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两江四湖·象山景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桂林市两江四湖·象山景区,简称两江四湖·象山景区,是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境内的旅游景区,由两江四湖景区象山景区叠彩山景区伏波山景区组成,总面积3.1平方千米。
发展历史
1986年,象山景区成立。
1999年,两江四湖景区正式开工
2002年6月,两江四湖景区正式通航。
2022年1月31日起,象山公园正式全面免费开放。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两江四湖·象山景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秀峰区、象山区、叠彩区。总面积3.1平方千米。
气候特点
两江四湖·象山景区所在的桂林市地处低纬,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夏长冬短,四季分明且雨热基本同季,气候条件十分优越,唐代诗人杜甫以“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赞誉桂林的气候。桂林三冬少雪,四季常花,(1981~2010年)年平均气温接近19.1摄氏度。7、8两月最热,平均气温为28摄氏度左右,1、2两月最冷,平均气温为9摄氏度左右,最低气温偶尔降到0摄氏度以下,年平均降水日数166天,连续降水最长日数30天,年平均降雨量1887.6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6%。全年风向以偏北风为主,平均风速为2.2~2.7米/秒,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447.1小时,平均气压为995.1百帕。
主要景区
两江四湖景区
两江四湖景区位于桂林城市中心地带,由漓江、桃花江、榕湖景区、杉湖景区、桂湖景区、木龙湖景区构成,景区内湖中的榕湖、杉湖、桂湖是宋代桂林的护城河,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内涵。景区的江湖环绕城市中心形成了环城水系,沿岸诸多风景名胜,乘船游览两江四湖景区可欣赏到象山、伏波山、叠彩山、尧山、宝积山、穿山、塔山、虞山、老人山等十多座传统名山和秀丽的漓江风光。
两江四湖景区内有融合体现壮瑶风情的铜鼓芦笙舞、漓水瑶浴,有体现漓江渔民传统生活的原生态表演渔鹰捕鱼、有女子水晶乐坊、有体现桂林地方特色的彩调桂剧、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桂林渔鼓演。有桂林民间社会团体自发组成的歌圩会。其中,“桂湖渔火”是桂林市阵容宏大、场面壮观、表演技法最传统的原生态表演秀;铜鼓芦笙舞中的广西“铜鼓”是青铜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中国古代青铜文化中的瑰宝,迄今已有2700多年历史,“芦笙”已有3000多年历史,是古代南方苗族的主要乐器之一,是苗族文化的符号和象征。
木龙湖景区有木龙古渡、是桂林老八景之一,木龙古渡旁的唐代木龙石塔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区内有大量古代碑刻,其中鹦鹉山的南宋摩崖石刻《静江府城防图》是世界上保存较为完整的碑刻。宝积山上有3万年以上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古人类遗址一一宝积岩。景区内有大量宋代遗存,如东镇门和现存的古驿道城墙、翊武路城墙、宝积山藏兵洞和古炮台等。木龙湖景区有李济深故居等历史文物古迹。
