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距今三万年前的远古时代,桂林先民就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在山间的洞穴中燃起文明之火。自汉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武帝建始安县至今,桂林已有2120余年的建城历史。三国时由始安县升为始安郡,南北朝升为桂州,南宋升为静江府,明初更名桂林府。北宋至道三年(997年),岭南分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广南西路
经略安抚使设在桂州,桂林由此成为广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西南军事重镇,时称“西南会府”,并且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桂林悠久的历史,留存了丰富的文物古迹。
1950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市就组织社会贤达和各界知名人士,设立了起初的文物保护机构,时称桂林市名胜古迹修缮保管委员会。1963年,正式成立了市文物保护的专业机构——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时至今日,已成立有市、县两级文物和博物馆机构26个。
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在市政府的组织和领导下,市文物工作者对全市文物古迹开展了多次普查和调查活动。其中于1965年、1982年、2008年开展的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摸清了我市现存文物古迹的基本数据。同时,还有计划地进行了史前洞穴遗址、秦灵渠和秦城遗址、桂林摩崖石刻、明靖江王陵、古民居群和民族传统建筑群、古代窑址、交通文物等专项文物古迹的调查。并与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开展了有重点的考古发掘活动。其中1974年对平乐县银山岭战国至汉晋墓葬的发掘,共发掘墓葬165座,出土文物1044件,是我市历史上规模大的一次考古发掘活动;1979年对宝积岩遗址的发掘,出土了晚期智人的牙齿化石,把桂林的历史延伸至距今三万年前。尤其是在1973年和2001年对甑皮岩遗址的两期发掘,建立了中国华南地区史前洞穴遗址文化的发展序列,由此获得了多项国家科研奖项。
在文物调查和考古发掘的基础上,我市现已公布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74处。其中兴安灵渠、桂林靖江王府和王陵、李宗仁故居和官邸、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桂林甑皮岩遗址、桂林石刻、兴安秦城遗址、全州燕窝楼、灵川江头村和长岗岭村古建筑群、恭城古建筑群、湘江战役旧址等11处,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还有72处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291处市和县文物保护单位。它们形象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桂林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是桂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宝贵的文化遗产。
桂林的文物,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显著的地域特色,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考古调查发现的资料表明,桂林有古人类活动遗迹的洞穴遗址有数十处之多,是中国以至世界史前人类洞穴遗址*集中、*丰富的地区之一。*早的宝积岩遗址距今已有3万多年。甑皮岩遗址以其出土遗物之丰富、文化面貌之奇特、遗存年代之久远而在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目前中国保存*完整、发现*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位于资源县的晓锦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炭化稻米,距今已有4000多年,为我国岭南地区发现*早、数量大、海拔高的人工栽培稻。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的兴安灵渠,为秦始皇统一中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灵渠连接湘江、漓江两大河流,沟通长江、珠江两大水系,2000多年来,一直是从中原进入岭南的水上交通要道,为两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为桂林历史文化的孕育和发展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