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树流胶病
侵染性流胶病
桃树流胶病又叫疣皮病、瘤皮病、桃树脂病,是由葡萄座腔菌和落叶松葡萄座腔菌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桃树上的病害。桃树流胶病是桃树主要病害,在枝干部位发生,以主干最为严重,引起树势衰弱,果实品质下降,严重时造成植株死亡。
病原特征
侵染性桃树流胶病的病原为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 (Moug. ex Fr.) Ces et de Not)和落叶松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obtusa (Schw.) Shoemaker);葡萄座腔菌的无性态为壳梭孢(Fusicoccum aesculi),落叶松葡萄座腔菌的无性态为色二孢(Diplodia seriata);属子囊菌亚门、葡萄座腔菌属真菌。该病原除可侵染桃树外,还可以侵染杏、樱桃、核桃、苹果、梨、李、沙枣等果树。
为害症状
桃树流胶病主要危害桃树主干主枝,主干重于枝条,小枝条和果实也可被害。发病初期,病部稍微肿胀,木质部变褐色,不断从皮孔或伤口处分泌出半透明柔软胶状物,尤其雨后流胶现象更为严重。流出的胶状物与空气接触后,逐渐变褐,成为晶莹柔软的冻胶块,干燥后变成褐色硬质胶块。多个流胶块连接在一起,形成不规则的胶疤块。流胶处树皮肿胀粗糙、龟裂,伤口不易愈合,皮层及木质部逐渐变褐腐朽,同时易被腐生菌感染。随着病害的发展,流胶点不断增多、增大,严重时树干遍体流胶,当病斑包围主干、主枝时,致使树势衰弱,叶片变黄,树梢枯萎,甚至枝干或全株枯死。果实发病,由果核内分泌出黄色胶液,溢出果面,病部硬化,重者出现龟裂现象,病果不能生长发育,无食用价值。
非侵染性:主要为害主干、主枝、严重时小枝条也可受害。发病初期,病部稍肿胀。早春树液开始流动时,从患病处流出半透明乳白色的粘滞状树脂,尤其雨后流胶现象更为严重。树胶与空气接触后,树脂凝结变为红褐色,呈胶冻状,干燥后则成为很坚硬的琥珀状胶块。病部皮层和木质变褐腐朽,随着流胶数量的增加,树龄的加大和腐生菌的侵染,树势日趋衰弱,叶片变黄而细小,严重时,树干枯死。有时果实也可发病,由核内分泌黄色胶质,渗出果面,病部较硬,严重时破裂,不能生长发育,无食用价值。
侵染性:主要为害枝干。在1年生嫩枝上发病时,最初以皮孔为中心产生小突起,以后形成直径1-4毫米的瘤状突起物,当年不流胶,到次年5月上旬,瘤皮开裂,溢出树脂,初为无色半透明稀薄而有粘性的软胶,不久转为茶褐色,质地变硬呈结晶状,吸水以后膨胀,成为胨状的胶体。枝条表皮粗糙变黑,并以瘤为中心逐渐下陷,形成直径4-10毫米的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病斑,其上散生小黑点。多年生枝干受害后呈现1-2厘米的“水泡状”隆起。病菌在枝干表皮内为害,最深可达木质部,受害处变褐、坏死,枝干上病斑多时,则大量流胶,致使枝干枯死,桃树早衰。
侵染循环
侵染性桃树流胶病为病菌在被害枝条内越冬。通过雨水和风传播雨天从病部溢出大量病菌,顺着枝干流下或溅附在新梢上,从皮孔、伤口侵入,成为新梢初次感病的主要菌源。
发生原因
桃树流胶病分为侵染性流胶病和非侵染性两种,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复合性病害。
发病条件
桃树流胶病发生持续时间较长,在4-10月份都可能发生,5-9月危害最重。桃树流胶病发生与树龄、树势、栽培管理水平、温湿度等条件关系密切。雨季特别是长期干旱后偶降暴雨,流胶病严重;树龄大的树发病重,幼龄树发病轻。在早春树液流动旺盛即气温15℃以上时开始发病,25℃左右及雨水较多时病情严重,入冬以后病情减轻;粘土地、瘦瘠土壤和酸碱过重的果园容易出现流胶病;综合管理水平低或者病虫害严重的桃园发病重。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化学防治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28 09:59
目录
概述
病原特征
为害症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