榕湖景区的古南门城楼,是桂林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唐代名将李靖于唐武德四年(621年)所建,是桂林“唐城”的南大门。古南门附近有宋代诗人黄庭坚系舟处。榕湖边的白崇禧故居,珍藏着大量民国时期古董家私和海外少见的古董钢琴、留声机、座钟、图片等。杉湖边的李宗仁官邸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昌桥码头有始建于唐代的舍利塔,内置有明、清时期盛舍利的陶罐10余件,内壁有墨书《金刚经》全文。
杉湖景区的日月双塔是在唐代佛塔基础上于2001年重建的,现是桂林市的文化地标,是中国第一家以“儒释道之和”为主题的文化公园,其中日塔创造了三项世界之最:世界上最高铜制佛塔、世界上最高水中电梯塔、世界上最高铜制建筑物。两江四湖景区也是世界名桥博览园,共有各具特色的桥梁14座桥梁。丽泽桥是中国第一座自锚式柔性钢衍粱悬索桥,单孔跨度70米,共有8万多颗螺栓。又如迎宾桥,她将西方的凯旋门的建筑形式与中国古代吊桥造型完美结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桥梁景观。两江四湖景区还有高科技的游船枢纽过闸设施,如木龙湖升船机、春天湖船闸、象山拖船机。通过这几个高科技设施,将榕湖、杉湖、桂湖、木龙湖与漓江、桃花江连为一体,解决了四个内湖与两江之间的近2米的水位落差问题。
象山景区
象山景区地处桂林市中心,位于漓江西滨,桃花江和漓江的汇流处,是桂林山水的代表、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景区集奇山、秀水、岩洞、石刻、古塔于一体,自然山水独特,风景优美,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是游历山水,触摸历史,感受风情的旅游胜地。
象山景区旅游资源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类型多元,品位高而精。景区主要景点有:象鼻山、水月洞、象眼岩、普贤塔、纵目亭、会江亭、爱情岛、三花酒博物馆、云峰寺、象山广场等。象鼻山海拔220米,东濒漓江,半枕陆地,半沉江流,山体高出水面55米,占地面积1.3公顷,是亿万年前大自然地壳上升形成的杰作,由3.6亿年前海洋沉积的纯石灰岩组成,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其山形奇特,酷似一头伸鼻饮水的大象,栩栩如生、自然天成,被人们看作是桂林山水的灵魂和桂林城市的标志,景区也因此被冠以桂林市城徽景区的美称。水月洞是位于象鼻山东部在象鼻和象身之间的一轮通透的石洞,此洞与水中倒影宛如一轮水月,一沉于水,一浮于面,在明月当空的夜晚,天上月、洞中月、水底月,三月争辉,交相辉映,形成著名的“象山水月”奇观。
象鼻山历来为旅游胜地,有1000多年的游览史。象鼻山水月洞内外,历代石刻文物很多,其中多为宋人题刻。现存最早的是唐代元结题刻的“水月洞”三个篆字,最为有名的有宋代爱国诗人陆游的诗和手札,此外还有宋代张孝祥“朝阳亭记”、范成大“复水月洞铭”和“读书岩”榜书等共50多件珍贵的摩崖石刻,是广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为了给水月洞中一件件精美的石刻拓片曾三次造访象鼻山。象鼻山山顶的普贤塔建于明代,是一座喇嘛式实心砖塔,塔高13.6米,塔基为双层八角形须弥座,第二层基座的正北面,嵌有青石线刻的菩萨像,塔身为圆形宝瓶,青砖外墙,简洁朴素,耸立在山顶绿树丛中,极其形象地反映了佛教普贤菩萨乘象之说。象山西南麓的云峰寺是清康熙年间在唐代温灵庙的原址上重建,因清咸丰四月太平天国围攻桂林,云峰寺成为太平军路经桂林的重要活动场所,现该寺已开辟为太平天国历史陈列馆。
叠彩山景区
叠彩山隶属于滨江景区,是桂林市区最高峰,由于越山、四望山、明月峰、和仙鹤峰四个山峰组成,有“江山会景处”之称。山体中风洞、素洞、木龙洞都属自然地景,从古至今留下的人文建筑胜多,有百鸟园、仰止堂、成仁碑、反字碑、风洞摩崖石刻、拿云亭、于越亭、叠彩古城墙、鸡血玉石博物馆等。康有为、孙中山等诸多古今中外名人都在叠彩山留下过足迹。叠彩山半山风洞处精美石刻随处可见,风洞右上方陈毅元帅“愿作桂林人,不愿作神仙”石刻、洞口马相伯夫子像和洞中李秉绶的“兰竹图”是这些石刻精品中的代表。风洞一年四季凉风不断,阵阵凉风让人心旷神怡,“不知何处起,但觉来无穷”,被古人誉为无根之风。风洞现存摩崖石刻172件,摩崖造像24龛90尊。明月峰,古人誉之为“江山会景处”,乃桂林城内最高峰。登上明月峰,驻足拿云亭,全城景色尽收眼底。
