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香·吹箫人去》是宋末词人
刘辰翁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上片描写中秋月夜之景,表现了词人对亲友的思念之切;下片转入抒情,感叹不知以后身在何处,抒写人间的悲欢离合以及对亲友团圆的渴盼。全词熔写景、抒情于一炉,对团圆之日进行描绘,通过情景交融的手法,道出国破家散的心酸感受,同时运用对比的方法,表达对亲友的思念以及渴望团圆的心情。
作品原文
桂枝香⑴
寄扬州马观复⑵。时新旧侯交恶,甚思去年中秋泛月,感恨难言⑶。
吹箫人去⑷。但桂影徘徊,荒杯承露。东望鞭芙缥缈,寒光如注。去年夜半横江梦⑸,倚危樯⑹、参差曾赋。茫茫角动,回舟尽兴,未惊鸥鹭⑺。
情知道⑻、明年何处。漫待客黄楼⑼,尘波前度。二十四桥,颇有杜书记否⑽。二三子者今如此⑾,看使君、角巾东路⑿。人间俯仰⒀,悲欢何限,团圆如故。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桂枝香:
词牌名。又名“桂枝香慢”“疏帘淡月”。双调一百一字,前后段各十句、五仄韵。
⑵马观复:即马煦,字德昌,自号观复道人。《
新元史》有传。
⑶感恨:感慨遗憾。
⑷“吹箫”句:用
萧史典故。《
列仙传》:“萧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凤鸣,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日皆随军凤凰飞去。”
⑸夜半横江梦:典出
苏轼《
后赤壁赋》:“时将夜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寐。”
⑹危樯:高高的桅杆。危,高。
⑺“回舟”二句:语出
李清照《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⑻情知道:明明知道。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四:“情知道,犹云明知道也。”
⑼漫:徒,空。黄楼:楼阁名,故址在今江苏省徐州市。《
却扫编》:“徐州黄楼,东坡所作,子由所赋,坡自书。”
⑽杜书记:指
杜牧。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故云。
⑾二三子:若干人,几个人。
⑿使君:汉代对刺史的称呼,后用作对州郡长官的尊称。角巾:有棱角的头巾,为古代隐士冠饰。此借指隐士或布衣。
⒀俯仰:低头和抬头,比喻很短的时间。
白话译文
这首词是寄给扬州观复道人马煦的。当时新侯旧侯互相憎恨仇视,很想念去年中秋夜月下泛舟的时光而不得,这种遗憾难以表述。
吹箫的人已经离开了,只剩下桂花树的影子徘徊着。收成不好的年岁承接着甘露,向东望去缥缈的荷花池,冷魄寒光仿佛从天上倾泻下来。去年今日的夜里梦醒时正乘着小船飘荡在江上,倚靠着高高的桅杆,曾创作长短不齐的诗赋。茫茫的远处响起呜呜的角声,兴尽返回,也没有惊动鸥鹭。
明明知道明年会在哪里,或许是无聊地客居在徐州的黄楼中,可叹前半生一直在外漂泊度过。还记得那在二十四桥上忆吹箫的淮南节度使掌书记杜牧吗?这些人都是这样,离开仕途之后即归隐乡间。人生一世,就是抬头低头之间,悲欢离合哪有什么定数,亲友团圆才是人们不变的追求。
创作背景
此词当作于甲申年,即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中秋。马观复在至元十六年(1279年)迁南台御史,后历江西宪佥,事见《道园学古录卷十五·户部尚书马公墓碑》。据《新元史》可知马此年在扬州任职,他于元贞末大德初任京职左司郎中,与刘氏父子已无交往。刘辰翁有《水调歌头·癸未中秋吉文共马德昌泛江》词,即此词序中“去年中秋泛月”事,癸未即至元二十年(1283年),故知此词作于至元二十一年。中秋之日,月圆人离,不免伤怀,因此作者回忆往昔中秋佳节的团圆而作此词。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此词写词人在中秋佳节之际,回忆昔日与亲友的团圆时光,联想到前途迷茫,显示出了淡淡的忧伤。序中的“感恨”有三层意思:一是外族入侵,国家残破,给词人带来难以磨灭的悲伤;二是与朋友、亲人难以团聚,四处漂泊的痛苦;三是对未来前景难以企望,凄苦思绪萦绕心头。
词的上片写景,描写中秋夜的月色。开篇就描写了当时中秋夜月光下孤寂、清冷的景象,为整首词奠定了感情基调。然后写去年中秋时他们夜半横渡江水,倚靠着桅杆参差赋诗的情景。前一年中秋,刘辰翁、
刘将孙父子曾与马观复在吉文江举行夜宴,当时刘辰翁作《水调歌头·癸未中秋吉文共马德昌泛江》,刘将孙作《文江中秋夜宴和观复佥事》。这几句是对当时宴会情景的回忆。
下片抒情,化用前人诗意入词,用虚拟手法扩大诗境,呈现出含蓄深沉的特点。过片联想到明年将到何处,进行了人与人的对比,写出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对友人的思念,更是对友人团圆的一种渴盼。词人因月圆人离,很是悲伤。明明是中秋月夜,在他笔下却清冷孤寂,大好时节,无奈家国破碎,人间悲欢离合,团圆不过是一种渴盼而已,因为词人实在不知道何时才能够和亲人团聚。下片重在抒发感情,同时也不乏议论色彩。
这首词采用一种“以乐景写哀情”的衬托手法。清
王夫之《
姜斋诗话》:“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刘辰翁为南宋末年的爱国人士,宋亡不仕。此词通过写景、抒情的双重手法对这团圆之日进行描绘,通过情景交融的方式道出国破家散的心酸感受。
名家点评
清代
况周颐《餐樱庑词话》:“满心而发,不假追琢,有掉臂游行之乐。”
作者简介
刘辰翁(1232年—1297年),宋末爱国词人。字会孟,号须溪,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景定进士。曾任濂溪书院山长、临安府学教授。入元不仕。其词承
辛弃疾一派,为辛派词人“三刘”之一。风格遒劲绚烂。宋亡前后,多感伤时事的篇章。又能诗文,曾评点
王维、
杜甫、
李贺、
王安石、
陆游诸家之作。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须溪记钞》,清人辑有《
须溪集》。又有《须溪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