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镇,隶属于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位于永安、大田、漳平三县交界处,东邻上京镇,西连永安市西洋镇,南靠漳平市城口乡,北接永安市青水畲族乡。区域面积为219.1平方公里。
历史沿革
桃源原名桃园,明末以唐诗“桃花园里可耕田”得名。
后闽南人移居旧街,称为“世外桃源”,改名桃源。
原属漳平聚贤里,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划给大田县。
清代属聚贤里桃源社。
民国初年(1912年)置桃源乡。
民国九年(1920年)建镇。
民国二十一(1932年)年与上京合并改称桃源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复镇。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改乡。
1950年2月属县第二区。
1957年撤区并乡时,成立桃源镇。
1958年与上京合并成立桃源人民公社。
1961年上京划出另立公社。
1984年改乡。
1992年撤乡建镇。
行政区划
截至2019年,桃源镇下辖13个行政村:桃源村、西安村、东坂畲族、桥山村、翁厝村、前厝村、前村、广汤村、杨坑村、上举村、兰玉村、桃林村、桃新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桃源镇位于大田县西部,永安、大田、漳平三县交界处,中心位置约在北纬25°17′、东经117°34′,东邻上京镇,西连永安市西洋镇,南靠漳平市城口乡,北接永安市青水畲族乡。区域面积为241.93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桃源镇境域属丘陵小盆地,西北高,东南低,千米以上的山峰有8座,其中香菇仑最高,海拔1246米,大部分地区海拔450~820米。
气候
桃源镇年平均气温18.3℃,最高36℃,最低-0.5℃,常年无霜期230~311天,年降雨量1040~2435毫米。
水文
桃源镇内共有桃源、广汤、上田、十八溪等6条小溪汇入九龙江。
自然资源
1992年末,桃源镇耕地面积为1.61万亩,其中水田1.53万亩。林业用地32万亩,森林面积12.37万亩,木材蓄积量36.29万立方米,是大田县重要林区之一。矿产资源有瓷土、粘土、石灰石等,石灰石储量约1800万吨。下东坂有一连片草场,可利用面积500亩。广汤汤溪上升温泉水温69℃,出水量2.16升/秒。
人口
1992年末,桃源镇总户数4318户,人口1.9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12人。桃源系多姓聚居之地,来自13个省45个县,姓氏102个,多为汉族,有畲族714人,方言为大田桃源话、闽南话、客家话3种。有旅外侨民数十人,去台人员7人。
2011年,桃源镇总户数4796户、人口2.08万人,其中非农业户1031 户、人口4123人。
2017年,桃源镇总人口2.28万人。
2018年,桃源镇户籍人口为22004人。
经济
桃源镇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大豆、烤烟、席草、柑桔、茶叶。1992年,有茶园1695亩,果园1.03万亩,其中柑桔6727亩。林业以杉、松、毛竹为主,有毛竹5000亩,油茶2400亩。桃源自古以盛产大米、大豆闻名。土特产有红菇、香菇、草席、冬笋、米烧酒等。
1992年,桃源镇工农业总产值4777万元,其中工业产值2277万元;粮豆总产量1.02万吨,平均亩产320公斤,其中稻谷9093吨,平均亩产417公斤;农业机械年末拥有总动力8833千瓦;农村经济总收入3086.6万元,净收入2083.5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02元;镇财收入196.14万元,其中预算内收入180.78万元,预算外收入15.36万元,自有资金102.47万元。
2011年,桃源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7亿元、比增21. 68%。镇财政收入512万元、比增15.57%。2011年,桃源镇有企业492家(集体5家、私营37家、个体450家)、比增15家;职工总数1329人,拥有固定资产.3.01亿元;销售收入7.02亿元,实现利税2100万元;实施技改项目9项,投入资金1200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5.72亿元、比增65%。