叠彩亭位于叠彩山登山道上。四角、平顶、单层、红柱,高约5米,长7.5米,宽8.5米,面积64平方米,呈十字形,跨凌于登山道上,正面悬书法家王遐举所书“叠彩山”匾额。叠彩亭东依于越山,西邻四望山,北对明月峰,与山景和谐,东西设坐凳。北隅为观赏“彩翠相间”的最佳角度。亭西有明代羽卿题刻“江山会景处”。
叠彩琼楼在叠彩山明月峰与于越山之间,是一组以桂北侗族建筑形式为特征的大型风景园林建筑群,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1990年建成。主体的鼓楼为二层歇山顶楼阁,前面是小巧的卷棚敞轩,其余为一、二层坡顶,局部突起重檐、三重檐卷棚歇山、或六角、八角攒尖顶。整组建筑主次分明,错落有致,与自然环境和谐协调,具有仙山琼阁的意境。
叠彩蝴蝶馆展厅面积163平方米,展出国内外蝴蝶11个科目300多种5000多只,有3个展厅和1个活蝴蝶园。1995年建馆以来受到中外游客的普遍欢迎,已成为全国较大的蝴蝶馆。
叠彩山门在叠彩山仰止堂前,为坡顶、青瓦的仿古建筑。门上有已故桂林市副市长魏继昌所书“叠彩山”隶字横额,两侧的“到清凉境,生欢喜心”楹联,为清张祥河撰,今人伍纯道书。一过山门,即进入历史文物、宗教、自然风光交融的胜地。
成仁碑在叠彩山门内。碑高167厘米,宽83厘米。碑文共28字,均为楷书,正文“常熟瞿忠宣江陵张忠烈二公成仁处”,为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广西巡抚梁章钜书并立,以彰明末抗清将领瞿式耜、张同敞的气节。
仰止堂在叠彩山门内右侧,风洞之前,抗日战争期间所建,取“景仰先烈墓为观止”之意。原建筑已毁,1958年重建。堂东西长11.5米,南北宽7.1米。东西开门,北壁嵌有瞿式耜、张同敞画像、狱中唱和诗《浩气吟》,以及郭沫若所作二公像赞诗等石刻。
风洞外东侧立有桂林绝无仅有的反字碑。碑上反刻“南无阿弥陀佛”标题及《十二月礼佛减罪文》。碑上最妙的是刻有反映西方极乐世界等级制度的“三品九生图”。反字碑及“三品九生图”石刻全国罕见。
风洞位于明月峰山腰仰止堂上方,南北对穿,略似葫芦状,中段狭小,仅容一人通过,前后敞朗如厅。旧时将前、后洞分为南北二洞:南洞名叠彩岩,因山而名,又名混沌岩、福庭洞,唐代元晦《叠彩山记》记载:“其西岩有石门,中有石像,故曰福庭”;洞长12.5米,高3.65米,宽5.6米。北洞名北牖洞,洞口北向如窗,唐代莫休符《桂林风土记》记载:“山穴透出北面,因名北牖洞”;洞长7.5米,高4.8米,宽9.2米;洞口题刻有清代陈维湘题“北牖洞”3个大字,洞内有石座如龛。由龛侧石磴可上达另一洞,名太极洞,洞口外建有迎风楼。风洞原是一条地下古河道,两头大中间小,所处地势高,北接“湘桂走廊”,南迎驾桥岭与海洋山之间的“峡道”,形成对流,两端过风的断面大,中间小,风速增大。随着季节变换,来风有清、和、暖、冷之别。
望江亭在叠彩山北半山腰处,登明月峰山道边。原为明正德年间(1506年~1521年)太监傅伦所建,原亭早废,1954年、1990年两次在原址重建,为红柱、绿瓦、翘角、攒尖顶式的仿古亭。亭右有摩崖题刻“探奇处”,沿亭向上攀登,不断有奇景可探。
明月峰位于叠彩山东北部,海拔223米,相对高度73米,山体总面积1.41公顷,是叠彩山的主峰,叠彩山赏景最佳处。明月峰雄踞江边,峰尖如笋,登上峰顶,云山、城景、江水一览无余,是观赏桂林全景的最佳处。
拿云亭在明月峰顶。峰顶有葫芦形的小平台,五代时楚王马殷建台其上,世称马王台。南宋靖江知府张栻筑“尧山”、“漓水”2坛于其上,祭祀山川,写有《尧山漓水二坛记》。古时的台、坛早废,1955年在旧址建“拿云亭”,1988年遭雷劈,遂重建。亭高约5米,面积19.36平方米,为红柱、单檐、攒尖顶、青瓦、四面开敞立柱,柱间设坐凳,亭基三级,意谓上升九霄。有香港画家赵少昂“拿云亭”题额。登亭眺望,目极无遗。
