期低温多雨,有利于发病。果实成熟期则以温暖、多云、多雾、高湿的环境发病严重生长过旺,种植过密,挂果超负均能导致发病重。
发病时期:在中国山东5月开始发病,6-7月雨水多,湿度大,病害发生严重并流行。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化学防治
重点放在前期消灭越冬菌源及保护桃幼果上。桃树萌芽前,喷1次5波美度石硫合剂。谢花后5月下旬,喷1次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00-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80%的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每10天喷施1次药,共3-4次,以保护幼果。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3-30 21:56
目录
概述
病原特征
为害症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