2015年,桃源镇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7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5.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629元。
2017年,桃源镇企业个数共79个,企业从业人数1315人,其中工业企业39个,规模以上9个。
2018年,桃源镇有工业企业39个,其中规模以上9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2个。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1992年,桃源镇有中学1所、小学26所、幼儿园1所。
2011 年,桃源镇教育事业投人530万元,有各类学校4所,在校生1174人、比减115人。
人民生活
1990年,桃源镇开通程控电话450门,是全县第一个开通程控电话的乡(镇)。中心卫生院有医务人员13人,病床20张。
2011年,桃源镇有闭路电视用户1786户、比增186户;镇卫生院有病床24张,医务工作人员22人;桃源镇有94%的人口饮用自来水。
交通邮电
2011 年,桃源镇拥有机动车1183辆(客车9辆、卡车230辆、小汽车347辆、农用车314辆、拖拉机283辆)、比增746辆;有固话2120部、比减80部,手机1.48万部、比增2500部。
基础设施
2011年12月,桃源镇成为大田县首个完成农村广播“村村响”的乡镇。
交通
桃源镇政府驻地距鹰厦铁路岭头火车站12公里。省道305线贯穿全境。
历史文化
古时沿海口岸到内陆的物流运输多靠肩挑,而挑夫多为闽南人,永春人氏见有商机便在该地设置客栈,挖得“第一桶金”后,又招引众多乡亲到此在三角街地带便渐成村落。因当初居民多数来自永春,而永春又因古称“桃林场”和母亲河为“桃溪”的缘故而俗称“桃城”,故而该村落由居民来源得名“桃源”。
风景名胜
桃源镇有安良堡、
荥阳祠等风景名胜,其中荥阳祠列入省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安良堡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良堡位于福建三明大田桃源东坂村,建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历时5年建成。安良堡南北横40米,东西纵35米,占地面积近1500平方米,沿山势所建;围墙上建有48间房间,高达14米的落差使错落有致、逐渐递增的堂屋更显气势非凡。
桃源荥阳祠始建于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期间经过三次的重修,是福建“八大名祠”和大田县文物保护单位。
著名人物
郑超然,化名郑青华,民国九年(1920年)出生于大田县桃源乡王山村。民国三十三年五月,郑超然任中共闽西北特委宣传部副部长,参加了攻打上京乡公所战斗和尤溪石头坑突围之战。民国三十四年9月,在大田龙门的夺枪战斗中,部队遭敌重兵围追堵截,突围到桃源水盂曲时,郑超然腿部中弹,战友林英才要扶他突围,他坚决拒绝,说:“不要管我,你们赶快沿沟底撤出去!”他终因流血过多而牺牲。时年25岁。
肖冠槐,又名明甫,民国四年(1915年)出生于大田县桃源乡蓝玉村农民家庭。民国三十四年抗战胜利前夕,中共福建省委决定开辟闽赣边根据地,与闽西北特委游击队会师时被尤溪县保安队一百余人包围,队员林序首中弹倒下,肖冠槐为背走负伤战友,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0岁。
王振标,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出生在大田县桃源乡广汤村。他被誉为“农民育种家”。解放初期,水稻“尤溪早”在桃源一带发生严重稻瘟病,他萌发培育抗病良种的念头。1950年秋,他看到同村的王亦修种的“禾佳”品种,未见“赤吊”(穗颈稻瘟)病,便从禾佳中选出穗大粒满种性一致的种子,经过三年精心试种,在不同土质、不同海拔的田段中都获得高产。1964年,他又从单晚“梅峰2号”选出一斤半大穗型变异植株,采取单粒培植,育出比“禾佳”增产36%的良种。1984年去世,享年78岁。
荣誉记录
桃源镇曾获国家级生态镇、省级文明镇、全省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示范镇、省环境优美乡镇、绿色乡镇、市级文明乡镇、平安乡镇、争创农村经济发展十佳乡镇、县先进乡镇党委、金融信用镇等荣誉,列入三明市“中心镇”。2020年6月29日,入选省级乡村治理示范乡镇名单。
2021年11月10日,桃源镇(蔬菜)入选第十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