仙鹤峰位于明月峰西北,海拔253.6米,相对高度103.6米,山体面积2.1公顷,为叠彩山最高峰,山势陡峭,尤以北面崖危径险。山腹有二层的仙鹤洞,从西面看,仙鹤峰像蹲在地上的仙鹤,尾朝南,头朝北,仙鹤洞似大眼睛,昂首远望,炯炯有神。洞口右侧,有林素园所题“振翮鸣皋”4字,意为仙鹤振翅高翔鸣于九皋。峰上另有一巨形穿洞名白鹤洞,高约14米,底宽8.6米,长60米,面积516平方米,呈三角形。东西两个洞口成为借景窗:东口面对明月峰、于越峰,层峦重叠,锦翠连山;西口面对城北,屋宇楼台鳞次栉比。一洞之中,荟集两种不同的景色。
于越山古名猕猴岩,位于叠彩东南部,与四望山相邻,面积0.79公顷。山名出自古代的于越族。古代越人的一个分支于越,秦汉时因战乱入桂。唐朝元晦任桂管观察使时,独爱于越山,在山隈筑“写真堂”,朝夕读书绘画其间,写《于越山记》,山以文传。山顶有于越亭,亦名越亭,元晦始建,早废,现亭为重建。山麓有“康岩”、“素洞”,洞北向,高3.2米,宽1.7米,长10.5米,面积约18平方米。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12月,康有为到桂林讲学期间,住在叠彩山风洞前景风阁,发现于越山下的两个岩洞,以自己的字号命名,东叫“康岩”,北叫“素洞”,并摩崖篆名题刻。
四望山位于叠彩山西南部,与东南的于越山相对,以山间径道相隔,山体面积3.32公顷。山石奇特,其满山石芽、石槽、石块如“玉叠蓬壶”,山壁有唐代元晦《四望山记》石刻及清代李少莲刻“玉叠蓬壶”四个大字。近年新刻著名作家茅盾、柳亚子等人士的墨迹。
木龙洞在叠彩山东麓、漓江边上。洞高4米,宽2米~3米,长10米,面积40平方米,南北穿透。西邻明月峰数十米,南去伏波山约1000米,是龙珠路与驿前街必由之路。木龙洞之名,出自古老的传说。相传从前洞口有盘曲的古树,洪水涨时化龙入海,因名木龙洞。洞外江边有木龙古渡,古代江上无桥,木龙古渡是渡江的繁忙之地。木龙渡口,叠彩山峭壁临江,江水澄碧,景致幽雅。江岸有唐代所建石塔,为典型的喇嘛塔。相传原为镇邪,实际成为水文记录。对岸绿竹掩映,楼舍成排。人们于渡船中领略古渡风光,别有一番情趣。“木龙古渡”为桂林新二十四景之一。
伏波山景区
伏波山隶属于滨江景区,被誉为桂林山水的缩影,集山、水、洞、石为一体,其中自然景观包括:独立山体、伏波晚棹、伏波潭、还珠洞、试剑石等;人文景源包括:伏波回廊、听涛阁、千人锅、公主钟亭、还珠洞摩崖造像等。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山体形状,有遏阻洄澜之功效,有“漓江守护神”之称。东汉建武十八年,伏波将军马援奉诣出兵交趾,“治城郭,穿灌渠,惠人民”,人们为怀念马援,在山上建祠奉祀,并以伏波将军名号作为山名。景区内古迹颇丰:癸水亭、听涛阁、半山亭清秀俊逸,高洁古雅;千人锅、大铁钟几经风雨剥蚀,仍完整无缺。还珠洞内,石刻石雕精品纷呈,现存摩崖造像45龛200余尊,多为晚唐时期作品;摩崖石刻112件,其中艺术价值最高的是宋代大书画家米芾的自画像和亲笔题名。千佛岩中,百千罗汉神态各异,宝珠藏深洞灵光闪现,佑众生幸福平安。试剑巨石自洞顶垂悬而下,上粗下细如巨象鼻,又如巨笋倒挂,距地寸余戛然而断,实乃世间奇观。
还珠洞又名伏波岩、玩珠岩,位于伏波山山腹。主洞南北贯穿,曲折幽邃。南洞口高2米,洞内总长127米,高4米~6米,宽6米~8米。唐宋时称东岩,以当时唯有泛舟抵岩东口方可入洞游览而名。唐代赵格、刘虚白题诗中有“留题东岩”之句。宋代方信孺题诗中也有“重访东岩”之句。宋代于洞口临江处筑蒙亭,李师中作《蒙亭记》摩崖洞壁,故洞又称蒙亭岩。洞内石壁有石纹如紫白二蛟蜿蜒相向,中间有圆晕似珠,如二龙戏珠,故旧名玩珠岩。传说老龙玩珠睡于洞中,龙珠被打鱼后生所取,经其父劝说送还龙珠,因名还珠洞,张孝祥题刻于洞口。传说汉代伏波将军马援曾于此试剑,故洞又名伏波岩。临桂令唐铎在山西北开凿岩口,开辟了陆路游洞的道路。主洞口南向,是抗日战争时人工所开凿。由南口入洞,行18米则豁然开朗,左旁有石门,名珊瑚岩,岩口临伏波潭。出岩下,有石垂悬,几触于地,如被利剑挥斩,名试剑石。
钟亭在伏波山南麓,还珠洞南口西侧。亭内有古铁钟1座,故名钟亭。铁钟高7尺,直径5尺,重2048斤,铸造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用以宣扬孔有德封蕃建旗之功。
