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见国立桂林师范简介如下,国立桂林师范在抗日战争后期,日本侵犯广西,原设在广西桂林的国立广西大学和国立桂林师范学院于1944年秋迁到贵州榕江。这两所大学在贵州的时间不长,但使榕江的教育勃然兴起,对黔东南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国立广西大学创办于1929年,1939年改为国立,是一所综合大学,设有法商、理工和农学三个学院,法商学院有法律、政治、经济、银行会计四系,理工学院有数学、物理、化学、土木工程、化学工程、机械工程、电机工程七系,农学院有森林、农艺、园艺、畜牧兽医四系,共有三个学院十一个系,60多个班,迁到榕江时有学生1200余人,教师200余人,全校师生员工及家属约4000人。校长李运华,教务长汤藻真,训导长崔华伍,总务长石北棠、法商学院院长高巩白,理工学院院长郑建宣,农学院院长汪振儒,都是学术上有造诣的教授。
国立桂林师范学院的前身是
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1943年4月改为广西省立桂林师范学院,1944年8月改为国立桂林师范学院。不久由桂林迁至三江县丹洲乡上课,10月迁至榕江,次年1月又分批迁到平越,借
交通大学贵州分校校舍复课,1946年1月迁回广西桂林。
广西大学1944年10月迁到榕江,学校办公室、教务处、训导处、总务处设在四川会馆和后面的张公祠,借用国立贵州师范学校、榕江县中城关小学及两湖会馆、江西会馆、贵州会馆、演武厅礼堂上课,教职员工租借民房,学生宿舍在中山公园内。初到榕江时,学校经费尚未汇到,榕江各界人士发起募捐,贵州会馆、两湖会馆各捐稻谷100担,商会及私人共捐法币20万元,汉民中学、桂林儿童教养院也慷慨捐赠,使广西大学渡过难关。榕江地处黔东南少数民族聚居区,原先的教育十分落后,只有一所县立初中和城关小学,县城人口过两三千人,1940年国立贵州师范学校迁到榕江,除中等师范而外,还办有五年制简师试验班、国民教育师资训练班、国师附小和夜校,招收湖南、贵州、广西三省30个县的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勃然兴起。榕江在都柳江畔,水路直通广西柳州,1944年日军进犯广西,国立广西大学、国立桂林师范学院、国立汉民中学和桂林儿童教养院溯江而上,迁到榕江。几年之间,榕江聚集了两所国立大学、两所国立中学和一所儿童教养院,桂林师院还办有附属中学,形成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完整教育体系,一度而成“教育城”。榕江县城人口猛增至万余人,70%是各级学校的学生、教师及教职员工家属,文化水平显著提高。少数民族子弟不但可进入国立贵州师范学校、桂林师院附中,还可破天荒地进入大学,例如广西大学迁到榕江的那年就补招了一批新生,榕江县学生胡肇谟考入
广西大学农学院森林系,周光耀、陆秀伟考入法商学院政治系、段前烈考入法商学院经济学系,刘志飞进入理工学院化学工业系。农学院院长江振镛教授在榕江举办“农业科学知识讲座”,每周讲授一次农业科学知识,农学院还在榕江开办奶牛饲养场、培育和推广番茄良种。广西大学“西林集美学社”开展绘画写生、话剧及游泳等体育活动,活跃了文化生活,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
国立桂林师范是中华民国的著名高等师范学校之一,与民国六大高师并称,是中国西南地区高等师范教育的重要源头之一!她为中国的西南地区师范高等教育的发展保留了星星之火,是广西桂林乃至西南地区师范类高等教育的大学!她对于推动和促进广西及周边地区的高等师范教育延续和前进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