听涛阁在伏波山东南石崖上。建于1964年,是依山贴崖而建的二层坡顶楼阁,用以接待、观景。总面积106.34平方米,上层大阳台挑出,视野开阔,适宜远眺。阁畔有李秉绶兰竹图等石刻及真武、韦陀等道教与佛教的摩崖造像数龛。
伏波回廊在伏波山第二级平台上。廊前置亭,亭内存放定粤寺遗物“千人锅”。回廊供游人漫步观景。
文化活动
人文历史
两江四湖来源于该地区两条主要河流和四个湖泊的独特布局。两江指的是漓江和桃花江,这两条河流是桂林市内水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漓江以其清澈的水质和沿岸的喀斯特地貌而闻名,是桂林山水的重要代表。桃花江则相对较窄,流经市区,与漓江交汇,共同构成了桂林城市水系的核心。四湖包括杉湖、榕湖、桂湖和木龙湖。这些湖泊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还起到了调节城市气候和生态平衡的作用。
象鼻山历史上也称作漓山、仪山、沉水山等。唐代莫休符所撰写《桂林风土记》中记载为“漓山”,又因为山在水中,所以也叫做沉水山。文学家元晦因为考虑漓山的“漓”与长安昭应县骊山的“骊”同音,而骊山有帝王行宫,为了避讳,就将“漓”改为“仪”,称仪山。明嘉靖年间《天下名山诸胜一览记》中记载:“象鼻山,訾家洲之西,突起水滨,形状类象,故名”。但尽管如此,原名漓山一直在使用。明代张鸣凤著《桂胜》记“阳江西来东入漓水,魁然起据南皋之端,是为漓山”。可见之前漓山、象鼻山这两个名称都在使用。后因山形与“象鼻山”名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因此象鼻山这个名称便逐渐流传下来。
主要活动
2020年10月1日晚,由桂林市象山景区联合桂林金莎旅游投资有限公司举办的“2020年象山水月中秋市集与音乐共享盛宴”大型活动在象山景区盛大启幕。
2024年9月29日,2024年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启动仪式在象山景区举办。
所获荣誉
2001年,象山景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005年12月,两江四湖景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017年2月,两江四湖·象山景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管理单位
桂林两江四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是广西首家旅游上市类公司桂林旅游股份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成立于2010年4月。
旅游信息
开放时间
两江四湖·象山景区开放时间如下:
门票
两江四湖.象山景区套票A【象鼻山(免费)+伏波山+叠彩山+夜游两江四湖】:248元/人次。
两江四湖.象山景区套票B【象鼻山(免费)+夜游两江四湖 】:210元/人次.
象山景区门票免费,需预约。
叠彩山景区成人票:25元/人次;儿童票:12.50元/人次;需提前一天预订。
伏波山景区成人票:20元/人次。
交通
自驾车:从桂林市区出发,沿路标指示行驶至各个景区。
公共汽车:从桂林市区乘坐公共汽车,可到达各个景区。
出租车:从桂林市区乘坐出租车,可到达各个景区。
路线
游船路线:从市中心的游船码头上船出发,乘坐游船游览桂湖、杉湖、榕湖和木龙湖等湖泊和水系。游船的行程上可以依次经过到两江四湖景区、叠彩山景区、伏波山景区、象鼻山景区。
参考资料
5A级旅游景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关于景区.桂林两江四湖•象山景区官方网站.
国家5A级旅游景区网上公示名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17-02-16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1 16:21
目录
概述
发展历史
地理环境
参考资料